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105學年度第二學期信義鄉豐丘國民小學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計畫表
一、
課程架構圖:
二、
課程理念:
1. 以兒童為中心的學習活動。
2. 符合兒童經驗與認知。
3. 促進兒童思考智能。
4. 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
5. 多元學習的活動設計。
6. 科學與生活結合。
三、
先備經驗或知識簡述:
1.認識槓桿、滑輪、輪軸等應用槓桿原理的工具;知道齒輪、鏈條和流水可以傳送動力。
2.察覺微生物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了解造成食物腐壞的原因;知道妥善保存食物的方法。
3.知道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生物生存;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四、
課程目標:
1.
透過操作,認識槓桿、滑輪、輪軸、齒輪、鏈條,了解簡單機械如何使人做事方便或省力。知道水和空氣也能夠傳送動力,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2.
藉由觀察生活中常見的食物發黴現象,經實驗後找出發黴的原因,知道造成食物腐壞的因素,學習防腐及保存食物的方法。
3.
察覺影響生物分布與習性的環境因素。然後了解人為開發所造成的環境變動與正面、負面影響,培養關愛自然環境的情操。
五、 教學策略建議:
1.科學與科技兼容並蓄。
2.學習目標全方位。
3.活動彈性化。
4.教學活潑而有趣。
5.啟發研究的精神。
6.提升科學閱讀的興趣。
六、 參考資料:
1.
國立編譯館編著(民89):國中理化第四冊第十七章——物質與能的世界。
2.
張春華編著(民78):小博士教室——物理篇。新北市:智揚出版社。
3.
中西貴之(民101)。3小時讀通微生物。新北市:世茂出版社。
4.
徐明達(民101)。細菌的世界。臺北市:二魚文化。
5.
王鑫總編輯(民86)。臺灣的自然生態與鄉土教學。臺北市:國語日報臺灣鄉土教育資源中心編印。
6. 國立臺北師院數理教育所(民89)。新世紀小學教師永續環境教育研習會手冊。臺北市:國立臺北師院環教中心。
七、 課程計畫:
學習總目標:
1.認識生活中的各種簡單機械原理與作用。
2.藉由實驗,知道槓桿原理達到省力或使工作方便、省時的效果。
3.知道滑輪可以改變施力的方向,也可以省力。
4.知道輪軸可以省力,以及輪軸的應用。
5.知道齒輪、鏈條和流體如何傳送動力。
6.察覺微生物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7.從實驗與觀察中,知道影響微生物生長的因素。
8.知道可以利用隔絕微生物的生長環境,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
9.察覺不同的環境中,擁有不同的生物面貌。
10.了解生物的分布和習性會受到陽光、水分、溫度及食物的影響。
11.知道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12.知道水和空氣汙染的影響與防治方法,並進一步培養環境保育概念。
13.認識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並了解自然資源十分有限,進而培養保護環境的觀念,讓地球上所有生物能永續生存。
起訖週次 |
起訖日期 |
主 題 |
單元名稱 |
對應能力指標 |
教學目標 |
教學活動重點 |
教學節數 |
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 |
重大議題 |
十大基本能力 |
一 |
2/12 - 2/18 |
一、簡單機械 |
認識槓桿 |
|
1.透過觀察和討論,認識槓桿原理。 2.透過實驗和討論,知道怎樣利用槓桿省力。 3.透過實驗和討論,推論生活中省力工具的科學原理。 4.透過實驗和討論,察覺槓桿可以幫我們做事。 |
【活動1-1】槓桿原理 1.教師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翹翹板,引導學生討論:「兩個體重不一樣的人坐在翹翹板的兩端,要怎樣坐才能使翹翹板平衡?」。 2.教師引導學生分組操作「簡易翹翹板實驗」。 3.教師說明支點、施力點、抗力點、施力臂、抗力臂的意義。 4.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簡易翹翹板實驗」的實驗結果,推論至利用棍子將書包抬起來的例子,請學生指出此例子中的支點、施力點、抗力點分別為何。 【活動1-2】槓桿的平衡 1.指導學生進行「施力臂等於抗力臂」實驗,並察覺施力臂等於抗力臂時,施力等於抗力,不省力也不費力。 2.指導學生進行「施力臂小於抗力臂」實驗,並察覺施力臂小於抗力臂時,施力大於抗力,比較費力。 3.指導學生進行「施力臂大於抗力臂」實驗,並察覺施力臂大於抗力臂時,施力小於抗力,比較省力。 4.教師說明並歸納:施力臂越長、抗力臂越短時,使用槓桿工具會越省力。 |
