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105學年度第一學期信義鄉豐丘國民小學二年級數學領域教學計畫表
一、課程架構圖:
二、課程理念:
數學課程發展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各階段學生的身心與思考型態的發展歷程,提供適合學生能力與興趣的學習方式。學習活動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討論,激盪各種想法,激發創造力,明確表達想法,強化合理判斷的思維與理性溝通的能力,期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建立數學知識。
三、先備經驗或知識簡述:
以現實生活的題材為中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掌握數、量、形的概念與關係;從現實生活中和同學或家庭成員理性溝通數學;從現實生活中,擬定數學問題,並培養其批判、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欣賞數學的能力。
四、課程目標:
1. 掌握數、量、形的概念與關係。
2. 培養日常所需的數學素養。
3. 發展形成數學問題與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4. 發展以數學作為明確表達、理性溝通工具的能力。
5. 培養數學的批判分析能力。
6.
培養欣賞數學的能力。
五、教學策略建議:
編輯教材時,適時納入各類評量問題與活動,希望能幫助教師在各種脈絡中適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在評量問題中,也適時納入學生與學生間及學生與教師間溝通的機制,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與人溝通、分析與批判的能力。甚至納入學生與家庭成員共同學習的機制,一方面讓學生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家長了解數學教育的走向。
六、參考資料:
1.
朱建正、楊瑞智(1989),數學的應用之一:單一數的使用。研習資訊,第48期,27∼31。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2.
喬.菲利普斯著,漢聲雜誌譯(1999)。古羅馬人的數字(第8版)。臺北:英文漢聲出版有限公司。
3.
教育部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民89)。國小數學教材分析∣重量和容量。臺北: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4.
鍾靜(民87):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低年級時間教材的設計。出自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民87):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pp.135-145。
5.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民84):親師手冊,國小低年級數學新課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編印。
6.
漢斯.安森柏格著,席行蕙譯(2000)。數學小精靈。臺北:時報出版。
7.
青蛙隊伍,華一精編啟蒙數學,文:呂麗雪等、圖:謝敬森等出版、華一書局有限公司,出版日期:中華民國79年9月。
8.
天天玩數學作者:瑪希亞,譯者:陳昭蓉出版社:小天下,出版日:92年08月26日,中文平裝版。。
9. 鈴木質著,王美晶譯(2000)。臺灣原住民風俗。原民文化。
10.高敬文(1989):我國國小學童測量概念發展之研究,屏東學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1,183-219。
11.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12.(教育部2000)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整數的數概念與加減運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出版。
七、課程計畫:
學習總目標:
1.數:
(1)建立100∼200的數詞序列。
(2)100∼200數的說、讀、聽、寫、做。
(3)200以內數的化聚。
(4)用>和<表示200以內兩數的大小關係。
(5)認識100元及錢幣的混合使用。
2.計算:
(1)用直式做二位數的加減計算。
(2)認識加減法的互逆關係,並用其檢驗答案的合理性。
(3)解加(減)數未知和被加(減)數未知的問題。
(4)兩步驟加減混合計算。
(5)能做簡單二位數的加減估算。
(6)「倍」的了解,並透過累加解決倍的問題。
(7)認識乘號與乘法算式。
(8)理解乘法的意義並解決生活中2、5、4、8和3、6、9、7的簡單整數倍問題(單位量≦10)。
3.量與實測:
(1)理解用不同個別單位測量同一長度時,其數值不同,並能說明原因。
(2)認識「公分」,並使用公分刻度尺測量長度。
(3)使用直尺畫出或做出指定長度的線段。
(4)畫出兩點間的線段,並測量其長度。
(5)透過實測培養長度的量感,並進行估測。
(6)報讀鐘面上的時刻是幾點幾分。
(7)將鐘面時刻和數字鐘對應。
(8)經驗1分鐘的量感。
(9)知道某時刻經過幾分鐘或幾小時後的時刻。
(10)透過觀察鐘面,能點數兩時刻之間的時間。
(11)認識容量和重量,並做直接比較、間接比較和個別單位比較。
4.幾何:
(1)認識水平面和水平線。
(2)識識鉛直線。
(3)認識生活周遭中水平的現象與鉛直的現象。
起訖週次 |
起訖日期 |
主 題 |
單元名稱 |
對應能力指標 |
教學目標 |
教學活動重點 |
教學節數 |
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 |
重大議題 |
十大基本能力 |
||
一 |
8/28 - 9/3 |
數與量 |
一、200以內的數 |
2-n-01 能認識1000以內的數及「百位」的位名,並進行位值單位換算。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S-3,C-C-1,C-C-2,C-C-3 |
