南投縣105學年度第一學期信義鄉豐丘國民小學三年級數學領域教學計畫表
一、
課程架構圖:
二、
課程理念:
數學課程發展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各階段學生的身心與思考型態的發展歷程,提供適合學生能力與興趣的學習方式。學習活動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討論,激盪各種想法,激發創造力,明確表達想法,強化合理判斷的思維與理性溝通的能力,期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建立數學知識。
三、
先備經驗或知識簡述:
以現實生活的題材為中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掌握數、量、形的概念與關係;從現實生活中和同學或家庭成員理性溝通數學;從現實生活中,擬定數學問題,並培養其批判、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欣賞數學的能力。
四、
課程目標:
1.
掌握數、量、形的概念與關係。
2.
培養日常所需的數學素養。
3.
發展形成數學問題與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4.
發展以數學作為明確表達、理性溝通工具的能力。
5.
培養數學的批判分析能力。
6.
培養欣賞數學的能力。
五、
教學策略建議:
編輯教材時,適時納入各類評量問題與活動,希望能幫助教師在各種脈絡中適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在評量問題中,也適時納入學生與學生間及學生與教師間溝通的機制,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與人溝通、分析與批判的能力。甚至納入學生與家庭成員共同學習的機制,一方面讓學生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家長了解數學教育的走向。
六、參考資料:
1. 胡志偉、方文熙(民國83年),中文文章的易讀性指標。第四屆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發表。臺北市。
2.
Carraher,T.N.(1988), Street mathematics and school mathematics.
PME 12,Veszprem, Hungary. Ginsburg,H.P.(1977), Children's Arithmetic: The Learning
Process. New York:D. van Nostrand.
3. Dickson, L., Brown, M.,
& Gibson, O. (1984). Children Learning Mathematics: A Teacher’s Guide toRecent Research,
pp.5-75. London: Schools Council.
4. Kouba, V. L.,
Zawojewski, J. S., Strutchens, M. E.(1997). What do students know about number andoperations?
In Kenny, P. A. & silver, E. A.(Eds.), Results from the sixth mathematics
assessment of the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p.87-140. VA,
Reston: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5. Yang, D. C. & W.
R.(2010), The Study of Number Sense: Realistic Activities Integrated into
Third-Grade Math Classes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79-392.
6. 朱建正&楊瑞智(1989),數學的應用之一:單一數的使用。研習資訊,第48期,p.27-31。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7. 甯自強(1994)。五項區分對數與計算教材設計的影響。八十三學年度國民小學新課程數學科研討會論
8. 文暨會議實錄專輯,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9. 教育部(2000)。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整數的數概念與加減運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出版,民國89年12月。
10. 李源順和孫德蘭(2005):同分母真分數加減運算的教學研究。發表於九十四年度國際學術研討會「卓越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手冊及論文集」,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理學院,2005.11.26∼2005.11.27。P.45-66。
http://www.mtedu.tmue.edu.tw/data/file/214.doc。
11. Carpenter, T. P. Moser,
J. M., & Bebout, H. C.(1988). Representation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word problem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9(4), 345-357.
12. 王文科著(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13. Piaget, J. &
Inhelder (1969).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14. 教育部(2000)。國小數學教材分析-重量與容量。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15. Greer, B. (1992).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as models of situations. In D. Grouws (Eds.),
Handbook of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learning (pp.276-295). Reston, VA:
NCTM;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16. Bell, A., Greer, B.,
Grimson, L., Mangan, C. (1989). Children's performance on multiplicative wordproblems:Elements of a descriptive
theory.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7. 許美華、劉曼麗(2001)。正整數乘法問題解題策略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學童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第二十二期。
18. 楊瑞智(1997),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中年級除法教材的設計。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中年級)(p.119-135),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註:本單元教學研究篇主要參考自本篇文章)。
19. Ryan, J., &Williams,
J. (2007). Children's mathemat ics 4-15: learning from errorsand misconceptions
(p.101).Birkshire,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 俞筱鈞譯(1988)。認知發展實驗:理論與方法,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21. 鍾靜、鄧玉芬、鄭淑珍(2003)。學童生活中時間概念之初探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1∼38。
22. 教育部(2005)。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幾何。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http://www.naer.edu.tw/near
23. 劉好(1996)。角的課程設計概念。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概說(中年級)八十四學年數學教育研討會,國立嘉義大學。
24. 劉好(2005)。中年級幾何教材。(中年級)
25. 譚寧君(2003)。Van Hiele兒童幾何思考的發展模式,國民教育。
26. Michael C.M.(1989).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oncepts of Angle. Bavarian Academy ofSciences,Munich。
27.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科學教育月刊,4(2),161-196。
28.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新竹師院學報,4,295-347。
29. Bergeron, M. J., &
Herscovics, H.(1987). Unit Fractions of a Continuous Whole. The 11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30. Figueras, O., Filloy, E.