3 |
教師: 1.棍子(長度 2.椅子 3.應用槓桿的工具 4.科學Follow Me DVD 學生: 1.書包 2.30公分直尺 3.釘書機 4.橡皮擦 |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資訊教育】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
二 |
2/19 - 2/25 |
一、簡單機械 |
認識槓桿、槓桿的應用 |
|
1.透過觀察和討論,推論生活中省力工具的科學原理。 2.察覺不同的槓桿工具,有不同的特性,有些可以省力,有些則是方便工作。 3.認識滑輪,並察覺滑輪可以傳送動 力,幫我們做事。 4.知道定滑輪和動滑輪的裝置。 5.透過實驗,知道定滑輪可以改變施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
【活動1-3】槓桿工具 1.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應用槓桿原理製作而成的工具,並找出它們的支點、施力點、抗力點的位置。 2.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些槓桿工具支點、施力點、抗力點的位置與施力的關係,進而察覺有些工具可用來省力,有些工具則是用來方便工作。 3.教師歸納說明:「抗力點在中間的工具,可以省力;施力點在中間的工具,比較費力;有些工具雖然不能省力,卻有方便操作的優點」。 【活動2-1】滑輪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並認識滑輪的構造。 2.教師說明:「滑輪有定滑輪及動滑輪兩種裝置方法,可以傳送動力,幫我們做事」。 3.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知道定滑輪可以改變施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
3 |
教師: 1.利用槓桿工具 2.滑輪 3.彈簧秤 4.重物 5.棉線 6.支架 7.科學Follow Me
DVD 學生: 1.利用槓桿的工具 |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資訊教育】 |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三 |
2/26 - 3/4 |
一、簡單機械 |
槓桿的應用 |
|
1.透過觀察和操作,知道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之處。 2.透過觀察和討論,知道滑輪是槓桿原理的一種應用。 3.知道生活中應用滑輪的工具。 4.認識何謂輪軸。 5.透過觀察和操作,知道使用輪軸如何省力,及輪軸是槓桿原理的應用。 |
【活動2-1】滑輪 1.透過觀察和操作,知道動滑輪不能改變施力方向,但可以省力。 2.察覺滑輪是槓桿原理的應用,定滑輪的支點在中間,不能省力;動滑輪的抗力點在中間,施力臂大於抗力臂,因此可以省力。 3.察覺生活中有許多應用滑輪裝置的器材或裝置。 【活動2-2】輪軸 1.引導學生觀察並探討生活中應用輪軸的工具,進而認識輪軸。 2.透過實驗操作,讓學生察覺施力在輪上會省力;施力在軸上較費力。 3.教師說明:「輪軸是槓桿原理的應用,支點在軸心,當施力在輪上時,施力臂等於輪半徑;抗力臂等於軸半徑,施力臂大於抗力臂,因而省力」。 |
3 |
教師: 1.滑輪 2.彈簧秤 3.重物 4.棉線 5.支架 6.螺絲起子 7.螺絲釘 8.輪軸 9.砝碼 10.科學Follow Me DVD |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資訊教育】 |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四 |
3/5 - 3/11 |
一、簡單機械 |
槓桿的應用、動力的傳送 |
|
1.知道生活中,有些工具會運用輪軸原理。 2.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齒輪可以傳送動力。 3.透過觀察和操作,知道相咬合的齒輪,轉動方向和轉動圈數有一定關係。 |