1.建立100∼200的數詞序列及各數的說、讀、聽、寫、做。 2.認識200以內數的位值,並進行化聚。 |
【活動一】數一數 1.教師以課本紫斑蝶圖口述布題,透過操作圖卡以100以內的量為起點,逐次累加1、10,建立200以內的數詞。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唱數活動,學習和建立200以內的數詞序列。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以200以內的任意數為起點,做逐次累十的活動。 4.教師口述布題,以200以內的任意數為起點,做逐次累減一或十的活動,學生觀察和討論進行解題活動。 【活動二】200以內的數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操作、觀察和討論,進行讀、寫200以內的數。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操作、觀察和討論,表徵200以內的數。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認識定位板百位的位名。 4.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學生進行100、10和1的化聚。 |
3 |
1.附件1、2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二 |
9/4 - 9/10 |
數與量 |
一、200以內的數 |
2-n-01 能認識1000以內的數及「百位」的位名,並進行位值單位換算。 2-n-02 能認識100元的幣值,並做10元與100元錢幣的換算。 2-n-03 能用<、=與>表示數量大小關係,並在具體情境中認識遞移律。(同2-a-01) 2-a-01 能用<、=與>表示數量大小關係,並在具體情境中認識遞移律。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S-3,C-C-1,C-C-2,C-C-3 |
1.認識100元的幣值及錢幣的混合使用。 2.能用>和<表示200以內數量的大小關係,並用>和<的符號表示。 |
【活動三】認識及使用100元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認識100元。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察覺各種面值錢幣兌換的方法。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進行100、10和1的化聚,並用圖象表示。 【活動四】比大小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進行比較200以內兩量的多少。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定位板,進行比較200以內兩數的大小。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比較200以內兩數的大小,並用>和<符號來表示。 |
3 |
1.附件3、4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三 |
9/11 - 9/17 |
數與量 |
二、量長度 |
2-n-14 能理解用不同個別單位測量同一長度時,其數值不同,並能說明原因。 2-n-15 能認識長度單位「公分」、「公尺」及其關係,並能做相關的實測、估測與同單位的計算。 連結: C-T-1,C-S-3,C-C-1,C-C-2,C-C-3 |
1.理解用不同個別單位測量同一長度時,其測量結果的單位數不同,並說明原因。 2.認識「公分」。 |
【活動一】個別單位的測量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討論的活動,理解用不同個別單位測量同一長度時,其數值不同,並能說明原因。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經驗用不同個別單位測量同一長度時,其數值不同,並能說明原因。 【活動二】認識公分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使用不同單位量測量的困難,引入使用普遍單位的需求。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使用公分刻度尺測量長度,知道1公分的長度及培養量感。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長度的累加,察覺幾個1公分就是幾公分。 |
3 |
1.邊長1公分的小白積木 2.15公分的直尺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4.實作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四 |
9/18 - 9/24 |
數與量、幾何 |
二、量長度 |
2-n-15 能認識長度單位「公分」、「公尺」及其關係,並能做相關的實測、估測與同單位的計算。 2-s-03 能使用直尺處理與線段有關的問題。 連結: C-T-1,C-S-3,C-C-1,C-C-2,C-C-3 |
1.使用公分刻度尺測量長度。 2.透過實測培養長度的量感,並進行估測。 3.能使用直尺處理與線段有關的問題。 4.能做長度的合成和分解。 |
【活動三】量長度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察覺公分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並進行長度的實測。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進行長度估測,培養量感,並實際測量,檢驗估測的結果。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使用公分刻度尺分段測量,察覺物件的總長度。 4.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並使用公分刻度尺,畫出或做出指定的長度。 5.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課本斷尺的情境,報讀線段的正確長度,並會使用斷尺畫出指定長度的線段。 【活動四】長度的合成和分解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解決長度的合成問題,並能用加法算式記錄。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解決長度的分解問題,並能用減法算式記錄。 |
