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105學年度第學期信義鄉豐丘國民小學六年級社會領域教學計畫表

一、     文字方塊: 第1課 日治時代的殖民統治
第2課 日治時代的經濟發展
第3課 日治時代的社會變遷
文字方塊: 第一單元
東瀛來的統治者
課程架構圖

文字方塊: 社會6上
 

 

 

 

 

 

 

 

 

 

 

 


二、    課程理念:

1.   根據目標模式設計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架構,期以達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所指定的十大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及21世紀國民所需具備的十大基本能力。

2.   掌握過程模式的精神,從事社會學習領域教材的編撰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引導開放式教與學的實踐,期以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學習、獲得高層次認知的智能,以及增進獨立思考和自主性批判的能力。

 

三、     先備經驗或知識簡述:

在這一冊中,我們將帶領學童了解臺灣在日治時代殖民統治的歷史,對臺灣日後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接著認識臺灣在戰後政治的演變,以及政府組織的功能與職權。同時了解戰後臺灣經濟所遇到的困境、快速的復甦與成長,以及轉型的挑戰。而戰後臺灣社會的文化也歷經外來文化的衝擊,而了解到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最後透過認識臺灣的人口現況與區域發展,期盼學童能更加了解臺灣,進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各司其職,成為現代國家的好公民,有了良好的社會秩序,國家才能永續的經營與發展。

 

四、     課程目標:

1.   了解日本治臺時期對臺灣帶來的影響。

2.   了解戰後臺灣政治方面的發展與政府組織的職能。

3.   明白戰後臺灣經濟的復甦與現今遇到的挑戰。

4. 了解戰後至今社會文化的變遷與傳承發展的重要。

5. 明白臺灣的人口分布受到地理環境影響,並了解人口現象隨著不同時期的政策所改變。

6.   了解臺灣城鄉的差異以及不同區域的特色與發展。

 

 

 

五、 教學策略建議:

課程活動中,認知、情意、技能是目標,教材是實現的工具,由於社會領域包含的範疇極廣,各地生活環境亦不相同,教材難以面面俱到。因此,教師教學時,宜考慮本身的專長、學生的條件,以及學校所能提供的教學資源,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以充分發揮教材教學媒介的功能。

六、 參考資料:

1.  許耀雲(91)。《台灣史》。臺北:小天下。

2.  林滿秋(89)。《說給兒童的臺灣歷史(7):鐵蹄下的戰爭、日據臺灣》。臺北:天衛。

3.  李功勤(102)。《臺灣政治發展史》。臺北:幼獅。

4.  黃慶榮(91)。《有條有理是政府》。臺北:泛亞文化。

5.  薛化元(99)。《戰後臺灣歷史閱覽》。臺北:五南。

6.  黃英哲(96)。《戰後臺灣文化重建》。臺北:麥田。

7.  黃俊傑(94)。《思想與文化的轉型》。臺北:臺灣大學。

8.  徐美玲(88)。《上天下地看家園》。臺北:大地地理。

9.  天下生活編輯部(90)。《319鄉向前行》。臺北:天下雜誌。

10. 吳惠巧(101)。《都市規劃與區域發展》。臺北:大元書局。

 

七、 課程計畫:

 

學習總目標:

第一單元:探討日治時代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等重要變革。

第二單元:具體呈現先民自臺灣戰後,追求民主自由的奮鬥過程,及現在的政府組織結構和工作職權。

第三單元:說明戰後政府為了解決國內經濟困境,實施貨幣及土地改革,陸續推動各項經濟重整計畫。

第四單元:認識戰後臺灣在社會文化、社會型態或家庭結構的改變

第五單元:透過地圖、圖表的認識與分析,解釋不同空間分布與各地環境的差異情況。

第六單元:了解鄉村與都市的景觀與功能,並進一步探討臺灣各區域的特色與差異。

起訖週次

起訖日期

   

單元名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學節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8/28

-

9/3

東瀛來的統治者

日治時代的殖民統治

2-3-1 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3-3-4 分辨某一組事物之間的關係是屬於「因果」或「互動」。

9-3-2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1.了解臺灣割讓給日本的原因與過程。

2.了解臺灣總督府的統治措施。

3.探討日治時代重要抗日事件的發生原因和影響。」

 

【活動一】改朝換代

1.引起動機:教師說明補充資料中「甲午戰爭的故事」。

2.複習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89頁課文及圖片。

3.名詞解釋—「殖民統治」。

4.統整課文重點:甲午戰爭後,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使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影響臺灣社會發展非常深遠。

【活動二】嚴密的社會控制

1.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0頁課文及圖片。

2.看圖發表—「無所不包的日本警察」:請學童討論當時警察被稱為大人的原因及警察所負責的工作有哪些?

3.配合動動腦:請觀察圖1,說說看,日治時代的警察要負責的工作有哪些?