【活動2-2】輪軸 1.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有許多應用輪軸的工具,並進一步指出它們分別屬於施力於輪或施力於軸的工具。 2.教師說明:「滑輪、輪軸都是槓桿原理的應用,也是幫助我們順利工作的工具」。 【活動3-1】齒輪 1.知道輪子邊緣有許多齒狀凸出物的,稱為「齒輪」。 2.透過觀察,知道兩個互相咬合的齒輪,當一個齒輪轉動時,會帶動另一個齒輪轉動。 3.透過觀察和操作,發現當一個齒輪轉動時,另一個齒輪轉動的方向會相反。 4.透過觀察和操作,察覺兩個相咬合的齒輪,當大齒輪轉動1圈時,小齒輪轉動的圈數多於1圈。當小齒輪轉動1圈時,大齒輪轉動的圈數不到1圈。 5.察覺有些生活用品應用齒輪傳送動力,來幫我們做事。 |
3 |
教師: 1.運用輪軸的工具 2.齒輪組 3.科學Follow Me DVD 學生: 1.運用輪軸的工具 2.有齒輪的玩具 |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
【資訊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 |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五 |
3/12 - 3/18 |
一、簡單機械 |
動力的傳送 |
|
1.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鏈條也可以傳送動力。 2.透過觀察和操作,知道用鏈條傳動時,轉動圈數和輪的大小有關。 3.知道腳踏車傳送動力的方式。 4.透過討論和操作,察覺用空氣可以傳送動力。 |
【活動3-2】腳踏車上的傳動裝置 1.觀察腳踏車的構造,察覺利用鏈條可以連接兩個大、小不同的齒輪。 2.透過觀察和操作,察覺利用鏈條組合的兩個大、小齒輪,轉動的方向會相同。 3.透過觀察和操作,察覺用鏈條連接兩個齒輪時,當大齒輪轉動1圈,小齒輪轉動的圈數多於1圈。當小齒輪轉動1圈時,大齒輪轉動的圈數不到1圈。 4.教師歸納說明腳踏車傳送動力的方式。 【活動3-3】流體傳送動力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與發表,學了哪些傳送動力的方法? 2.引導學生操作注射筒實驗,觀察空氣能夠傳送動力。 3.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空氣為什麼可以傳送力。 |
3 |
教師: 1.齒輪組 2.塑膠注射筒 3.塑膠管 4.科學Follow Me DVD 學生: 1腳踏車 |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資訊教育】 |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六 |
3/19 - 3/25 |
一、簡單機械、二、微生物與食品保存 |
動力的傳送、生活中的微生物 |
|
1.透過討論和操作,察覺用水可以傳送動力。 2.認識生活中應用流體傳送動力的工具。 3.察覺生活中常見的黴菌。 4.能用放大鏡找出黴菌的孢子囊和菌絲。 5.知道微生物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
【活動3-3】流體傳送動力 1.引導學生操作注射筒實驗,觀察水能夠傳送動力。 2.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水為什麼可以傳送力。 3.教師說明生活中應用流體傳送動力的工具,例如油壓拖板車、千斤頂等。 【科學閱讀】神乎其技的投石器 1.認識阿基米德,及其發明投石器的過程。 2.知道投石器是利用槓桿原理、重物的慣性和重力加速度的工具。 【活動1-1】生活中的黴菌 1.從生活中發黴的食物,使學生察覺發黴的食物外觀、顏色及味道都會產生變化。 2.利用放大鏡觀察黴菌,知道黴菌的形態及顏色不會完全相同。 3.知道黴菌的構造。 |
3 |
教師: 1.塑膠注射筒 2.塑膠管 3.裝水容器 4.顏料 5.水 6.溫度計 7.蠟塊 8.酒精燈 9.燃燒匙 10.科學Follow Me DVD 11.低倍放大鏡 12.高倍放大鏡 13.發黴的食物 14.發酵的食物 |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資訊教育】 【環境教育】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七 |
3/26 - 4/1 |
二、微生物與食品保存 |
生活中的微生物 |
|
1察覺生活中常見的黴菌。 2.能用放大鏡找出黴菌的孢子囊和菌絲。 3.知道微生物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
【活動1-1】生活中的黴菌 1.從生活中發黴的食物,使學生察覺發黴的食物外觀、顏色及氣味都會產生變化。 2.利用放大鏡觀察黴菌,知道黴菌的形態及顏色不會完全相同。 3.知道黴菌的構造。 【活動1-2】使食物發酵的微生物 1.經由蒐集資料,察覺微生物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知道有些微生物對人類有害,但有些微生物對人類有益。 |