3 |
1.15公分直尺 2.習作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4.實作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五 |
9/25 - 10/1 |
數與量 |
三、二位數的直式加減 |
2-n-04 能熟練二位數加減直式計算。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T-4,,C-S-2,C-S-3,C-C-1,C-C-2,C-C-3,C-C-5,C-C-7,C-C-8 |
1.能透過積木或圖象,解決二位數的加減問題。 2.能理解並用直式計算二位數的加法問題。 3.能理解並用直式計算二位數的減 法問題。 |
【活動一】加法直式計算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配合定位板,複習和進行二位數(不進位)的加法問題。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二位數(一次進位)的加法問題。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二位數(二次進位)的加法問題。 【活動二】減法直式計算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二位數(不退位)的減法問題。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二位數(一次退位)的減法問題。 |
3 |
1.附件2、4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六 |
10/2 - 10/8 |
數與量、代數 |
三、二位數的直式加減 |
2-n-04 能熟練二位數加減直式計算。 2-a-04 能理解加減互逆,並運用於驗算與解題。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T-4,,C-S-2,C-S-3,C-C-1,C-C-2,C-C-3,C-C-5,C-C-7,C-C-8 |
1.認識加減法的互逆關係。 2.能用加減法的互逆關係,檢驗答案的合理性。 |
【活動三】加減關係 1.教師以巧克力棒和鉛筆的情境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圖象及線段圖,認識加減關係。 【活動四】驗算 1.教師以繩子的情境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利用加減關係來進行驗算。 |
3 |
1.小白板、白板筆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七 |
10/9 - 10/15 |
數與量、代數 |
三、二位數的直式加減 |
2-n-04 能熟練二位數加減直式計算。 2-a-04 能理解加減互逆,並運用於驗算與解題。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T-4,,C-S-2,C-S-3,C-C-1,C-C-2,C-C-3,C-C-5,C-C-7,C-C-8 |
6.能用 1.能用有( )的算式記錄加數和減數未知的問題,並進行解題。 2.能用有( )的算式記錄被加數和被減數未知的問題,並進行解題。 |
【活動五】加減法的應用 1.教師以課本的情境口述布題,並用算式填充題記錄問題,利用加減關係解加(減)數未知的問題。 2.教師以課本的情境口述布題,並用算式填充題記錄問題,利用加減關係解被加(減)數未知的問題。 |
3 |
1.附件6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八 |
10/16 - 10/22 |
數與量 |
四、幾點幾分 |
2-n-12 能認識鐘面上的時刻是幾點幾分。 連結: C-R-1,C-R-2,C-R-3,C-R-4,C-S-3,C-C-1,C-C-2,C-C-7 |
1.能報讀鐘面上的時刻是幾點幾分。 |
【活動一】幾點幾分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複習報讀整點和半點時刻。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認識短針就是時針;長針就是分針。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察覺分針走一格就是1分鐘。 4.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進行時刻的報讀幾點幾分。 5.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察覺5格一數的方式,並進行時刻的報讀幾點幾分。 6.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進行指定的時刻的解題活動。 |
3 |
1.時鐘 2.附件7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4.實作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九 |
10/23 - 10/29 |
數與量 |
四、幾點幾分 |
2-n-12 能認識鐘面上的時刻是幾點幾分。 連結: C-R-1,C-R-2,C-R-3,C-R-4,C-S-3,C-C-1,C-C-2,C-C-7 |
1.能認識數字鐘,並能與鐘面時刻相對應。 2.透過觀察鐘面,能知道某時刻經過幾小時或幾分鐘後的時刻。 3.透過觀察鐘面,能點數兩時刻之間的時間。 |
【活動二】數字鐘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鐘面時刻和數字鐘對應。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數字鐘的報讀和操作活動。 【活動三】會是幾時幾分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鐘面指針的變化,察覺1小時=60分鐘。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察覺某時刻經過幾分鐘、幾小時後的時刻。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察覺幾時幾分到幾時幾分是經過多久的時間。 |