4.統整:日治時代,總督府在全臺建

立嚴密的警察制度,以維持治安、鎮壓抗日活動、監控人民的一舉一動。

【活動三】風起雲湧的抗日行動

1.引起動機:教師向學童說明臺灣人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壓迫,所引發的抗日事件。

2.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1頁課文及圖片。

3.課程引導:教師可簡單說明—由於這些武裝抗爭的失敗,導致之後的臺灣人民,改採非武裝的方式進行抗爭,例如:演講、請願、辦報等,以作為下個活動的引言。

4.統整:日本治理臺灣後,臺灣人民的武裝抗日行動一再的發生,雖然這些事件都沒有成功,而臺灣民眾也轉由以非武力的行動來爭取權益。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觀察評量

【人權教育】

1-3-3 瞭解平等、正義的原則,並能在生活中實踐。

1-3-4 瞭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9/4

-

9/10

東瀛來的統治者

日治時代的殖民統治

2-3-1 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3-3-4 分辨某一組事物之間的關係是屬於「因果「或「互動」。

9-3-2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1.了解日本對臺灣的殖民政策。

2.了解日治時代,非武裝抗爭的背景與過程。

【活動四】用智慧爭取平等

1.引起動機:播放有關林獻堂、蔣渭水的影片,增加學童對日治時期的時代背景,以及認識非武裝抗爭的代表人物。

2.人物說明:教師對林獻堂、蔣渭水等人推動的行動做說明,使學童了解當時臺灣人爭取權利的背景和過程。

3.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213頁課文及圖片。

4.統整課文重點:日本統治臺灣,雖然帶來了現代化的發展,但對臺灣人民採取不公平的對待,將臺灣人視為次等公民,因此,激發臺灣人的民族意識,加上有志之士的鼓吹下,努力追求民主與

平等的待遇。由於種種的努力與抗爭活動,迫使臺灣總督府開放部分的議員選舉,雖然開放的只是極小的權益,卻也讓部分臺灣人擁有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深具歷史意義。

【活動五】皇民化的推動

1.皇民化運動的背景:教師說明西元1937年後,世界局勢的演變,並強調有關中日戰爭爆發,牽引著日本對臺政策的改變。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415頁課文。

3.探討「殖民政府的企圖」:教師將全班分為四組,探討臺灣總督府所推行的皇民化運動中,鼓勵臺灣人說日語、改成日本姓名、穿著和服、參拜日本神社等措施,這些措施分別想要改變什麼?你認為總督府還有哪些措施可以達到目的?

4. 教師指導學童回家完成【第1課習作】。

5.統整:雖然總督府積極推動皇民化運動,以消除臺灣人民的民族意識,但終究效果不彰,無法阻止臺灣人堅持傳統文化的決心。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觀察評量

【人權教育】

1-3-3 瞭解平等、正義的原則,並能在生活中實踐。

1-3-4 瞭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9/11

-

9/17

東瀛來的統治者

日治時代的經濟發展

2-3-1 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7-3-4 瞭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1.了解日治時代,總督府在臺灣的各項經濟措施。

2.探討日治時代,日本殖民統治的企圖與貢獻。

3.了解日治時代,總督府在臺灣的資源開發,以及戰爭時臺灣各項設施遭受破壞的情形。

【活動一】經濟基礎的奠定

1.引起動機:教師展示「日本在臺建設系列圖像」—港口(基隆港、高雄港)、鐵路(日本建設的舊車站、鐵道)、發電廠(日月潭水力發電廠)、水利設施(嘉南大圳)、工業設施(糖廠、煉鋁廠)、專賣設施(專賣局)、行政組織(總督府)、郵政設施(郵局)、金融機構(臺灣銀行)

2.觀察與說明: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1617頁課文與圖片。

3.歸納與發表:

(1)總督府實施土地調查與人口普查的目的是什麼?(例:增加賦稅收入,也便於加強社會控制。)

(2)日本統治期間,為什麼農業產量大幅增加,但是臺灣農民生活仍然很困苦?(例:由於當時農產品的價格,大

多被日本商人控制,臺灣農民往往被剝削,所以生活仍然困苦。)

4.統整:日本統治臺灣期間從事各項

經濟建設,主要目的在掠奪臺灣的

資源,滿足本國需求,但以歷史角度來看,日本人對臺灣仍有一定的貢獻。

【活動二】 資源的開發與戰爭的破壞

1.閱讀與討論: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

1819頁課文及圖片。

2.配合動動腦:想想看,日本在臺灣的建設,對臺灣有什麼影響?

3.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於課中完成【第2課習作】。

4.統整課文重點:日治時代,總督府為了增加收入,積極開發自然資源,以及實施專賣制度。雖然殖民政府在臺灣獲得不少利潤,但是臺灣人享有的資源卻無法與日本人相比,被當作次等公民,生活依然困苦。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觀察評量

【人權教育】

1-3-4 瞭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9/18

-

9/24

東瀛來的統治者

日治時代的社會變遷

2-3-2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2-3-3 瞭解今昔中國、亞洲和世界的主要文化特色。

3-3-5 舉例指出在一段變遷當中,有某一項特徵或數值是大體相同

的。

4-3-3瞭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藝術形式。

4-3-4 反省自己所珍視的各種德行與道德信念。

9-3-2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1.了解日治時代,總督府在臺灣進行的社會改革措施及其影響。

2.了解日治時代的教育對臺灣社會的影響。

3.了解臺灣文化在日治時代的演變。

【活動一】嶄新的社會風貌

1.體驗活動:教師詢問學童是否知道「三寸金蓮」是什麼?現在還曾見過嗎?進而引導學童思考,纏足為女性帶來的痛苦。

2.問題討論與說明: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20頁課文與圖片。

3.配合習作: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3課習作】第一大題。

4.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21頁課文與圖片。

5.統整課文重點:臺灣總督府進行各項社會改革,雖然是為了有效統治,但逐漸改變社會的風貌,對臺灣現代化的貢獻值得肯定。

【活動二】新式教育的引進

1.閱讀發表與說明: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2223頁課文與圖片,並請學童回答問題。