& Volderuoros, M. (1988). Some Difficulties Which Obscure the Appropriation
of theFraction Concept.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PME, 366-374. Montrcal,Canada.
31. Figueras, O. (1989). Two
Different View of Fraction: Fractionating and Operating. Proceedings of the
13th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PME.
32. Hiebert, J., & Tonnessen,
L. H. (1978). Development of the fraction concept in Two physical contexts:
An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9,
374-378.
33. Piaget, J., Inhelder, B.
&
Szeminska(196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Geometry (pp.32-335).
New York:Basic Book.
七、課程計畫:
學習總目標:
1.數:
(1)建立10000以內的數量概念及數詞序列。
(2)認識位值;10000以內數的化聚與大小比較。
(3)能用>、=和<表示10000以內。
(4)在連續量和離散量的情境中,認識單位分數的意義。
(5)單位分數的說、讀、聽、寫、做。
(6)認識分子、分母等分數術語。
2.計算:
(1)理解三、四位數的加減法直式算則。
(2)利用加減互逆關係驗算答案。
(3)用直式記錄乘法的解題過程和結果。
(4)解決二、三位數乘以一位數的問題。
(5)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加、減與乘法和連乘的兩步驟問題(不含併式)。
(6)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兩步驟問題(連加併式,連減併式,加減混合併式)。
(7)三位數以內的加減估算。
(8)能用乘法算式記錄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解題過程。
(9)能解決有餘數的除法問題。
(10)認識被除數、除數、商和餘數。
(11)能用除法算式,記錄除法問題和結果。
(12)認識除法直式,並解決二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一位數的問題(在九九乘法範圍內)。
3.量與實測:
(1)角的認識和直接與間接比較。
(2)認識簡單封閉圖形的內、外部及其周界。
(3)認識周長,並做實測。
(4)能理解正方形與長方形周長的計算,並應用。
(5)認識1公斤和3公斤的秤面結構及報讀。
(6)認識重量單位「公克」、「公斤」及其關係。
(7)建立1公斤以內重量的量感與估感。
(8)能進行「幾公斤幾公克」二階單位和「幾公克」的換算。
(9)能做重量的加減計算。
(10)使用圓規測量長度。
4.幾何:
(1)認識角「∠」的符號和直角。
(2)能由邊長和角的特性,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
(3)認識圓及其構成要素。
(4)使用圓規畫圓。
起訖週次 |
起訖日期 |
主 題 |
單元名稱 |
對應能力指標 |
教學目標 |
教學活動重點 |
教學節數 |
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 |
重大議題 |
十大基本能力 |
一 |
8/28 - 9/3 |
數與量 |
一、10000以內的數 |
3-n-01 能認識10000以內的數及「千位」的位名,並進行位值單位換算。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T-3,C-S-3,C-C-1,C-C-2,C-C-3,C-E-1 |
1.建立10000以內的數詞序列,及各數的說、讀、聽、寫、做。 2.認識「千位」的位名,並進行相鄰的位值單位換算。 |
【活動一】數到10000 1.教師布題,學生透過累千,認識9000以內的數。 2.教師介紹「千位」的位名和位值。 3.教師重新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累一、累十和累百建立1萬以內的數量與數詞序列。 4.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操作積木透過累減,熟悉10000以內的數及數詞序列。 |
3 |
1.附件1、2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究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二 |
9/4 - 9/10 |
數與量 |
一、10000以內的數 |
3-n-01 能認識10000以內的數及「千位」的位名,並進行位值單位換算。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T-3,C-S-3,C-C-1,C-C-2,C-C-3,C-E-1 |
1.建立10000以內的數詞序列,及各數的說、讀、聽、寫、做。 2.能用>、=和<表示10000以內數的大小關係。 |
【活動二】使用錢幣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分組操作圖卡解題。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在定位板上操做錢幣圖卡,認識定位板上每個數字的意義。 3.教師介紹四位數的展開式,學生透過討論和觀察,並發表。 【活動三】比大小 1.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報讀表格,並透過位值比較10000以內數的大小關係,再用<、>、=的符號,表示兩數的大小。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進行解題活動。 |
3 |
1.附件2~4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究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三 |
9/11 - 9/17 |
數與量 |
二、四位數的加減 |
3-n-02 能熟練加減直式計算(四位數以內,和<10000,含多重退位)。 連結: C-R-1,C-R-2,C-R-3,C-R-4,C-T-4,C-S-1,C-S-2,C-S-3,C-C-1,C-S-4,C-S-5,C-C-2,C-C-5,C-C-7,C-C-8,C-E-1 |
1.能使用直式計算,解決三、四位數的加法問題。 2.能使用直式計算,解決三、四位數的減法問題。 |