3 |
1.附件7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4.實作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十 |
10/30 - 11/5 |
幾何 |
五、平行和垂直 |
2-s-02 能認識生活周遭中平行與垂直的現象。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S-4,C-R-1,C-C-2,C-C-3 |
1.認識水平面和水平線。 2.認識鉛直線。 3.認識生活中平行的現象。 4.認識生活中垂直的現象。 |
【活動一】水平線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認識「水平面」和「水平線」。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察覺水平線不會隨容器傾斜而改變。 【活動二】鉛直線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自製鉛直線,察覺鉛直線。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操作和討論,利用自製鉛直線檢查及發表生活情境中的物品是否鉛直,並介紹測量物品是否鉛直的工具。 【活動三】平行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討論及發表,認識平行現象。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發現並檢驗生活中平行的現象。 【活動四】垂直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討論及發表,認識垂直的現象。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發現並檢驗生活中的垂直現象。 |
3 |
1.裝水容器 2.重物 3.棉線 |
1.紙筆測驗 2.分組報告 3.互相討論 4.口頭回答 5.實作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十一 |
11/6 - 11/12 |
數與量 |
六、兩步驟的加減與估算 |
2-n-09 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兩步驟問題(加與減,不含併式)。 2-a-02 能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加法順序改變並不影響其和的性質。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T-4,C-S-2,C-S-3,C-C-1,C-C-2,
C-C-3,C-C-8 |
1.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兩步驟問題(數量在200以內)。 2.能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加數順序改變並不影響其和的性質。 |
【活動一】兩步驟的加法問題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兩步驟加法問題的解題活動。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利用橫式記錄,再計算加法問題。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三個數相加,先算哪兩個答案都一樣。 【活動二】兩步驟的減法問題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兩步驟減法問題。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利用橫式記錄,再計算減法問題。 【活動三】加減混合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兩步驟的加減混合問題。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利用橫式記錄,再計算加減混合問題。 |
3 |
|
1.口頭回答 2.互相討論 3.紙筆測驗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十二 |
11/13 - 11/19 |
數與量 |
六、兩步驟的加減與估算 |
2-n-11 能做簡單的二位數加減估算。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T-4,C-S-2,C-S-3,C-C-1,C-C-2,
C-C-3,C-C-8 |
1.能做簡單的二位數加減估算。 |
【活動四】加減估算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經驗估算的意義。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兩位數的加法估算,引導先估再算並應用於生活中。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兩位數的減法估算,引導先估再算並應用於生活中。 【延伸學習】比大小遊戲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闖關活動的觀察和討論,進行二位數的加減及比較兩數的大小,並用>、<或=表示。 |
3 |
|
1.口頭回答 2.互相討論 3.紙筆測驗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十三 |
11/20 - 11/26 |
數與量 |
七、幾的幾倍 |
2-n-06 能理解乘法的意義,使用×、=做橫式紀錄與直式紀錄,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n-08 能理解九九乘法。 連結: C-R-1,C-R-2,C-R-3,C-R-4,C-T-2,C-S-2,C-S-3,C-C-1,C-C-2,
C-C-8 |
1.經驗生活中「相同單位量」的現象,並透過「幾個一數」來解決 問題。 2.透過連加,解決生活中「相同單位量」的問題。 |