2.配合動動腦:「說說看,和清代相比,日治時代臺灣教育有哪些進步的地方?」

3..統整課文重點:日本人引進現代化的教育制度,其動機雖然只是便於利用人才,但對當時臺灣社會仍有貢獻。

【活動三】臺灣文化向前衝

1.歷史背景說明:教師說明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走向現代化。統治臺灣後,也將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一併帶入臺灣,對臺灣造成重大的影響。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2425頁課文與圖片。

3.配合習作與音樂欣賞:教師播放鄧雨賢作曲的臺灣歌謠「雨夜花」、「望春風」後,指導學童回家完成【第3課習作】第二大題。

4.統整課文重點:日治時代,為臺灣引進了大量的西方文化,使得臺灣文化更加豐富多元。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觀察評量

【人權教育】

1-3-3 瞭解平等、正義的原則,並能在生活中實踐。

1-3-4 了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性別平等教育】

3-3-5體認社會和歷史演變過程中所造成的性別文化差異。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9/25

-

10/1

戰後臺灣的政治演變

政治發展

2-3-1 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3-3-5 舉例指出在一段變遷當中,有某一項特徵或數值是大體相同的。

5-3-5 舉例說明在民主社會中,與人相處所需的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適當妥協等基本民主素養之重要性。

9-3-2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1.了解戰後到現在,政治局勢的發展與演變。

2.了解臺灣從戒嚴時期到解嚴,政治民主化的轉變。

3.了解近年來臺灣政治民主化的歷程。

【活動一】中華民國播遷來臺

1.引起動機—歌曲欣賞:教師播放「臺灣光復節歌」,引導學童了解戰後初期,民眾期待之心情。

2.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3031頁課文和圖片。

3.悲情二二八:教師參考補充資料「二二八事件始末」,說明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與結果。

4..統整課文重點:臺灣歷經日本五十年的統治,終於重回祖國的懷抱,但是因為當時的政策失當,而引發二二八悲劇,大家應記取二二八事件的教訓,促進民主政治發展與族群融合。

【活動二】全島戒嚴

1.引起動機:教師播放「介紹戒嚴的新聞畫面」,並且參考補充資料說明戒嚴的背景、過程,以及影響。

2.觀察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3233頁課文和圖片。

3.討論與發表:戒嚴時,人民的生活和現在有何不同?

4..配合動動腦:請觀察戒嚴令的內容,說說看,哪一項規定你覺得最不合理?原因是什麼?

5.統整課文重點:政府播遷來臺後,基於國家安全的理由,實施戒嚴,不僅限制了人們各種自由,也剝奪了人民的基本權利。

【活動三】人民當家作主

1.教師展示「中華民國遷臺後,歷任總統一覽表」說明:戰後,中華民國的總統有哪幾位?

2.觀察與說明: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3435頁課文和圖片。

3.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回家完成【第1課習作】。

4.統整:從戒嚴到解嚴,臺灣在民主政治的發展上,歷經一段艱辛的過程,才得以享有民主果實。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觀察評量

【人權教育】

1-3-2理解規則之制定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2

-

10/8

戰後臺灣的政治演變

政府組織

6-3-1認識我國政府的主要組織與功能。

6-3-2 瞭解各種會議、議會或委員會(如學生、教師、家長、社區或地方政府的會議)的基本運作原則。

1.了解政府的組成及功能。

2.認識中央政府的職權。

3.認識地方政府的職權。

【活動一】中央政府真重要

1.引起動機: 教師以班級的組織運作加以說明,讓學童了解國家有如放大版的班級,政府要處理國內事務,更是組成複雜,工作更繁重。

2.閱讀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3637頁課文及圖片。

3.討論與發表:你認為我國政府的組織,為什麼要分成中央和地方?

4.統整課文重點:政府組成的功能是為了保障人民與國家。我國政府組織分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設有總統及五院,負責處理全國性的公共事務。

【活動二】地方政府好厝邊

1.引起動機:參訪活動—教師可帶領學童參觀訪問地方政府的立法機關或行政機關,藉由參觀的活動,讓學童了解其功能與職責。

2.閱讀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3839頁課文及圖片。

3.配合動動腦:地方政府辦理的工作與地方有關,除了課文中所提到的,你知道還有哪些嗎?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2課習作】。

5.統整課文重點:地方立法機關包括直轄市議會、縣市議會、鄉鎮市民代表會;地方行政機關包括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鄉鎮市區公所。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7.規劃、組織與實踐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

10/9

-

10/15

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

經濟重整與復甦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7-3-4 瞭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1.了解臺灣早期經濟貧困的背景因素。

2.了解政府在戰後初期推動的貨幣及土地經濟重整政策。

3.了解臺灣經濟產業的發展,是配合本土自然和人文特色發展而成。

4.了解戰後初期,臺灣經濟如何從貧困中漸漸復甦的過程,並體會先民奮鬥進取的精神。

 

【活動一】番薯簽的歲月

1.引起動機:教師詢問學童有無吃過番薯與米飯一起烹煮而成的番薯飯,並請

有吃過的學童敘述口感,並將番薯飯與白米飯做個人喜愛的評比。

2.歷史背景說明:補充資料《新臺幣的故事》,說明當時如何透過發行新臺幣,讓紊亂的經濟及飛漲的物價得以平穩的歷史背景。

3.討論與問答:教師引導學童閱讀第4243頁課文及圖片,回答下列問題。

(1)戰後初期,臺灣面臨到那些經濟問題?(例:失業問題、物價飛漲。)