【活動一】三、四位數的加法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畫圖和配合定位板,熟練三位數加三位數的直式計算。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脫離定位板進行解題。 3.教師重新布題,做四位數加法問題的教學,學生解題並理解加法直式計算,進而熟練四位數的加法直式計算。 【活動二】三位數的減法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畫圖和配合定位板,熟練三位數減二位數的直式計算。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配合定位板進行三位數減三位數的解題。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連續退位),學生配合定位板進行解題。 |
3 |
1.附件5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究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四 |
9/18 - 9/24 |
數與量 |
二、四位數的加減 |
3-n-02 能熟練加減直式計算(四位數以內,和<10000,含多重退位)。 連結: C-R-1,C-R-2,C-R-3,C-R-4,C-T-4,C-S-1,C-S-2,C-S-3,C-C-1,C-S-4,C-S-5,C-C-2,C-C-5,C-C-7,C-C-8,C-E-1 |
1.能使用直式計算,解決三、四位數的加法問題。 2.能使用直式計算,解決三、四位數的減法問題。 3.利用加減互逆關係驗算答案。 |
【活動三】四位數的減法 1.教師口述布題,做四位數減法(退二位)問題的教學,學生解題並理解減法直式計算。 2.教師重新布題,做四位數減法(連續退位)問題的教學,學生解題進而熟練四位數的減法直式計算。 【活動四】加減法的驗算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驗算的解題活動。 2.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加減互逆的關係,驗算答案的正確性。 3.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進行解題活動。 【數學步道】加、減法的應用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解題活動。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解題活動。 |
3 |
1.附件5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五 |
9/25 - 10/1 |
數與量、幾何 |
三、角 |
3-n-17 能認識角,並比較角的大小(3-s-04)。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S-2,C-S-3,
C-C-1,C-C-4,C-E-1 |
1.認識角及直角。 2.能比較角的大小。 |
【活動一】認識角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描出圖形中角的邊和頂點。 2.教師宣告並命名角的邊及頂點,學生發現角的共同要素,並透過觀察辨認圖形角。 【活動二】角的大小比較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扇子的開合情形,察覺扇子的角。 2.教師以課本造角活動情境口述布題,學生透過造角活動,經驗角的張開程度。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先複製圖形中的角,再透過疊合,比較角的大小,以經驗角的間接比較,並宣告角的符號記錄方式。 4.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進行解題活動。 |
3 |
1.三角板 2.附件6 3.紙 4.色筆 5.剪刀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六 |
10/2 - 10/8 |
數與量、幾何 |
三、角 |
3-n-17 能認識角,並比較角的大小(3-s-04)。 3-s-07 能由邊長和角的特性來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S-2,C-S-3,
C-C-1,C-C-4,C-E-1 |
1.認識角及直角。 2.能比較角的大小。 3.能由邊長和角的特性,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 |
【活動三】認識直角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窗格中的鉛垂線和水平線,並說明鉛垂線和水平線所夾的角就是「直角」。 2.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進行摺直角和解題活動。 3.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配合三角板進行解題活動。 4.教師說明,直角符號的標示。 【活動四】正方形與長方形的邊和角 1.教師口述課本圖形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操作,配合直尺和三角板的直角檢查,察覺正方形的4條邊等長,且4個角都是直角。 2.教師口述課本圖形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操作,配合直尺和三角板的直角檢查,察覺長方形的上下兩條邊一樣長,左右兩條邊也一樣長,且4個角都是直角。 3.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進行解題活動。 |
3 |
1.三角板 2直尺 3.紙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七 |
10/9 - 10/15 |
數與量 |
四、乘法 |
3-n-04 能熟練三位數乘以一位數的直式計算。 連結: C-R-1,C-R-2,C-R-3,C-R-4,C-T-2,C-T-4,C-S-2,C-S-3,C-S-4,C-C-1,C-C-2,C-C-3,C-C-5,C-C-7,C-C-8,C-C-9 |
1.能解決生活情境中,二位數乘以一位數的問題。 2.能解決生活情境中,三位數乘以一位數的問題。 |
【活動一】二位數乘以一位數 1.教師口述布題,利用幾個十元的幾倍,解決整十乘以一位數的問題,並將橫式紀錄轉為直式紀錄,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解題活動。 2.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二位數乘以一位數無進位的計算。 3.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二位數乘以一位數有進位的計算。 【活動二】三位數乘以一位數 1.教師口述布題,利用幾個100的幾倍,解決整百乘以一位數的問題,將乘法橫式轉為直式紀錄,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解題活動。 2.教師布題,學生透過比較活動,察覺乘以整十或整百,末位補零的事實。 3.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三位數乘以一位數(進一位)的計算。 4.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三位數乘以一位數(進二位)的計算。 5.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三位數(有缺位的)乘以一位數的計算。 |