【活動一】2、5、10個一數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經驗「相同單位量」的現象,並以2、5、10個一數的方法解題。 【活動二】連加算式解題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透過兒歌的情境和操作附件活動,使用具體物或圖象表徵,解決「相同單位量」的問題。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用連加算式紀錄,並解決「相同單位量」的問題。 |
3 |
1.附件9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4.實作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十四 |
11/27 - 12/3 |
數與量 |
七、幾的幾倍 |
2-n-06 能理解乘法的意義,使用×、=做橫式紀錄與直式紀錄,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n-08 能理解九九乘法。 連結: C-R-1,C-R-2,C-R-3,C-R-4,C-T-2,C-S-2,C-S-3,C-C-1,C-C-2,
C-C-8 |
1.認識及使用「倍」的語言,並解決「倍」的問題。 |
【活動三】「倍」的問題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察覺「倍」的語言和情境間的關係。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以連加算式記錄,解決「倍」的問題,並發表記錄解題過程。 |
3 |
1.附件10 |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十五 |
12/4 - 12/10 |
數與量 |
八、2、5、4、8的乘法 |
2-n-06 能理解乘法的意義,使用×、=做橫式紀錄與直式紀錄,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n-08 能理解九九乘法。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T-3,C-S-2,C-S-3,C-C-1,C-C-2,C-C-3,C-C-5,C-C-8 |
1.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 2.能解決被乘數為2、5、4、8的乘法問題(乘數≦9)。 3.熟練2、5、4、8的乘法。 |
【活動一】2、5的乘法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解決「相同單位量」的問題,並認識乘法算式與乘法算式中被乘數、乘數和積的名詞。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象製作2的乘法表。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列出乘法算式解題,並能知道乘法算式中各數字和符號的意義。 4.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象製作5的乘法表。 |
3 |
1.附件11 |
1.紙筆測驗 2.分組報告 3.互相討論 4.口頭回答 5.實作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十六 |
12/11 - 12/17 |
數與量 |
八、2、5、4、8的乘法 |
2-n-06 能理解乘法的意義,使用×、=做橫式紀錄與直式紀錄,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n-08 能理解九九乘法。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T-3,C-S-2,C-S-3,C-C-1,C-C-2,C-C-3,C-C-5,C-C-8 |
1.能解決被乘數為2、5、4、8的乘法問題(乘數≦9)。 2.熟練2、5、4、8的乘法。 3.能在給定的情境中,擬出並解決乘法問題。 |
【活動二】4、8的乘法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列出乘法算式解題。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象製作4的乘法表。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列出乘法算式解題,並能知道乘法算式中各數字和符號的意義。 4.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象製作8的乘法表。 【活動三】擬題活動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給定乘法算式的情境。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擬出並解決乘法問題。 【延伸學習】乘法遊戲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用畫圖表示乘法算式的意義。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連加、倍的語言與乘法算式的連結。 |
3 |
1.附件11 |
1.紙筆測驗 2.分組報告 3.互相討論 4.口頭回答 5.實作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十七 |
12/18 - 12/24 |
數與量 |
九、容量與重量 |
2-n-16 能認識容量。 連結: C-R-1,C-R-2,C-R-3,C-R-4,C-S-3,C-C-1,C-C-2,
C-C-3 |
1.能認識容量,並做直接比較、間接比較與個別單位比較。 |
【活動一】容量的直接比較 1.教師透過倒水的操作活動,讓學生觀察容器中的液量。 2.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容器盛裝液量的最大限度,認識容器的容量。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活動,讓學生經驗液量的保留概念。 4.教師口述布題,透過操作,進行直接比較兩種不同容器的容量大小。 【活動二】容量的間接比較與個別單位比較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進行容量間接比較。 2.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使用個別單位實測的方法比較兩個容器。 |