(2)政府在戰後初期,為了安定物價,在貨幣上推動哪項政策?(例:發行新臺幣以穩定物價。)

(3)政府在戰後初期,為了安定物價,在農業方面推動哪些政策?(例:首先減少佃農向地主繳納的租金,接著開放公有耕地給承租的農民購買,最後推動「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配合動動腦:「想一想,物價上漲對我們的生活會有哪些影響呢?」(例:可能導致人民生活品質低落。)

5.統整課文重點:戰後初期,物資缺乏,政府為了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在貨幣及土地制度方面從事改革,而部分土地被徵收的地主,將獲得的補償投資在工業生產,也成為後來工業發展的助力。這些政策經政府大力推動與民眾積極配合、努力耕耘下,使臺灣的經濟秩序漸趨穩定。

3

教學媒體

1.資料調查

2.口頭評量

3.實作評量

4.觀察評量

【人權教育】

1-3-2理解規則之制定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16

-

10/22

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

經濟重整與復甦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7-3-4 瞭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1.了解臺灣早期經濟貧困的背景因素。

2.了解臺灣經濟產業的發展,是配合本土自然和人文特色發展而成。

3.了解戰後初期,臺灣經濟如何從貧困中漸漸復甦的過程,並體會先民奮鬥進取的精神。

5.了解臺灣從戰後到現代經濟發展的變遷過程。

【活動二】經濟的開創

1.引起動機:

(1)教師可將早期用麵粉袋做成的內褲或上衣圖卡貼於黑板,讓學童更能感受到早期臺灣人民的勤儉與美援對當時社會的重要性。

(2)教師提問學童「有無吃過鳳梨罐頭?」以此說明民國四十年代臺灣的經濟,就是靠著這些農產加工品輸出,以賺取大量的外匯。

2.名詞解釋:教師解釋民生工業就是輕工業,一般是指生產生活必需品的工業,以滿足人民在食、衣、住、行、育、樂的工業,例如:紡織、造紙、食品加工等。

3.討論與問答: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文第4445頁及圖片。

(1)民國四十年代,政府用什麼方式促進國內經濟發展?(例:限制國外相關產品進口,並輸出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

(2)民國四十年代,臺灣輸出那些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以賺取外匯?(例:糖、米、香蕉、鳳梨。)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1課習作】。

5.統整課文重點:民國四十年代,政府實施「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畫」,提出「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進口替代政策,再加上美國在經濟上適時的援助與先民積極進取,努力耕耘

的結果,使臺灣經濟獲得大幅的改善。

3

教學媒體

1.資料調查

2.口頭評量

3.實作評量

4.習作練習

5.觀察評量

【人權教育】

1-3-2理解規則之制定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23

-

10/29

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與轉型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7-3-4 瞭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1.了解臺灣從戰後到現代經濟發展的變遷過程。

2.了解臺灣經濟產業的發展,是配合本土自然和人文特色發展而成。

3.了解創造臺灣經濟奇蹟的原因,並體會先民奮鬥進取的精神。

4.透過歷史,反省思考未來臺灣經濟的發展方向。

 

【活動一】國貨棒棒棒

1.引起動機:教師調查家中有大同電鍋的比率,說明大同電鍋與臺灣家庭的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

2.討論與問答: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文第4647頁及圖片。

3.認識十大建設:教師參閱教師手冊補充資料,向學童介紹十大建設,並說明這些建設對當時臺灣經濟的重要性。

4.配合動動腦:當時的臺灣經濟發展多以加工出口為主,為什麼國際爆發能源危機後,臺灣也受到影響?(因為能源危機,導致國際市場萎縮,連帶波及臺灣加工出口產品。)

5.統整課文重點:臺灣經由先民辛勤的努力下,在民國六十年代逐漸發展成新興工業國家,也被譽為經濟發展的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為許多開發中國家的楷模。

【活動二】大家愛用MIT

1.引起動機:詢問學童有無騎自行車的經驗,並請學童想想在路上看到的自行

車品牌為何?引導學童了解捷安特是臺灣的驕傲。

2.討論與問答: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文第4849頁及圖片。

3.產業奮鬥的故事:巨大「捷安特」的腳踏車世界請教師參閱補充資料,跟學童分享巨大公司的奮鬥過程。

4.配合動動腦:除了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外,臺灣還有哪些科學工業園區?

5.統整課文重點:民國六十年代末期,工資持續上漲,早期勞力密集的優勢已不存在,除了積極參與國際貿易組織,提升臺灣競爭力外,政府也推動「產業升級」策略,設立科學工業園區,朝向以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高科技產業邁進。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觀察評量

3.實作評量

【人權教育】

1-3-4 了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10/30

-

11/5

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與轉型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7-3-4 瞭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1.了解臺灣從戰後到現代經濟發展的變遷過程。

2.了解臺灣經濟產業的發展,是配合本土自然和人文特色發展而成。

3.透過歷史,反省思考未來臺灣經濟的發展方向。

4.了解現今國際對經濟政策的潮流與趨勢。

 

【活動三】臺灣經濟新藍海

1.引起動機:

(1)請學童根據學習單,發表家中有哪些商品是臺灣製造的?並將所發表的製造地統計於黑板上。

(2)視實際情形分析班上學童調查的商品,製造地大多是臺灣還是中國大陸或東南亞國家?並以數據說明國人許多生活用品或衣服,大多是中國大陸或東南亞國家製造的,是因為廠商為降低生產成本,將工廠移往這些國家,凸顯國內目前傳統產業所面臨的困境。