3 |
1.附件3、5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八 |
10/16 - 10/22 |
數與量 |
四、乘法 |
3-n-04 能熟練三位數乘以一位數的直式計算。 3-n-08 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兩步驟問題(連乘,不含併式)。 連結: C-R-1, C-R-2,
C-R-3, C-R-4,C-T-1, C-T-2, C-T-4, C-S-5,C-C-3, C-C-5 |
1.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加、減與乘法的兩步驟問題(不含併式)。 2.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連乘的兩步驟問題(不含併式)。 |
【活動三】兩步驟的應用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將做法依照題目步驟記錄,處理乘、加兩步驟的應用問題。 2.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將做法依照題目步驟記錄,處理乘、減兩步驟的應用問題。 3.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處理連乘的兩步驟問題的應用問題。 |
3 |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九 |
10/23 - 10/29 |
幾何 |
五、周界與周長 |
3-s-01 能認識平面圖形的內部、外部與其周界。 3-s-02 能認識周長,並實測周長。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S-3,C-C-1,C-S-4,C-S-5,C-C-3 |
1.認識平面圖形的內部、外部及其周界。 2.認識周長,並能做周長的實測與計算。 |
【活動一】認識周界 1.教師口述課本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認識周界,及簡單封閉圖形的內、外部。 2.教師重新口述課本圖形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解題活動。 【活動二】周長的實測與計算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進行周長的實測活動並發表量法。 2.教師宣告:「周界的長度,稱為周長。」 3.教師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連加或乘法算式,計算正方形周長的解題活動。 4.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連加或乘法算式,計算長方形周長的解題活動。 |
3 |
1.附件7 2.剪刀 3.色紙 4.膠水 5.尺 6.紙 7.繩子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
【家政境教育】 3-2-8 認識生活中的美化活動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 |
10/30 - 11/5 |
幾何 |
五、周界與周長 |
3-s-02 能認識周長,並實測周長。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S-3,C-C-1,C-S-4,C-S-5,C-C-3 |
1.認識周長,並能做周長的實測與計算。 |
【活動二】周長的實測與計算 1.教師口述課本圖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點數和計算方格紙上圖形的周長。 【活動三】邊長的計算 1.教師口述課本圖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圖形(三角形)周長已知,求一邊長的解題活動。 2.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圖形(四邊形)周長已知,求一邊長的解題活動。 |
3 |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一 |
11/6 - 11/12 |
數與量 |
六、加減併式與估算 |
3-n-03 能用併式記錄加減兩步驟的問題。 連結: C-R-1,C-R-4, C-T-1, C-T-2, C-T-4,C-S-5, C-C-5 |
1.解決生活情境中,兩步驟的加減問題。 2.能將兩步驟加減問題記成併式,並解題。 |
【活動一】連加併式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用一個算式把問題記下來,並進行解題。 2.教師介紹逐次減項的方法(連加),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用逐次減項來記錄解題過程。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透過線段圖了解題意,並用一個算式記錄問題,用逐次減項(連加)來記錄解題過程。 【活動二】連減併式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用一個算式把問題記下來,並進行解題。 2.教師介紹逐次減項的方法(連減),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用逐次減項來記錄解題過程。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透過線段圖了解題意,並用一個算式記錄問題,用逐次減項(連減)來記錄解題過程。 【活動三】加減混合併式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用一個算式把問題記下來,並進行解題。 2.教師介紹逐次減項的方法(加減混合),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用逐次減項來記錄解題過程。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透過線段圖了解題意,並用一個算式記錄問題,用逐次減項(加減混合)來記錄解題過程。 |
3 |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習寫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二 |
11/13 - 11/19 |
數與量 |
六、加減併式與估算 |
3-n-03 能用併式記錄加減兩步驟的問題。 3-n-10 能做簡單的三位數加減估算。 連結: C-R-1,C-R-4, C-T-1, C-T-2, C-T-4,C-S-5, C-C-5 |