3 |
1.各種大小不同的容器 |
1.口頭回答 2.互相討論 3.實作評量 4.紙筆測驗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十八 |
12/25 - 12/31 |
數與量 |
九、容量與重量 |
2-n-17 能認識重量。 2-n-03 能用<、=與>表示數量大小關係,並在具體情境中認識遞移律。(同2-a-01) 2-a-01 能用<、=與>表示數量大小關係,並在具體情境中認識遞移律。 連結: C-R-1,C-R-2,C-R-3,C-R-4,C-S-3,C-C-1,C-C-2,
C-C-3 |
1.能認識重量,並做直接比較、間接比較與個別單位比較。 2.在具體情境中認識遞移律。 |
【活動三】重量的直接比較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物體的重量。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操作和討論,讓學生進行兩物品重量的直接比較。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操作和討論,經驗重量保留概念。 【活動四】重量的間接比較與個別單位比較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重量的間接比較。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以個別單位表示重量,並使用個別單位比較兩個物品的重量。 【延伸學習】比比看 1.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和認識遞移律。 |
3 |
1.天平 2.各種學用品 3.生活用品 4.黏土 |
1.口頭回答 2.互相討論 3.實作評量 4.紙筆測驗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十九 |
1/1 - 1/7 |
數與量 |
十、3、6、9、7的乘法 |
2-n-06 能理解乘法的意義,使用×、=做橫式紀錄與直式紀錄,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n-08 能理解九九乘法。 連結: C-R-1,C-R-2,C-R-3,C-R-4,C-T-2,C-T-4,C-S-2,C-S-3,C-S-4,C-C-1,C-C-2,C-C-3,C-C-5,C-C-7,C-C-8 |
1.能解決被乘數為3、6、9和7的乘法問題。 2.熟練被乘數為3、6、9和7的乘 法。 3.認識九九乘法表。 |
【活動一】3、6乘法 1.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列出乘法算式解題,並能知道乘法算式中各數字和符號的意義。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象製作3的乘法表。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象製作6的乘法表。 |
3 |
1附件12 |
1.互相討論 2.口頭回答 3.分組報告 4.紙筆測驗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廿 |
1/8 - 1/14 |
數與量 |
十、3、6、9、7的乘法 |
2-n-06 能理解乘法的意義,使用×、=做橫式紀錄與直式紀錄,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n-08 能理解九九乘法。 連結: C-R-1,C-R-2,C-R-3,C-R-4,C-T-2,C-T-4,C-S-2,C-S-3,C-S-4,C-C-1,C-C-2,C-C-3,C-C-5,C-C-7,C-C-8 |
1.能解決被乘數為3、6、9和7的乘法問題。 2.熟練被乘數為3、6、9和7的乘 法。 3.認識九九乘法表。 |
【活動二】9乘法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列出乘法算式解題,並能知道乘法算式中各數字和符號的意義。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象製作9的乘法表。 【活動三】7乘法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列出乘法算式解題,並能知道乘法算式中各數字和符號的意義。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象製作7的乘法表。 |
3 |
1附件12 |
1.互相討論 2.口頭回答 3.分組報告 4.紙筆測驗 |
【性別平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廿一 |
1/15 - 1/19 |
數與量 |
十、3、6、9、7的乘法 |
2-n-06 能理解乘法的意義,使用×、=做橫式紀錄與直式紀錄,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n-08 能理解九九乘法。 連結: C-R-1,C-R-2,C-R-3,C-R-4,C-T-2,C-T-4,C-S-2,C-S-3,C-S-4,C-C-1,C-C-2,C-C-3,C-C-5,C-C-7,C-C-8 |
1.能解決被乘數為3、6、9和7的乘法問題。 2.熟練被乘數為3、6、9和7的乘 法。 3.認識九九乘法表。 |
【活動二】9乘法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列出乘法算式解題,並能知道乘法算式中各數字和符號的意義。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象製作9的乘法表。 【活動三】7乘法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列出乘法算式解題,並能知道乘法算式中各數字和符號的意義。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象製作7的乘法表。 |
3 |
1附件12 |
1.互相討論 2.口頭回答 3.紙筆測驗 |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人權教育】 1-1-2 了解遵守團體的規則,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