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105學年度 第學期信義鄉豐丘國民小學三年級社會領域教學計畫表

一、     文字方塊: 第1課 敦親睦鄰
第2課 村里生活
第3課 鄉鎮市區生活
課程架構圖

文字方塊: 社會3下

 

文字方塊: 第1課 參與家鄉活動
第2課 多元的生活風貌

文字方塊: 第1課 便利的家鄉生活
第2課 買東西學問大

文字方塊: 第1課 家鄉的故事
第2課 家鄉的特色


文字方塊: 第1課 地名的由來
第2課 探索家鄉地名

文字方塊: 第五單元
地名故事多

文字方塊: 第一單元
家鄉的生活
文字方塊: 第二單元
居民總動員

文字方塊: 第三單元
生活要更好
文字方塊: 第四單元
家鄉風情畫
文字方塊: 第六單元
守護我家鄉
文字方塊: 第1課 關懷家鄉的問題
第2課 愛護家鄉的行動

二、    課程理念:

1.   根據目標模式設計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架構,期以達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所指定的十大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及21世紀國民所需具備的十大基本能力。

2.   掌握過程模式的精神,從事社會學習領域教材的編撰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引導開放式教與學的實踐,期以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學習、獲得高層次認知的智能,以及增進獨立思考和自主性批判的能力。

 

三、     先備經驗或知識簡述: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除了家庭、學校之外,最常接觸的就是我們的家鄉,因此,在這一冊裡,要帶領大家了解家鄉居民的生活和社區的活動、認識家鄉的各種生活設施及功能、探索家鄉的歷史和地名,並能用具體的行動愛護家鄉。

 

四、     課程目標:

1.   了解家鄉居民的生活。

2.   介紹家鄉的活動內容與功能,並學習接納、包容不同的文化。

3.   認識家鄉的各種場所和設施的功能,養成良好的消費態度。

4.   藉由家鄉的歷史故事和物產特色,引導學童關注自己家鄉的自然與人文風貌。

5.   探索地名與家鄉的關係。

6.   能用具體的行動愛護家鄉

 

五、        教學策略建議:

課程活動中,認知、情意、技能是目標,教材是實現的工具,由於社會領域包含的範疇極廣,各地生活環境亦不相同,教材難以面面俱到。因此,教師教學時,宜考慮本身的專長、學生的條件,以及學校所能提供的教學資源,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以充分發揮教材教學媒介的功能。

 

六、     參考資料:

1.  黃錫培(90)。《七大學習領域教法50招》。臺北:聯經。

2.  鄧運林主編(86)。《如何指導孩子撰寫專題報告》。臺北:聯經。

3.  王派仁(91)。《走出教室學更多: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社區資源整合與應用》。臺北:天衛文化。

4.  鄭晃仁等(92)。《攜手造家園—社區》。臺北:秋雨文化。

5.  黃郁欽(91)。《誰要來種樹》。臺北:信誼。

6.  張友漁(89)。《物產的故事》。臺北:聯經。

7.  施添福總編纂(88)。《臺灣地名辭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七、     課程計畫:

學習總目標:

第一單元:從鄰、村里、鄉鎮市區認識我們的家鄉。

第二單元:了解社區的功能及活動,並認識、尊重不同的文化。

第三單元:認識家鄉的設施與場所,學習良好的消費態度與技能。

第四單元:了解家鄉開發的故事、歷史和文物的保存、物產和建築物的特色

第五單元:探討家鄉地名的由來,進行家鄉地名探索活動。

第六單元:認識家鄉可能產生的問題,以具體的行動愛護家鄉。

 

 

 

 

 

 

 

 

起訖週次

起訖日期

   

單元名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學節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2/12

-

2/18

家鄉的生活

敦親睦鄰

6-2-3 實踐個人對其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義務。

1.了解家鄉的定義。

2.探討與鄰居建立良好關係的好處與做法。

3.探討與鄰居相處時應有的良好生活習慣。

4.培養和鄰居互相尊重的態度。

 