2.討論與問答: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文第5051頁及圖片,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解決臺灣基層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政府有何政策來應對?(例:開放外籍勞工來臺工作。)

(2)臺灣目前在哪些綠能產業,已有一定的研發水準?(例:太陽能光電、油電混和車、LED照明。)

(3)臺灣目前主要是靠核能發電,但核能有一定的風險,近年來環保團體一直呼籲政府尋找替代能源,你知道除了太陽能光電外,還有哪些替代能源?(例:風力、水力、火力。)

3.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回家完成【第2課習作】。

4.統整課文重點:面對國內產業所遇到的困境,臺灣現今除了朝向傳統產業升級、發展新興工業、提升創新、研發能力等目標外,也必須隨時注意世界經濟產業發展的潮流,開拓未來具有發展性的新產業,為臺灣經濟創造另一個經濟奇蹟。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觀察評量

3.實作評量

4.習作練習

【人權教育】

1-3-4 了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一

11/6

-

11/12

戰後臺灣的社會與文化

社會的變遷

4-3-1 說出自己對當前生活型態的看法與選擇未來理想生活型態的理由。

5-3-2 瞭解自己有權決定自我的發展,並且可能突破傳統風俗或社會制度的期待與現制。

5-3-3 瞭解各種角色的特徵、變遷及角色間的互動關係。

1.探討臺灣家庭型態的現況。

2.探討臺灣對人權的重視。

【活動一】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1.引起動機:教師調查班上學童的家庭狀況,繪製成班級學童家庭型態長條圖後,讓學童和課文所提到的各種家庭型態做比較。教師宜指導學童尊重不同類型的家庭。

2.閱讀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5657頁課文及圖片。

3.分組討論:教師將學童分組,指導學童討論隔代教養家庭、單親家庭、異國婚姻家庭可能面臨的難題,以及我們可以給予的協助方式。

4.統整:由於社會的變遷,臺灣的家庭型態日趨多元。每種家庭型態都可能有其遭遇的難題,我們應予以尊重,政府亦應制定相關政策,給予適當協助。

【活動二】人人有保障

1.引起動機:教師於課前指定學童模擬身心障礙人士,感受身心障礙人士可能遭遇的不便。

2.閱讀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

本第5859頁課文及圖片。

3討論與發表:政府透過什麼方式來保障人權?(透過制定法律的方式來保障人權)

4.統整課文重點:政府必須維護人民所應享有的權利,尤其針對婦女、兒童、勞工、身心障礙人士等,政府更應制定法律加以保障。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態度評量

3.觀察評量

 

【人權教育】

1-3-1表達個人的基本權利,並瞭解人權與社會責任的關係。

1-3-2理解規則之制定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1-3-3瞭解平等、正義的原則,並能在生活中實踐。

1-3-5搜尋保障權利及救援系統之資訊,維護並爭取基本人權。

【性別平等】

2-3-10瞭解性別權益受侵犯時,可求助的管道與程序。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二

11/13

-

11/19

戰後臺灣的社會與文化

社會的變遷

4-3-1 說出自己對當前生活型態的看法與選擇未來理想生活型態的理由。

5-3-2 瞭解自己有權決定自我的發展,並且可能突破傳統風俗或社會制度的期待與限制。

5-3-3 瞭解各種角色的特徵、變遷及角色間的互動關係。

1.探討休閒生活的內涵。

【活動三】休閒生活輕鬆來

1.引起動機:教師將學童分組比賽,看哪一組能在時間內想出最多項的正當休閒活動即為獲勝組別。

2.閱讀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

本第6061頁課文及圖片。

3.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1課習作】。

4.作業指派:教師指導學童討論本週末可從事之正當休閒活動,並提醒學童利用假日多多進行有益的活動。

5.統整課文重點:由於國民所得提高,在政府實施週休二日並大力推廣觀光產業後,社會的休閒風氣日益興盛。我們可依照個人的喜好條件,從事正當的休閒活動,來提升生活品質。而面對社會的不斷改變,政府要針對問題,及時因應,我們則應充實自己,以適應社會變遷。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態度評量

3.觀察評量

4.習作練習

【人權教育】

1-3-1表達個人的基本權利,並了解人權與社會責任的關係。

1-3-2理解規則之制定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1-3-3瞭解平等、正義的原則,並能在生活中實踐。

1-3-5搜尋保障權利及救援系統之資訊,維護並爭取基本人權。

【性別平等】

2-3-10瞭解性別權益受侵犯時,可求助的管道與程序。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三

11/20

-

11/26

戰後臺灣的社會與文化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3-2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4-3-2認識人類社會中的主要宗教與信仰。

4-3-3瞭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藝術形式。

9-3-2 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1.了解文化的定義與範圍。

2.探討現代社會中,宗教信仰的種類與功能。

3.培養尊重宗教信仰的態度。

4.認識臺灣飲食文化的內涵。

 

【活動一】自由和諧的宗教信仰

1.引起動機:教師於課堂上先介紹目前臺灣社會中多元的宗教種類,並說明在

中華民國憲法裡,對基本人權所保障的自由權中,有提到「人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人不得強迫或干涉別人的信仰。