1.能做三位數的加減估算。 2.解決生活情境中,兩步驟的加減問題。 3.能將兩步驟加減問題記成併式,並解題。 |
【活動四】加減估算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將每個套餐的卡路里估算出來,再利用估算的結果,進行加減問題。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做三位數的加減估算。 【數學步道】數字填空 1.老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用連加、連減或加減混合算式記錄問題,並解決數字填空的應用問題。 |
3 |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習寫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三 |
11/20 - 11/26 |
數與量 |
七、除法 |
3-n-05 能理解除法的意義,運用÷、=做橫式紀錄(包括有餘數的情況),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連結: C-R-1,C-R-2,C-R-3,C-R-4,C-T-1,C-S-2,C-S-4,C-C-1,C-C-2,C-C-3,C-C-5,C-C-7,C-C-8,C-C-9,C-E-1 |
1.能用乘法算式記錄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解題過程。 2.能用除法算式,記錄除法問題和結果。 3.認識被除數、除數、商和餘數。 |
【活動一】除法算式(整除)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以乘法解題,並認識除法算式。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以乘法解題,並以除法算式記錄。 【活動二】有餘數的除法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解題後,教師說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除數、商和餘數。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以乘法解題,並以除法算式記錄。 |
3 |
1.小型個物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四 |
11/27 - 12/3 |
數與量 |
七、除法 |
3-n-05 能理解除法的意義,運用÷、=做橫式紀錄(包括有餘數的情況),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連結: C-R-1,C-R-2,C-R-3,C-R-4,C-T-1,C-S-2,C-S-4,C-C-1,C-C-2,C-C-3,C-C-5,C-C-7,C-C-8,C-C-9,C-E-1 |
1.能用除法算式,記錄除法問題和結果。 2.能解決有餘數的除法問題。 3.認識除法直式,並解決二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一位數的問題(在九九乘法範圍內)。 |
【活動三】除法直式計算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用乘式和減式記錄包含除問題,並認識除法直式。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用除法直式記錄除法問題的解題過程。 3.教師重新布題,學生分組討論,進行餘數和除數的關係。 【活動四】除法應用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有餘數時,商是否加1的除法應用問題。 2.教師重新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處理除法的應用問題。 |
3 |
1.附件8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
【性別平等教育】 2-2-2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五 |
12/4 - 12/10 |
數與量 |
八、重量 |
3-n-16 能認識重量單位「公斤」、「公克」及其關係,並做相關的實測、估測與計算。 連結: C-R-1,C-R-2,C-R-3,C-R-4,C-S-2,C-S-3,C-C-1,C-C-2,C-C-3,C-C-5,C-C-7,C-T-1 |
1.認識1公斤和3公斤的秤面結構及報讀。 2.認識重量單位「公克」、「公斤」及其關係。 |
【活動一】認識1公斤秤 1.教師布題,學生透過觀察秤面的構造,以及放東西和沒放東西時,察覺指針位置的變化的情形。 2.教師介紹「公克」的名詞和符號,並指導學生在秤面上找出指定的刻度。 3.教師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1公斤秤面結構,並認識「公斤」的名詞和符號。 4.教師重新布題,學生報讀1公斤的物品,並知道1公斤秤測量的最大值。 |
3 |
1.1公斤內的物品 2.整百公克的物品 3.附件9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4.操作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六 |
12/11 - 12/17 |
數與量 |
八、重量 |
3-n-16 能認識重量單位「公斤」、「公克」及其關係,並做相關的實測、估測與計算。 連結: C-R-1,C-R-2,C-R-3,C-R-4,C-S-2,C-S-3,C-C-1,C-C-2,C-C-3,C-C-5,C-C-7,C-T-1 |
1.認識1公斤和3公斤的秤面結構及報讀。 2.認識重量單位「公克」、「公斤」及其關係。 3.建立1公斤以內重量的量感與估測。 |
【活動一】認識1公斤秤 1.教師布題,學生透過操作、觀察和討論,進行重量的實測和估測活動,培養重量的量感。 【活動二】認識3公斤秤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3公斤秤面結構的認識。 2.教師布題,藉由秤面結構,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認識1.5公斤就是1公斤500公克。 3.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操作、觀察和討論,進行重量量感培養養,和經驗重量的累加。 4.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進行3公斤秤內物品的的報讀活動。 |
3 |
1.1公斤內的物品 2.整百公克的物品 3.3公斤內的物品 4.附件10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七 |
12/18 - 12/24 |
數與量 |
八、重量 |
3-n-16 能認識重量單位「公斤」、「公克」及其關係,並做相關的實測、估測與計算。 連結: C-R-1,C-R-2,C-R-3,C-R-4,C-S-2,C-S-3,C-C-1,C-C-2,C-C-3,C-C-5,C-C-7,C-T-1 |