【活動一】家鄉與我

1.引起動機:教師將學童分組,各組同時上臺寫出「我們還可以從哪些地方,了解我們居住的地址呢?」在時間限制內寫的最多、最正確的組別獲勝。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7頁的課文並回答問題。

3.統整:我們和家人生活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家鄉,家鄉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用來稱呼我們居住地方的單位,有鄰、村里、鄉鎮市區等。這些單位的範圍,就是我們的主要活動場所,也就是我們的家鄉。因此,我們可以由家鄉的最小單位—鄰,開始了解家鄉,進而愛護我們的家鄉。

【活動二】有鄰居真好

1.觀察發表:教師請學童發表觀察到

的住家附近環境概況,並回答問題。

2.閱讀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

觀察課本第89頁的課文與圖片,並

請學童回答問題。

3.思考與發表:

(1)教師調查班上學童,有多少人認識

自己住家附近的鄰居。

(2)教師引導學童思考與發表問題。

4.統整:鄰居是距離我們居住環境最近的人,因此除了要注意環境安寧與安全外,也要與鄰居建立良好的關係。

【活動三】我是好鄰居

1.觀察與發表:請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011頁的課文與圖片,並請學童回答問題。

2.配合動動腦:「想想看,還有哪些行為會影響到鄰居的生活?我們應該怎麼做?」

3.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回家完成【第1課習作】。

4.統整:敦親睦鄰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認識鄰居可以提供我們生活上許多協助。如果鄰居間能互相協助及尊重,生活會更加愉快。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家政教育】

3-2-3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2-4 表現合宜的生活禮儀。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2/19

-

2/25

家鄉的生活

村里生活

6-2-1 從周遭生活中舉例指出權力如何影響個體或群體的權益(如形成秩序、促進效率或傷害權益等)

 

1.探討村長、里長的服務內容。

2.覺察自己在村里中應盡的責任。

3.探討提升村里安全的設備及做法。

4.探討維護村里環境的方法。

 

【活動一】為我們服務的村長、里長

1.引起動機:請學童畫出工作中的村長、里長。

2.觀察與討論課本第12頁課文及圖片。

3.製作感謝卡或感謝信,謝謝村長、里長的辛勞,並張貼在教室後面,或是派代表送到村長、里長家中。

4.統整課文重點:村長、里長通常為村里民做了很多服務工作。對於村里的服務工作,我們可以主動幫忙,提醒村長、里長更積極的為大家服務。

【活動二】安全的村里

1.觀察與討論:課本第13頁課文及圖片,討論下列問題「許多天災(如:颱風、地震)也可能會危害村里安全,這些天災對村里造成的影響可能有哪些?我們可以如何預防?」。

2.配合【第2課習作】第一大題,請學童回家觀察自己村里的安全設施,並於課堂中發表。

3.統整課文重點:在我們的村里中有許多設施都是為了保障居民安全而設立的,我們應該好好維護這些設施。為了預防天災對居民的影響,我們也要時時做好預防工作。

【活動三】維護村里生活

1.引起動機:全班共同討論村里長可能遇到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辦法。

2.觀察與討論課本第1415頁課文及圖片。

3.配合課本動動腦問題「如果你居住的村里要舉辦清潔日活動,有哪些事情需要大家分工合作呢?你可以幫忙作哪些事情呢?」發表與討論。

4.配合【第2課習作】第二大題。

5.統整課文重點。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實作評量

4.習作練習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2/26

-

3/4

家鄉的生活

鄉鎮市區生活

5-2-1 舉例說明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並具有參與群體發展的權利。

6-2-1 從周遭生活中舉例指出權力如何影響個體或群體的權益(如形成秩序、促進效率或傷害權益等)

6-2-3 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義務。

1.認識鄉鎮市區的組成。

2.認識鄉鎮市區的主要行政機構與服務內容。

3.體會鄉鎮市區行政機構與居民日常生活的關係。

4.了解鄉鎮市區行政機構的責任和人民的權利。

【活動一】鄉鎮市區的生活

1.說明:村里之上,還有鄉鎮市區的概念。

2.觀察與討論課本第1617頁課文及圖片。

3.配對遊戲:行政機構與服務內容對對碰。請學童配對生活中常見的事情及負責的機關,教師再進行說明以加深學童印象。

4.統整課文重點:了解鄉鎮市區是由村里組成的行政單位,包含的範圍及服務的項目比村里廣。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家政教育】