2.閱讀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6263頁課文及圖片。

3.統計與發表:教師在黑板上先列出世界主要宗教的名稱,請學童舉手發表自己或家中信奉的宗教,將全班學童的信仰做成一個統計表。

4.配合動動腦:你知道哪些宗教團體行善助人的事蹟?請與同學分享。(例:我知道慈濟常會有募款活動,幫助獨居老人或弱勢團體等。)

5.統整課文重點:文化是人類所創造出的一切成果,包括宗教、飲食、藝文等方面。臺灣的宗教信仰自由,不論是傳統或新興宗教,主要在教人為善、修身養性,能安定人心。我們應該學習尊重不同的宗教,讓社會自由、和諧的發展。

【活動二】臺灣美食真好吃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上臺發表最喜歡的美食享用經驗。

2.閱讀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

本第64頁課文及圖片。

3.分組討論:你的外國網友來臺灣拜訪你,你會招待他去享用什麼特別的臺灣美食呢?請說說你的理由。

4.統整課文重點:臺灣美食一方面由於自身發展,一方面受外來飲食的影響,呈現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更是吸引外國觀光客來臺的一大誘因。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資料查詢

3.資料展示

4.態度評量

5.實作評量

 

【人權教育】

1-3-4 瞭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家政教育

1-3-2瞭解飲食與人際互動的關係。

1-3-7 認識傳統節慶食物與臺灣本土飲食文化。

3-3-1認識臺灣多元族群的傳統與文化。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四

11/27

-

12/3

戰後臺灣的社會與文化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3-2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4-3-2認識人類社會中的主要宗教與信仰。

4-3-3瞭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藝術形式。

9-3-2 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1.了解臺灣藝文活動的發展。

2.了解臺灣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活動三】臺灣藝文真精采

1.引起動機:教師播放課前準備好的臺灣傳統音樂讓學童聆聽。(臺灣傳統音樂可聯結「臺灣音樂館」資料庫)

2.閱讀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65頁課文及圖片。

3.分組報告:教師將學童分組,並指定各組於課前蒐集有關臺灣文學、音樂、美術、戲劇的報導資料,於課堂中上臺報告。

4.統整課文重點:戰後初期,臺灣的藝文活動題材,大多是反共復國或是懷念故鄉,之後則以歐美國家的流行文化為主軸,現在則有愈來愈多的人投入保存傳統藝文的工作,並提倡本土藝文創作。

【活動四】傳承與創新

1.引起動機:教師準備傳統歌仔戲與現代歌仔戲的影片,提供學童觀賞。

2.閱讀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6667頁課文及圖片,並討論下列問題。

(1)傳統文化有哪些創新的例子?(例:歌仔戲、米漢堡、中西合併的喜餅、布袋戲等。)

(2)我們應如何保存傳統文化?(例:政府和民間團體可致力推廣和保存,學生則可認識傳統文化並加以學習。)

3.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2課習作】。

4.統整課文重點: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彼此交流,融合成新的文化,如「喜餅禮盒」、「歌仔戲」。政府應推廣與保存傳統文化,學童則可透過學習來了解其內涵。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將可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資料查詢

3.資料展示

4.態度評量

5.實作評量

6.習作練習

【人權教育】

1-3-4 了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家政教育

1-3-2瞭解飲食與人際互動的關係。

1-3-7 認識傳統節慶食物與臺灣本土飲食文化。

3-3-1認識臺灣多元族群的傳統與文化。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五

12/4

-

12/10

臺灣的人口

人口分布與遷移

1-3-4 利用地圖、數據和其他資訊,來描述和解釋地表事象及其空間組織。

1-3-5 說明人口空間分布的差異及人口遷移的原因和結果。

1.了解人口分布圖的意義。

2.探討臺灣地區人口分布、都市分布的情形。

3.透過閱讀地圖,認識臺灣各地環境的差異。

4.探討臺灣人口遷移的原因和結果。

【活動一】人口觀察站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站在事先裁剪好的報紙上面,有的報紙面積大,上面站立的學童數少;有的報紙面積小,上面站立的學童數多,讓學童體驗人口疏、密的感覺。

2.閱讀與觀察: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7273頁課文及圖片,講解人口分布圖與都市分布圖的意義。

3.調查與討論:根據家鄉的人口數,討論家鄉人口統計資料,在臺灣人口分布圖中分布情形,是屬於圓點稀疏還是密集的地區?

4.統整課文重點:我們可以利用人口分布圖,看出臺灣人口分布的特色。大部分的人口集中在西部,東部和離島地區的人口數不多。在臺灣西部地區,人口密集,都巿也較多,規模也較大,其他地區,都巿較小也較少。

【活動二】地形與人口

1.引起動機:教師列出臺灣數個地方(最好是不同地形),請學童發表對這幾個地方的感覺是什麼?透過此活動,讓學童複習舊課程,加深對臺灣地形分布的印象。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7475頁課文及圖片。

3.配合動動腦:「為什麼臺灣的人口多分布在地勢平坦的平原、盆地和台地呢?」(例:地勢平坦的地方開闢道路或蓋建築物都較容易,且土壤較肥沃,適合種植農作物,所以人們大多選擇居住在這些地方。)

4.統整課文重點:經由臺灣地形圖,可以清楚的看出臺灣地形分布的情形。人口分布密集;中央部分是山地,東部地區則平原較少,大部分屬於山地,這些地區人口比較稀疏。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討論評量

4.遊戲評量

 

【資訊教育

4-3-1 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4-3-5 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六

12/11

-

12/17

臺灣的人口

人口分布與遷移

1-3-4 利用地圖、數據和其他資訊,來描述和解釋地表事象及其空間組織。

1-3-5 說明人口空間分布的差異及人口遷移的原因和結果

1.探討臺灣人口遷移的原因和結果。

【活動三】人口大搬風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發表有沒有搬家的經驗?為什麼搬家?教師將學童搬家原因做簡單分類,看看大多是為了什麼原因搬家。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7677頁課文及圖片。

3.分組討論:教師將學童分組,各組選定一個人口遷移原因作為主題(主題可分為:就業、結婚、升學、天災等。)討論如果自己面臨這些情況,會不會想要遷移原居住地?考慮遷移的因素有哪些?