3 |
教師: 1.低倍放大鏡 2.高倍放大鏡 3.發黴的食物 4.發酵的食物 5.科學Follow Me
DVD |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資訊教育】 【環境教育】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八 |
4/2 - 4/8 |
二、微生物與食品保存 |
食物腐壞的原因 |
|
1.察覺食物腐敗的環境。 2.知道影響微生物生長的因素。 3.延續前一活動的結論,針對影響微生物生長的因素,提出問題,形成假設,再思考如何驗證假設。 4.能針對假設設計實驗並操作驗證之。 5.能設計兩種變因的實驗。 |
【活動2-1】影響微生物生長的因素 1.察覺容易使食物腐壞的環境。 2.知道微生物和一般生物一樣,需要水分、空氣、溫度和營養,才能生長。而這些就是造成食物腐壞的基本環境和條件。 【活動2-2】黴菌的生長條件 1.針對不同的環境對土司長黴有什麼影響的問題,提出暫時答案,就是假設。 2.實驗設計要有實驗組土司和對照組土司以進行比較。 3.知道實驗設計時,可以一次用一個變因來設計,也可以同時進行多個變因實驗。 4.經由實際操作,了解水分、空氣和溫度都會影響黴菌的生長。 |
3 |
教師: 1.夾鏈袋 2.水果刀 3.滴管 4.科學Follow Me DVD 學生: 1.土司 2..水 |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九 |
4/9 - 4/15 |
二、微生物與食品保存 |
食物腐壞的原因 |
|
1.延續前一活動的結論,針對影響微生物生長的因素,提出問題,形成假設,再思考如何驗證假設。 2.能針對假設設計實驗並操作驗證之。 3.能設計兩種變因的實驗。 4.知道隔絕微生物的生長因素,就能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 |
【活動2-2】黴菌的生長條件 1.針對不同的環境對土司長黴有什麼影響的問題,提出暫時答案,就是假設。 2.實驗設計要有實驗組土司和對照組土司以進行比較。 3.知道實驗設計時,可以一次用一個變因來設計,也可以同時進行多個變因實驗。 4.經由實際操作,了解水分、空氣和溫度都會影響黴菌的生長。 【活動3-1】怎樣保存食物 1.知道利用隔絕空氣、乾燥和低溫等方法可以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 2.察覺生活中有許多不同的保存食物方式。 3.了解添加食品添加物的目的,是為了能使食物長期保存。 4.知道選購食品時應注意的事項。 |
3 |
教師: 1.夾鏈袋 2.水果刀 3.滴管 4.科學Follow Me DVD 學生: 1.土司 2..水 3.不同保存方式的食物 |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 |
4/16 - 4/22 |
二、微生物與食品保存 |
保存食物的方法 |
|
1.知道隔絕微生物的生長因素,就能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 |
【活動3-1】怎樣保存食物 1.知道利用隔絕空氣、乾燥和低溫等方法可以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 2.察覺生活中有許多不同的保存食物方式。 3.了解添加食品添加物的目的,是為了能使食物長期保存。 4.知道選購食品時應注意的事項。 【科學閱讀】無所不在的微生物與病毒 1.介紹微生物的分布與種類。 2.思考生活周遭如何避免接觸病毒。 【自由探究】複式顯微鏡的構造 介紹顯微鏡構造與使用方法。 【科學漫畫】神奇的乳酸菌 了解並不是所有細菌對人類都是有害的。 |
3 |
教師: 1.科學Follow Me DVD 學生: 1.不同保存方式的食物 |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一 |
4/23 - 4/29 |
三、生物與環境 |
生物生長的環境 |
|
1.認識有些特有的生物,生長在地球上某些特殊地區,都具有適合生存在當地環境的特色。 2.培養好奇、探究原因的科學態度。 3.察覺生物棲息的環境有許多種,每種環境各有其特徵。 4.察覺環境不同,其中生存的生物就不一樣。 5.察覺臺灣四面環海,而且有許多不同的地形。 |
【活動1-1】多樣的生物世界 1.察覺環境不同,例如草原環境、海洋環境、熱帶雨林環境、沙漠環境、極地環境、溪流、河口,其中的生物就不一樣。 2.知道地球上包含許多不同的環境,也住著各種不同的生物,這些生物各自發展出適應環境的能力。 3.知道熱帶雨林環境的特徵,及生活其中的生物有哪些特殊的構造以適應熱帶雨林環境。 4.察覺草原環境的特徵,及生活其中的生物有哪些特殊的構造以適應草原環境。 5.知道沙漠環境的特徵,及生活其中的生物具有特殊的特徵以適應沙漠環境。 6.察覺極地環境的特徵,及生活其中的生物具有特殊的特徵以適應極地環境。 |