3-2-6 認識個人生活中可回收的資源。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3/5

-

3/11

家鄉的生活

鄉鎮市區生活

5-2-1 舉例說明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並具有參與群體發展的權利。

6-2-1 從周遭生活中舉例指出權力如何影響個體或群體的權益(如形成秩序、促進效率或傷害權益等)

6-2-3 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義務。

1.體會鄉鎮市區行政機構與居民日常生活的關係。

2.了解鄉鎮市區行政機構的責任和人民的權利。

【活動二】 責任與權利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發表自己或是家人,利用家鄉的圖書館、公園、衛生所等機構的情形,說說看對這些機構的感覺。

2.評分活動。

3.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1819頁課文及圖片。

4.配合動動腦:你覺得自己的鄉鎮市區裡,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你會如何反映?(例:居住環境吵雜,我會跟里長說,請他轉告鄰居改善。)

5.情境模擬。

6.配合【第3課習作】。

7.統整課文重點:家鄉中的行政機構,要善盡自己的責任,為人民服務。如果沒有善盡責任,造成人民使用上不方便,會損害人民的權利,人民可以要求政府改善或是賠償。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遊戲評量

4.習作練習

【家政教育】

3-2-6 認識個人生活中可回收的資源。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3/12

-

3/18

居民總動員

參與家鄉活動

5-2-1 舉例說明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並具有參與群體發展的權利。

6-2-1 從周遭生活中舉例指出權力如何影響個體或群體的權益(如形成秩序、促進效率或傷害權益等)

6-2-3 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義務。

7-2-2 認識各種資源,並說明其受損、消失、再生或創造的情形,並能愛護資源。

 

1.探討家鄉的功能及提供的服務。

2.覺察家鄉活動的多樣性。

3.了解參與家鄉活動的重要性。

4.觀察資源再利用的方式。

5.探討家鄉服務的內容。

6.培養參與家鄉活動的積極態度。

7.學習如何進行口頭報告

【活動一】大家一起來

1.調查發表:請學童發表於課前調查自己的家鄉曾經舉辦過的活動或文宣海報,並發表與討論問題。

2.觀察與討論課本第24頁課文及圖片。

3.引導問題:你居住的家鄉有沒有活動中心?你曾經去過嗎?你覺得社區活動中心應該為家鄉居民提供哪些服務?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小小志工

1.故事聆賞:請學童發表課前調查的家鄉居民行善助人的故事。

2.觀察與討論課本第25頁課文及圖片。

3.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三】家鄉活動一起來

1.引起動機:請學童將課前蒐集的家鄉活動文宣海報,帶到課堂上討論。

2.觀察與討論課本第2627頁課文及圖片。

3.配合課本動動腦問題「你參加過家鄉的哪些活動呢?」發表與討論。

4.配合【第1課習作】

5.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四】家鄉活動口頭報告

1.引起動機:教師先調查班上學童有沒有參加過家鄉舉辦的活動?

2.蒐集資料。

3.如何進行口頭報告:(1)進行分組討論(2)列出報告大綱(3)進行口頭報告(4)搭配主題海報。

4.經驗分享。

5.統整課文重點。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資料蒐集

4.習作練習

 

【家政教育】

3-2-6 認識個人生活中可回收的資源。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3/19

-

3/25

居民總動員

多元的生活風貌

1-2-2 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6-2-4 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族群、階層等)文化與其他生命為何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與歧視。

9-2-1 舉例說明外來的文化、商品和資訊如何影響本地的文化和生活。

1.探討家鄉居民的組成。

2.了解不同地區的移民,生活文化也可能不同。

3.認識家鄉舉辦的多元文化活動。

4.培養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態度。

【活動一】家鄉生活觀察

1.引起動機:課前請學童詢問家人中有沒有原來不是住在本地,是從外地遷移而來的?並上臺分享家人的經驗。

2.動腦時間:引導學童以大學的學生為例,由於學生的需要,家鄉原有的生活產生了哪些變化?