1.能進行「幾公斤幾公克」二階單位和「幾公克」的換算。 2.能做重量的加減計算。 |
【活動三】公斤和公克的換算 1.教師說明1000公克=1公斤,並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公斤和公克的化聚活動。 2.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重量比較大小。 【活動四】重量的加減計算 1.教師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公克或公斤的加減活動。 2.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公斤和公克重量二階單位(複名數)的加減計算。 3.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淨重的計算。 |
3 |
1.附件11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八 |
12/25 - 12/31 |
幾何 |
九、圓 |
3-s-03 能使用圓規畫圓,認識圓的「圓心」、「圓周」、「半徑」與「直徑」。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S-2,C-S-3,
C-C-1,C-C-4,C-E-1 |
1.認識圓及其構成要素。 2.能使用圓規畫圓,及複製線段的長。 |
【活動一】認識圓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生活中的物品,認識生活中的圓形。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操作附件、觀察和討論,察覺和認識圓的構成要素圓心、直徑、半徑。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圓裡面每條直徑都一樣長。 4.教師口述布題,透過操做測量、觀察和討論,認識直徑和半徑,察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 【活動二】使用圓規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操作圓規畫圓,察覺直徑、半徑與圓面積大小的關係,並畫出指定大小的圓形。 2.教師口述布題畫圓,透過操作測量、觀察和討論,察覺和使用圓規畫圓的方法,並察覺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就是圓的半徑。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以圓規畫出指定長度的線。 |
3 |
1.附件12 2.圓形物品 3.尺 4.杯子 5.白紙 6.圓規 7.剪刀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4.操作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九 |
1/1 - 1/7 |
數與量 |
十、分數 |
3-n-11 能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分數,並解決同分母分數的比較與加減問題。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S-2,C-S-3,C-C-1,C-C-4,C-E-1 |
1.在連續量的情境中,認識單位分數的意義。 2.單位分數的說、讀、聽、寫、做。 3.認識分子、分母等分數術語。 |
【活動一】平分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進行將各種具體物等分成2份、4份和8份。 2.教師布題,學生上臺操作說明「平分」的意義和自己的分法。 3.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操作和討論,進行解題活動。 【活動二】幾分之一(一)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進行連續量的平分活動。 2.教師說明「二分之一個」的意義,分數的記法與寫法,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單位分數的報讀。 3.教師介紹說明分數中的分母和分子的位置。 4.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進行解題活動。 |
3 |
1.附件13~16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廿 |
1/8 - 1/14 |
數與量 |
十、分數 |
3-n-11 能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分數,並解決同分母分數的比較與加減問題。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S-2,C-S-3,C-C-1,C-C-4,C-E-1 |
1.單位分數的說、讀、聽、寫、做。 2.在離散量的情境中,認識單位分數的意義。 3.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 |
【活動三】幾分之一(二)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進行離散量的平分活動。 2.教師布題,學生進行解題活動。 3.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整體量和部分量的關係。 【活動四】幾分之一比大小 1.教師口述布題(整體1不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解決同分母分數大小比較。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進行解題活動。 |
3 |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廿一 |
1/15 - 1/19 |
數與量 |
十、分數 |
3-n-11 能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分數,並解決同分母分數的比較與加減問題。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S-2,C-S-3,C-C-1,C-C-4,C-E-1 |
1.培養分數的量感。 |
【數學步道】到底是幾分之一?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進行分數的量感活動。 2.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進行解題活動。 |
3 |
1.附件17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 |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