4.統整:臺灣人口的分布,除了自然環境影響,也會受到人口遷移影響而有所變化。都市地區有交通便利、公共設施完善等優良條件,讓許多鄉村居民,會遷移到都市或都市外圍謀生,使鄉村人口逐漸減少。

【活動四】人口蹺蹺板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發表蒐集到的返鄉人潮、高速公路壅塞、上下班時都市路段塞車的報導,再由教師提問,全班共同討論。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7879頁課文及圖片,同時展示都會區相關圖片。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課後完成【第1課習作】。

5.統整課文重點:人口集中於都市的結果,造成鄉村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都市人口不斷增加,使得都市地區加速擴大,造成居住品質惡化等問題,這些

人口向都市集中後所產生的社會問題,有賴政府與民眾密切配合,一同為縮小城鄉差距而努力。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討論評量

4.遊戲評量

5.習作練習

【資訊教育

4-3-1 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4-3-5 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七

12/18

-

12/24

臺灣的人口

人口現象與政策

3-3-3瞭解不能用過大的尺度去觀察和理解小範圍的問題,反之亦然。

3-3-5 舉例指出在一段變遷當中,有某一項特徵或數值是大體相同的。

4-3-4 反省自己所珍視的各種德性與道德信念。

1.探討臺灣人口政策的變遷。

2.明白臺灣社會少子化的現象。

 

【活動一】人口宣導口號

1.引起動機:調查班上同學的祖父母、父母和自己,平均有幾個兄弟姊妹?三代之間有什麼差別?這樣的差別可能造成什麼影響?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80頁課文及圖片。

3.口號大觀園:教師列舉出五、六十年代到現代臺灣人口政策口號,請學童唸完口號後,說一說對這些口號的想法,教師補充說明政府制定人口政策口號,需要考量當時社會情況。

4.統整課文重點:臺灣早期人口多,政府實施家庭節育計畫。近年來受到經濟成長和家庭觀念改變影響,生育率下降,政府則提倡鼓勵生育。

【活動二】少子化現象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校提供近十年來新生入學人數,請學童觀察從數據中,發現出學校新生入學人數變化情形。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81頁課文及圖片。

(1)臺灣社會出現少子化的現象,會產生什麼影響?(例:人口平均年齡逐漸上升,產生人口遞減的現象,社會勞動力愈來愈少,國家發展和競爭力減弱等。)

(2)說說看,臺灣目前有什麼鼓勵生育、保障兒童健康發展的措施?(例:生育津

貼、育兒津貼、托育補助、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公共場所設置哺乳室、公費接種疫苗等。)

3.統整課文重點:近年來臺灣社會出現少子化的現象,將影響國家未來發展及對外競爭力,政府開始制定法令及相

關配套措施來鼓勵生育。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討論評量

4.遊戲評量

 

政教育

4-3-5瞭解不同的家庭文化。

6.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7.規劃、組織與實踐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八

12/25

-

12/31

臺灣的人口

人口現象與政策

3-3-3瞭解不能用過大的尺度去觀察和理解小範圍的問題,反之亦然。

3-3-5 舉例指出在一段變遷當中,有某一項特徵或數值是大體相同的。

4-3-4 反省自己所珍視的各種德性與道德信念。

1.了解臺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

2.了解新移民移入臺灣的原因及生活情形,並培養關懷新移民的態度。

 

【活動三】從心關懷他們

1.引起動機:請學童於課前蒐集有關家中或社區鄰里間,老人們生活的情形。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8283頁課文及圖片。

(1)你覺得老年人口持續增加的原因有哪些?(例:醫療的進步、飲食的均衡等。)

(2)臺灣社會出現高齡化的現象,會產生什麼影響?(例:未來年輕人扶養老人的負擔加重,影響國家發展。)

3.角色扮演:學童先訪問家中或社區長者,他們在生活中常會遇到哪些需要別人幫忙的事情。學童將訪問到的內容在課堂上討論,並且以角色扮演模擬出情境,感受老人們的需求。

4.蒐集與討論:教師請學童事先蒐集新移民相關剪報、文章等資料,於課堂上展示並討論下列問題。討論後,學童以小卡片寫下對他們的關懷小語,可贈送給學校或社區內新移民家長,或是張貼在教室。

5.配合動動腦:「臺灣人口面臨少子化和高齡化現象,除了對社會和國家發展造成影響外,說說看,對我們的生活,也會有哪些影響?」

6.統整課文重點:臺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對於這些對國家、社會和家庭有貢獻的老人,除了政府制定相關法令及福利措施之外,照顧老人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此外,對於因結婚來臺灣的新移民,他們面臨的社會問題,我們也要以關懷、包容的態度待他們。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討論評量

4.遊戲評量

5.習作練習

政教育

4-3-5瞭解不同的家庭文化。

6.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7.規劃、組織與實踐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九