3.觀察與討論課本第3031頁課文及圖片。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世界那麼大

1.引起動機:教師事先蒐集在臺灣舉辦潑水節或南洋美食節的圖片或報導,讓全班傳閱。

2.美食搜查線:學童分組利用網路、報章雜誌或書籍,蒐集在臺灣能吃到的異國美食,將美食依照地區製成海報,並上臺分享成果。

3.觀察與發表課本第3233頁及圖片。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2課習作】

5.統整課文重點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資料蒐集

4.習作練習

5.討論發表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1-2-5 察覺並避免個人偏見與歧視態度或行為的產生。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3/26

-

4/1

生活要更好

便利的家鄉生活

1-2-2 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1.認識家鄉為我們提供服務的場所和設施。

2.知道家鄉場所和設施的服務項目。

 

【活動一】生活便利多

1.引起動機:請學童發表家鄉有哪些場所和設施,並配合地圖指出位置。

2.分組討論:閱讀與觀察課本第3639頁的課文及圖片,進行分組討論及發表。

(1)家鄉裡,滿足我們交通往來的設施或場所有哪些?請舉一個例子說明。(如火車站、公車站、捷運站等,請學童依實際情形作答。)

3.展示與發表:請學童將事先蒐集到有關家鄉服務設施與場所的資料,展示並與同學分享,並發表一個自己使用公共設施和場所的經驗

4.統整課文重點。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資料蒐集

4.討論發表

5.習作練習

 

【家政教育】

3-2-4表現合宜的生活禮儀。

3-2-6 認識個人生活中可回收的資源。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4/2

-

4/8

生活要更好

便利的家鄉生活

1-2-2 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1.知道家鄉場所和設施的服務項目。

2.熟悉使用公共場所和設施的方法。

3.遵守使用場所和設施的禮儀規範。

 

【活動二】生活好滿足

1.引起動機:教師引導學童了解家鄉裡可以滿足人們食、衣、住、行、育、樂需要的場所和設施,並進一步討論善用這些場所和設施的方法和禮儀規範的媒介。

2.配對遊戲:教師指導學童分組,並拿出師生共同製作好的配對字卡(上張為各場所和設施名稱卡、下張為各服務項目卡),然後進行翻牌配對遊戲(類似撿紅點)

3.討論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參考課本內容,並配合事先蒐集到的資料,分組討論問題。

4.配合1課習作】。

5.配合課本動動腦問題「使用家鄉裡的設施時,遇到態度良好或不好的服務人員,你的感受有何不同?你會如何反映呢?」發表與討論。

6.統整課文重點:我們要熟悉家鄉裡的場所和設施,更要知道他們的服務項目和使用方法。同時也要珍惜和善用它們,讓生活更便利、更充實。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資料蒐集

4.討論發表

5.習作練習

 

【家政教育】

3-2-4表現合宜的生活禮儀。

3-2-6 認識個人生活中可回收的資源。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4/9

-

4/15

生活要更好

買東西學問大

7-2-1 指出自己與同儕所參與的經濟活動。

7-2-3 瞭解人類在交換各種資源時必須進行換算,因此發明貨幣。

7-2-4 瞭解從事適當的理財可調節自身的消費力。

1.知道家鄉的購物地點。

2.清楚自己購物的動機。

3.了解人類發明貨幣的原因。

4.明白購物應該注意的事項。

【活動一】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1.引起動機:師生共同蒐集資料,並請學童分享自己和家人在家鄉商店或市場等地方消費購物的經驗。