3 |
教師: 1.科學Follow Me DVD 學生: 1.生物環境圖片 |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
【環境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 【海洋教育】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
十二 |
4/30 - 5/6 |
三、生物與環境 |
生物生長的環境 |
|
1.了解臺灣不同的自然環境中,各有能適應而生存其中的生物。 2.培養愛鄉土、愛臺灣的情懷。 |
【活動1-2】臺灣的自然環境 1.認識臺灣環境的特徵。 2.察覺臺灣不同的自然環境裡,例如高山、森林、河口溼地、海洋各有能適應而生存其中的生物。 3.從臺灣不同的環境分布不同的生物中,察覺光線、溫度、溼度、土壤是影響生物生長的原因 4.教師引導學生認識臺灣自然環境中的特有種生物及瀕臨絕種的保育類生物。 |
3 |
教師: 1.臺灣生態環境圖片 2.臺灣特有種及瀕臨絕種動物圖片 |
1.口頭評量 2.習作評量 |
【環境教育】 【資訊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 【海洋教育】 |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
十三 |
5/7 - 5/13 |
三、生物與環境 |
生物生長的環境 |
|
1.了解生物的分布及習性受到陽光、水分、溫度及食物的影響。 2.透過實地調查、觀察,發現不同的環境中,生物的種類也不相同。 3.培養細心觀察、記錄的態度。 |
【活動1-3】生活周遭的生物與環境 1.察覺校園中或生活周遭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物生存其中。 2.透過實地觀察,發現陽光充足的環境中,溫度高、光線亮,鬼針草、闊葉樹種等生活其中。 3.透過實地觀察,發現陰暗潮溼環境中,水分多、光線暗,蕨類植物、蚯蚓等生活其中。 4.察覺不同的環境中,生物的種類也不相同。生物的分布及習性,會受陽光、水分、溫度及食物等因素的影響。 |
3 |
教師: 1.氣溫計 2.鏟子 3.放大鏡 |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
【環境教育】 【資訊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 |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
十四 |
5/14 - 5/20 |
三、生物與環境 |
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
|
1.認識人類活動對環境所造成的各種改變。 2.察覺人類活動能帶來正面效益,同時對環境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3.透過討論活動,探討如何才能減少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 4.培養對事情做理性批判、思考的能力。 5.了解外來種及外來入侵種的定義,並認識常見的外來入侵種。 |
【活動2-1】人類活動改變自然環境 1.察覺人類在生活中有許多的行動,對大自然造成了影響。 2.知道在河川採砂石,會對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3.知道在山坡地種茶樹採砂石,會對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4.知道闢建水庫、砍伐森林,會對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5.能說出人為開發所帶來的正面效益和負面影響。 6.透過討論活動,探討人為開發要怎麼做才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活動2-2】臺灣的外來入侵種生物 1.知道外來種及外來入侵種生物的定義,並認識常見的外來入侵種,例如美洲紅火蟻、美洲螯蝦、白尾八哥、銀合歡。 |
3 |
教師: 1.臺灣的外來入侵種圖片 2.科學Follow Me DVD |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
【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
十五 |
5/21 - 5/27 |
三、生物與環境 |