1/1

-

1/7

臺灣的城鄉與區域

鄉村與都市

1-3-6 描述鄉村與都市在景觀和功能方面的差異。

1-3-7 說明城鄉之間或區域與區域之間有交互影響和交互倚賴的關係。

1-3-8 暸解交通運輸的類型及其與生活環境的關係。

1.了解鄉村的景觀與功能。

2.體察現代鄉村景觀和功能的改變。

3.了解都市的景觀與功能。

4.體認交通革新對城鄉互動的影響。

5.知道現代的交通發展。

6.體會現代城鄉互賴及多重的關係。

【活動一】鄉村新風貌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於課前蒐集鄉村或休閒農場的風景照片。

2.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

本第9091頁課文及圖片。

3.配合動動腦:「想想看,在鄉村設立工廠,可能會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都市萬花筒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發表自己有沒有跟家人到過大都市?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麼?

2.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9293頁課文及圖片

3.遊戲—眼明手快:教師將黑板上分為鄉村組和都市組,並將課文中鄉村和都市的景觀和功能,以簡單詞語寫出來。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三】交通的發展

1.引起動機:教師介紹古道,讓學童了解早期居民翻山越嶺運送貨物的辛勞。

2.閱讀與觀察:請學童閱讀課本第9495頁課文及圖片。

3.發表與分享:教師請學童上臺發表和家人國內旅遊的經驗。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四】城鄉新發展

1.展示與發表:教師展示數項大賣場販賣的外國商品,請學童觀察包裝上的產地為何。

2.閱讀與觀察:請學童閱讀課本第9697頁課文及圖片。

3.配合動動腦:「在你居住的地方,有哪些產品是從國內外各地運送來的?請舉例說明。」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1

課習作】。

5.統整課文重點。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欣賞評量

4.習作練習

訊教育

4-3-5 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家政教育

3-3-1認識臺灣多元族群的傳統與文化。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二十

1/8

-

1/14

臺灣的城鄉與區域

區域特色與發展

1-3-7 說明城鄉之間或區域與區域之間有交互影響和交互倚賴的關係。

7-3-4 瞭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1.知道臺灣的區域畫分。

2.了解臺灣各區域的發展特色。

 

【活動一】認識北部區域

1.引起動機:教師說明臺語中的諺語:「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中的「頂港」指的是北臺灣地區,「下港」指的是南臺灣地區。

2.回顧歷史:教師揭示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字句,請學童複習五年級學習過的內容。

3.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9899頁課文及圖片。

4.統整課文重點:北部區域包括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和桃園巿部分地區、新竹縣市、宜蘭縣。北部區域工商業發達、經濟繁榮,這些有利條件使得北部區域成為臺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區域。

【活動二】認識中部區域

1.引起動機:教師調查學童家中吃哪一種品牌的米,並列出金墩米、濁水米、西螺米、山水米等稻米品牌名稱,告訴學童這些常見的品牌都是產自中部,並介紹中部地區目前仍是臺灣主要稻米產地。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00101頁課文及圖片。

3.拼圖遊戲:教師先在書面紙上分別畫出中部區域五縣市外形,學童分五組,各組選一個縣市為主題,事先查詢這個縣市產業發展、觀光景點、發展特色等資料,討論完後,以簡單文字或圖案寫在小卡片上,再黏貼在各組縣市圖中,完成後,上臺將五縣市拼湊在一起。

4.統整課文重點:中部地區包括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因為地形和氣候因素,適合發展農業,目前部分縣市傳統農業轉型為高經濟價值農業及休閒農業,彰化縣和雲林縣仍是臺灣最大的花卉、蔬菜產區。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訊教育

4-3-5 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7.規劃、組織與實踐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二十一

1/15

-

1/19

臺灣的城鄉與區域

區域特色與發展

1-3-7 說明城鄉之間或區域與區域之間有交互影響和交互倚賴的關係。

7-3-4 瞭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1.知道臺灣的區域畫分。

2.了解臺灣各區域的發展特色。

3.知道臺灣各區域間的差異。

4.了解政府平衡區域差異的發展計畫。

【活動三】認識南部區域

1.引起動機:教師揭示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大員都是荷蘭人在臺南興建的,全臺首學是鄭氏時代所建的,從這些歷史建物可以看出臺南市是臺灣早期發展重心。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02103頁課文及圖片。

3.城市行銷:教師請學童以南部區域各縣市為主,擬定一個地區,發揮創意,做行銷城市企畫。

4.統整課文重點:南部區域包括嘉義縣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地區,農業、養殖業興盛,同時也是臺灣主要重工業發展區域。

【活動四】認識東部區域

1.引起動機:教師說明諺語:「後山日先照」中的「後山」指的是臺灣東部,「前山」指的是臺灣西部,兩者之間以中央山脈區分。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04105頁課文及圖片。

3.腦力激盪:教師說明東部地區發展受限,全班腦力激盪,提出解決的方法。

4.統整課文重點:東部區域包括花蓮縣和臺東縣,本區域因受到地形影響,開發較慢,卻得以保留住原始自然環境,目前皆以發展觀光業為主。

【活動五】金馬地區和平衡區域發展

1.引起動機:教師調查學童有沒有去過金門、馬祖地區,說明這兩個地區過去是軍事重地的歷史背景。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06107頁課文及圖片。

3.蒐集與討論:教師請學童蒐集各鄉鎮舉辦的地方產業活動,於課堂上展示。

4.統整課文重點。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訊教育

4-3-5 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7.規劃、組織與實踐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