2.配合動動腦你有沒有和家人上街買東西的經驗,請說出來和大家分享。

3.觀察與發表:請學童閱讀課本第4041頁及圖片。

4.展示與分享:教師請學童展示蒐集到的貨幣圖片,並做簡單說明,與同學分享。

5.統整課文重點:家鄉裡的商家、市場等,提供各種服務,滿足我們日常生活的需求。人們為了滿足生活上的各種需要,最初是以物易物方式進行交換,後來又發明了貨幣,讓物品的交換更加方便。

【活動二】做卡神還是做卡債族

1.引起動機:請學童統計家中有使用刷卡消費的人數。然後講述信用卡起源的故事,讓學童知道信用卡也是貨幣。

2.展示與朗讀:教師指導學生展示與朗讀有關信用卡的資訊和卡債族的報導。

3.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42頁及圖片。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三】當個小小消費高手

1.引起動機:教師引導學童發表自己曾經有過的購物原因與經驗。

2.觀察與發表:閱讀與觀察課本第43及圖片。

3.眼明手快遊戲:教師指導學童分組,進行尋找商品標示競賽活動。

4.配合【第2課習作】。

5.統整課文重點。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資料蒐集

4.遊戲評量

5.習作練習

6.討論發表

 

【家政教育】

3-2-5 認識基本的消費者權利與義務。

3-2-6 認識個人生活中可回收的資源。

4.表達、溝通與分享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4/16

-

4/22

家鄉風情畫

家鄉的故事

1-2-1 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2-2-1 瞭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2-2-2 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1.熟悉家鄉流傳的故事。

2.了解家鄉的歷史紀錄,並加以珍惜。

【活動一】話我家鄉

1.講述跟家鄉有關的故事、傳說,讓學童產生認同感。

2.發表與討論:教師請學童根據蒐集來的資料,發表並討論家鄉流傳的故事。

3.延伸活動:教師可以視時間許可,請地方上的長者或學童家中長輩到班級上說故事,或是實際到社區訪問,讓學童與社區居民直接接觸,更能讓學童對居住的地方產生認同感。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走進家鄉的歷史

1.以時光寶盒為例,引導學童藉由器物、史料等研究過去發生的事情。

2.發表與討論課本第47頁課文及圖片。

3.指導學童將蒐集到的家鄉古老照片、器物、歌謠等作成書面資料,舉行歷史回顧展。

4.配合【第1課習作】第一大題。

5.統整課文重點。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資料蒐集

3.討論發表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1-2-4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一

4/23

-

4/29

家鄉風情畫

家鄉的故事

1-2-1 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2-2-1 瞭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2-2-2 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1.知道家鄉先民開墾的事跡。

2.覺察家鄉自然環境的改變。

3.理解有很多人為家鄉的歷史保存努力,並對他們表達感謝之意。

【活動三】蛻變的家鄉

1.展示家鄉早期的景觀照片,讓學童感受家鄉景觀的改變。

2.觀察與討論課本第48頁課文及圖片。

3.集體創作:教師選定數個家鄉景觀變化最大的地方作為範例,請學童以集體創作的方式,畫()出從早期到現在,先民在開發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各組完成後,展示在教室中,供全班同學欣賞。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四】為家鄉盡心力的人

1.閱讀: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49頁課文及圖片。

2.展示地方文史工作室的出版刊物,或是活動行程表,讓學童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

3.指導學童透過具體行動,對保存家鄉歷史的個人或團體表達謝意。

4.配合課本動動腦問題「你最喜歡的家鄉故事是哪一個?請說出來和同學分享。」發表與討論。

5.配合【第1課習作】第二大題。

6.統整課文重點。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資料蒐集

3.習作練習

4.討論發表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1-2-4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二

4/30

-

5/6

家鄉風情畫

家鄉的特色

1-2-1 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2-2-2 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4-2-1說出自己的意見與其他個體、群體或媒體意見的異同。

 

1.知道家鄉的主要地方物產。

2.明白家鄉特產形成的原因。

 

【活動一】一鄉一特色

1.觀察與發表課本第5051頁課文及圖片。

2.請學童展示物產或照片,分享不同地區的物產並了解不同地區居民的生活特色。

3.配合【第2課習作】第一大題。

4.統整課文重點:不同的家鄉會因為自然環境的因素,發展出不同的地方物產,成為代表家鄉的特色,我們要心懷感激,好好認識並愛惜家鄉的物產。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資料蒐集