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
|
1.透過查資料,知道可能引進外來種的管道。 2.透過查資料和討論,了解外來種對本土自然環境可能的危害。 3.透過討論活動,了解水被汙染的情形。 4.透過討論活動,知道水汙染的害處與影響。 5.透過討論活動,知道政府對水汙染的相關政策,並了解如何降低水的汙染及防治。 6.透過討論活動,了解空氣被汙染的情形。 7.透過討論活動,知道空氣汙染的害處與影響。 8.透過討論活動,知道政府對空氣汙染的相關政策,並了解如何降低空氣的汙染。 9.認識溫室效應,及其影響。 10.知道目前臺灣的保育工作與成效。 |
【活動2-2】臺灣的外來入侵種生物 1.透過查資料和討論,知道引入外來種的管道。 2.透過查資料和討論,知道臺灣還有哪些常見的外來種。 3.知道隨意引入外來種,可能對本土自然環境的危害。 4.透討論,知道如何減輕外來種對本土自然環境的影響。 【活動2-3】水汙染與防治 1.讓學生透過生活經驗分享,察覺水遭受汙染的情形。 2.透過討論,知道水汙染的害處和影響,並知道政府訂定相關政策降低及防治水汙染。 3.知道如何降低和防治水汙染的方法。 【活動2-4】空氣汙染與防治 1.察覺生活中會導致空氣汙染的事件。 2.透過討論活動,察覺生活中常見的空氣汙染情形,及知道空氣汙染對生物的影響。 3.教師引導學生知道政府訂定相關政策降低及防治空氣汙染。 4.學生透過討論及資料檢索了解如何降低和防治空氣汙染。 5.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知識,了解溫室效應的定義,以及溫室效應對地球的危害。 6.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進而察覺人類活動對生物棲息環境的危害,因此應重視保育工作。 7.教師說明目前臺灣的保育措施與保育成效。 |
3 |
教師: 1.臺灣的外來入侵種圖片 2.水汙染圖片 3.空氣汙染圖片 4.臺灣的保育措施資料 |
1.口頭評量 2.習作評量 |
【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 |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
十六 |
5/28 - 6/3 |
三、生物與環境 |
珍惜自然資源 |
|
1.了解自然資源的可貴與重要性。 2.認識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 3.培養正確的環保概念與態度,落實環保行動。 4.認識外來入侵種生物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與危害。 |
【活動3-1】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 1.讓學生自由發表,生活中有哪些自然資源,進而引導學生察覺有些資源十分有限,終會用完。 2.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將自然資源分為可以永續利用與會逐漸耗竭的。 3.教師說明「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的定義。 4.透過自然資源的認識,培養學生珍惜資源及愛護環境的情操。 【活動3-2】綠色行動 1.知道地球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星球,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唯一的家。 2.了解自然環境的可貴與重要。 3.知道政府訂定環保標章的意義,及如何落實環保行動。 【科學閱讀】外來入侵種,不要來 1.以紅耳泥龜及小花蔓澤蘭為例,引導學生討論及認識外來入侵種生物對臺灣原生生物造成的影響。 2.引導學生知道外來入侵種生物會造成生態浩劫,藉此思考外來入侵種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威脅。 |
3 |
教師: 1.具有環保標章的產品 2.具有節能標章的產品 學生: 1.環保餐具 2.購物袋 |
1.口頭評量 2.習作評量 |
【環境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 【資訊教育】 |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八、運用科技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
十七 |
6/4 - 6/10 |
|
總複習 |
|
|
|
3 |
|
|
|
|
十八 |
6/11 - 6/17 |
|
總複習 |
|
|
|
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