3.習作練習

4.討論發表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1-2-4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資訊教育】

1-2-3 瞭解綱路使用規範。

4-2-1 能進行網路基本功能的操作。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三

5/7

-

5/13

家鄉風情畫

家鄉的特色

1-2-1 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2-2-2 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4-2-1說出自己的意見與其他個體、群體或媒體意見的異同。

 

1.感受不同家鄉的建築與人文特色。

2.發展關懷家鄉產業活動的情意和技能。

3.懂得利用網路查詢資料。

4.發展運用資訊科技整理資料的知能

5.培養遵守網路使用規範的態度。

【活動二】最佳推銷員

1.觀察與發表課本第5253頁課文及圖片。

2.配合課本動動腦問題想一想,你的家鄉有哪些特色?你會如何向別人介紹?」發表與討論。

3.展示各地特產宣傳廣告,並請學童發表想法。

4.分組活動,進行家鄉特色行銷活動。以書面或表演等方式,展示最有創意的宣傳手法,即可成為家鄉特色最佳行銷員。

5.配合【第2課習作】第二大題。

6.統整課文重點:認識自己家鄉的特產與建築特色,能對家鄉有更深刻的體認。我們可以藉由參與家鄉產業文化季、觀光活動等機會,提供自己對家鄉發展的意見和看法,這也是關懷與愛護家鄉的方式。

【活動三】上網看家鄉

1教師透過網路展示家鄉的建築或特色,引導學童討論如何從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

2.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5455頁課文及圖片。

3.教師依課本說明進行上網查資料步驟示範,並做報告範例說明。引導學童以自己家鄉的建築、特產等為主題,分組進行各步驟的練習。

4.完成資料查詢、整理與報告製作後,請各組派員發表,和同學分享。

5.統整文重點:上網查資料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取得相關資訊,讓學習有效率,但是網路資料,必須經過整理才能成為有內容、有重點的報告。為了表示尊重智慧財產權,我們要將引用的資料出處來源註明清楚,這也是使用網路資訊的倫理規範。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資料蒐集

3.習作練習

4.討論活動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1-2-4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資訊教育】

1-2-3 瞭解綱路使用規範。

4-2-1 能進行網路基本功能的操作。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四

5/14

-

5/20

地名故事多

地名的由來

1-2-1 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2 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1.了解家鄉地名命名的依據。

2.認識家鄉地名和地形、氣候的關係。

3.認識家鄉地名和植物的關係。

4.培養認識家鄉地名的興趣。

【活動一】認識家鄉地名

1.教師講述家鄉比較有趣的地名由來,讓學童對認識家鄉地名產生興趣。

2.閱讀與觀察課本第5859頁課文及圖片。

3.家鄉地名猜猜看:教師揭示鄉鎮市區地圖,請學童在地圖中找出自己居住地方比較有趣、特殊的地名。

4.配合動動腦「你家附近有哪些特殊、有趣的地名呢?你知道它的由來嗎?」

5.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地名聯想

1.教師揭示謎題「四季如春」,請學童猜猜看是哪一個地方的名稱。

2.觀察與討論課本第6061頁課文及圖片。

3.分組討論:教師將學童分組,依地形、氣候、植物等方面,請學童找找看住家所在的地區,有沒有哪一個鄉鎮市區的命名和它們有關?

4.統整課文重點。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資料蒐集

3.討論活動

4.實作評量

 

 

9.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五

5/21

-

5/27

地名故事多

地名的由來

1-2-1 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2 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1.認識家鄉地名和歷史事實的關係。

2.認識家鄉地名和原住民的關係。

3.認識家鄉地名和生產活動的關係

4.認識家鄉地名和重要建築物的關係。

5.培養認識家鄉地名的興趣。

【活動三】地名故事

1.教師先揭示「左營」、「林鳳營」、「新營」等地名,請學童從字面意思猜猜看,這些地名和什麼有關?再簡單說明早期鄭成功在臺的事蹟,讓學童了解這些地名都是早期軍隊名稱沿用至今。

2.觀察討論課本第6263頁課文及圖片。

3.說古道今:詢問家中長輩家鄉地名的由來。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四】地名追追追

1.閱讀課本第6465頁課文及圖片,並簡單說明這些地名的命名由來和當地的生產活動及早期重要建築的故事。

2.討論與發表。

3.地名配對遊戲。

4.地名猜一猜,教師揭示地名謎語,請學童進行猜地名遊戲。謎底揭曉後,師生共同討論如何從謎題的題意找出相關地名。

5.配合【第1課習作】

6.統整課文重點。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資料蒐集

3.討論活動

4.實作評量

5.習作練習

 

9.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六

5/28

-

6/3

地名故事多

探索家鄉地名

1-2-1 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1.認識家鄉地名的由來和演變。

2.培養探索家鄉地名的興趣及技能。

3.覺察探索地名是家鄉居民認識家鄉的方法之一。

【活動一】尋根探源

1.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667頁課文及圖片。,並說明探索家鄉地名的步驟和方法。

(1)決定要探索的地名。

(2)方法有:

a.詢問家中長輩或較年長的鄰居。

b.到圖書館翻閱書籍。

c.上網查資料。

(3)資料蒐集過程中,想想看:

a.這個地名過去的名稱是什麼?和現在的名稱一樣嗎?

b.如果和現在的名稱不一樣,那教學活動麼過去的名稱由來是什麼?為什麼要改成現在的名稱?

c.如果和現在的名稱一樣,那麼它的由來是什麼?這些資料的說法合理嗎?

(4).針對蒐集到的資料發表與討論。

(5)探索家鄉地名的感想發表。

2.請學童選取一個家鄉地名,利用各種方法進行地名的調查。

3.教師請學童發表進行相關調查活動時應注意的事項。

4.可利用的調查方法:訪問長輩、上網調查、閱讀書籍等。

5.配合【第2課習作】

6.請學童發表地名調查的結果,並分享心得。

7.延伸教學:教師對此次尋根活動做歸納,引導學童思考與討論「家鄉地名變遷的因素有哪些?」作為延伸教學活動。

8.統整課文重點:從探索家鄉地名由來的步驟中,可以讓學童學習探索的技能,並能了解家鄉早期居民的生活過程與變遷,及對家鄉的認識與期望,同時這也是愛鄉行動的具體表現之一。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資料蒐集

3.習作練習

4.討論活動

5.實作評量

【資訊教育】

4-2-1 能進行網路基本功能的操作。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七

6/4

-

6/10

守護我家鄉

關懷家鄉的問題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6-2-1 從周遭生活中舉例指出權力如何影響個體或群體的權益(如形成秩序、促進效率或傷害權益等)

6-2-3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義務。

1.知道家鄉存在的問題。

2.了解家鄉問題發生的原因及影響。

 

【活動一】家鄉問題面面觀

1.教師請學童描繪出心中理想的居住環境,並發表分享。

2.閱讀與觀察: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7275頁課文及圖片。

3.分組搶答:家鄉問題面面觀

(1)在環境整潔方面產生的家鄉問題有哪些?對居民生活造成什麼影響?

(2)在文化保存方面產生的家鄉問題有哪些?造成什麼影響?

(3)在公共建設方面產生的家鄉問題有哪些?造成什麼影響?

(4)在生態維護方面產生的家鄉問題有哪些?造成什麼影響?

(5)教師復習活動重點,並鼓勵獲勝組別。

4.統整課文重點。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環境教育】

1-2-4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4-2-3能表達自己對生活環境的意見,並傾聽他人對環境的想法。

5-2-2具有參與調查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經驗。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八

6/11

-

6/17

守護我家鄉

關懷家鄉的問題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6-2-1 從周遭生活中舉例指出權力如何影響個體或群體的權益(如形成秩序、促進效率或傷害權益等)

6-2-3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義務。

 

 

 

 

 

 

 

 

 

 

 

 

 

1.表現關懷家鄉的積極態度。

 

【活動二】家鄉問題追追追

1.教師為學童講述一個家鄉的問題事例,或簡報準備資料,引導學童發表自己對家鄉現存問題的看法。

2.分類與統計

(1)教師指導學童將自己觀察到的家鄉問題,以及訪問家人的意見,逐項列出來。

(2)教師發給各組海報紙,請各組將列出來的家鄉問題,依照環境整潔、文化保存、各項建設、生態維護等做分類,並做統計排行。

(3)教師請各組代表說明統計結果,並將海報張貼於黑板。

(4)教師引導學童根據各組呈現結果,歸納出家鄉問題的一致性看法。

3.分組討論

(1)教師引導學童分組抽選數個家鄉問題,討論出可行的改進意見。

(2)各組派人上臺報告討論結果。

(3)教師鼓勵其他組學童補充意見。

(4)教師歸納結論。

4.配合【第1課習作】

5.統整課文重點。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討論活動

 

【環境教育】

1-2-4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4-2-3能表達自己對生活環境的意見,並傾聽他人對環境的想法。

5-2-2具有參與調查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經驗。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九

6/18

-

6/24

守護我家鄉

愛護家鄉的行動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6-2-3 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義務。

 

 

 

 

 

 

 

 

 

 

 

 

 

 

 

 

 

1.了解如何用具體的行動愛護家鄉。

 

【活動一】愛鄉由我開始

1.教師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故事。

2.腦力激盪請各組腦力激盪想出具體的愛鄉行動,並上臺分享。

3.教師指導學童閱讀第7677頁的課文及圖片。

4.如果看到別人正在破壞公物,自己應該怎麼做?請各組討論出意見上臺分享做法。

5.統整課文重點:愛護家鄉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我們要從自己做起,除了主動關心家鄉的問題之外,也要有具體的行動,家鄉環境才會更美好。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討論活動

 

【環境教育】

1-2-4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4-2-2能具體提出改善周遭環境問題的措施。

5-2-1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關懷弱勢族群等永續發展相關議題之活動經驗

5-2-2具有參與調查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經驗。

【海洋教育】

3-2-2 說明家鄉或鄰近的水域環境變遷對生活的影響。

5-2-7 關懷河流或海洋生物與環境,養成愛護生物、尊重生命、珍惜自然的態度。

5-2-8 參與河流或海洋環境的維護,如淨灘、淨溪。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二十

6/25

-

6/30

守護我家鄉

愛護家鄉的行動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6-2-3 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義務。

 

 

 

 

 

 

 

 

 

 

 

 

1.了解如何用具體的行動愛護家鄉。

2.主動發現家鄉的問題,並尋求解

決的方法。

【活動二】行動小尖兵

1.教師事先安排時間,全班到社區實地踏察,教師指導學童在踏察過程中,仔細觀察發現問題。

2.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7879頁課文及圖片。

3.延伸活動∼表演活動:教師指導學童將彩虹斑馬水精靈河川巡守隊的故事,以戲劇方式表演,讓學童經由角色扮演,激發愛護家鄉行動的省思。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三】大家動起來

1.學童閱讀8081頁的課文及圖片。

2.配合動動腦:請閱讀課本第8488頁的愛鄉行動小故事,想想看,你的家鄉有哪些問題?可以透過什麼具體的行動愛護家鄉?

3.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2課習作】。

4..統整課文重點。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討論活動

 

【環境教育】

1-2-4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4-2-2能具體提出改善周遭環境問題的措施。

5-2-1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關懷弱勢族群等永續發展相關議題之活動經驗

5-2-2具有參與調查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經驗。

【海洋教育】

3-2-2 說明家鄉或鄰近的水域環境變遷對生活的影響。

5-2-7 關懷河流或海洋生物與環境,養成愛護生物、尊重生命、珍惜自然的態度。

5-2-8 參與河流或海洋環境的維護,如淨灘、淨溪。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