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105學年度第學期信義鄉豐丘國民小學四年級社領域教學計畫表

一、     文字方塊: 第1課 家鄉的居民
第2課 家鄉的開發
文字方塊: 第一單元
飲水思源
課程架構圖

文字方塊: 社會4下
 

 

 

 

 

 

 

 

 

 

 

 


二、    課程理念:

1.   根據目標模式設計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架構,期以達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所指定的十大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及21世紀國民所需具備的十大基本能力。

2.   掌握過程模式的精神,從事社會學習領域教材的編撰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引導開放式教與學的實踐,期以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學習、獲得高層次認知的智能,以及增進獨立思考和自主性批判的能力。

 

三、     先備經驗或知識簡述:

在這一冊中,我們將帶領學童了解祖先的來源及居民與土地的關係,一起觀察家鄉人口的變化、產業的活動和運輸的發展,想像先民辛苦開闢家園的情景,並知道先民如何的進行技術革新,以克服開墾過程中,所遇到的挫折與困難。

 

四、     課程目標:

1.   探討技術革新下家鄉居民與土地關係的變遷。

2.   了解家鄉人口的變化及其影響原因,並探討家鄉人口的組成。

3.   探討技術革新下家鄉產業的變遷。

4.   體會家鄉產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並認識家鄉的新產業。

5.   探討技術革新下家鄉運輸的變遷。

6.   了解家鄉的訊息交通因為技術的革新而有了突破性發展。

 

五、 教學策略建議:

課程活動中,認知、情意、技能是目標,教材是實現的工具,由於社會領域包含的範疇極廣,各地生活環境亦不相同,教材難以面面俱到。因此,教師教學時,宜考慮本身的專長、學童的條件,以及學校所能提供的教學資源,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以充分發揮教材教學媒介的功能。

 

六、 參考資料:

1.  劉思遠(83)。《繪本臺灣風土民俗:臺北三百年》。臺北:遠流。

2.  鄒敦怜(83)。《臺灣歷史故事(3)開拓發展的時代》。臺北:聯經。

3.  牛頓出版公司童書部(91)。《小牛頓科學館第8冊:稻米》。臺北:牛頓。

4.  陳啟淦(82)。《虱目魚的故事》。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5.  林良(81)。《從水牛到鐵牛》。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6.  許雅芬等撰文(89)。《火車快飛繞家園》。臺北:大地地理。

7.  陳梅生(92)。《全方位兒童百科大典第6冊:交通安全快樂行》。臺北:優美國際。

8.  劉俊德(89)。《21世紀百科全書:人類的溝通》。臺北:全美。

9.  郝廣才、羅永基等著(90)。《唐山過臺灣》。臺北:遠流。

10. 陳衛平(90)。《說給兒童的臺灣歷史》(共十冊)。臺北:天衛文化。

 

七、 課程計畫:

 

學習總目標:

第一單元探討技術革新下家鄉居民與土地關係的變遷。

第二單元了解家鄉人口的變化與組成。

第三單元探討技術革新下家鄉產業的變遷。

第四單元了解家鄉產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並認識家鄉的新產業。

第五單元探討技術革新下家鄉運輸的變遷。

第六單元認識技術革新與訊息交通的關係及對家鄉居民的影響。

 

起訖週次

起訖日期

   

單元名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學節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2/12-2/18

飲水思源

家鄉的居民

1-2-1 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2 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1-2-8 覺察生活空間的型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1.知道祖先移民來臺的時間及來臺前的居住地。

2.認識家鄉早期住民及不同時期的移民。

【活動一】祖先來源調查

1.引起動機:教師說「唐山過臺灣」的故事給學童聽,引起學童的學習興趣。

2.討論與發表:學童聽完故事,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明清時代以來,當時中國大陸沿海的居民, 為什麼要移民到臺灣?

(2)後來還有大規模移民到臺灣的情形嗎?

3.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89頁的課文及圖片,並請學童回答下列問題。

(1)你知道「原住民」指的是哪些人嗎?

(2)臺灣原住民有哪幾族?請說出你知道的原住民族名稱。

(3)從第9頁的課文及「早期臺灣原住民分布示意圖」,可以發現平埔族和高山族居住地區的差別嗎?

(4)從第9頁的圖片中,可以看出早期平埔族生活方式和漢人差別不明顯的地方嗎?說說看你的發現。

(5)你知道有哪一族原住民仍然保有傳統的生活方式?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是什麼?

4.補充說明:教師參閱第3438頁補充資料,介紹早期原住民生活、閩粵移民原因和經過,同時說明部分來臺的漢人娶平埔族女子為妻,因此今日臺灣有些家鄉的居民同時流有漢人和原住民的血液。

5.統整:我們可以從訪問家中長輩了解自己祖先的來源,也可以進一步了解家鄉居民的祖先來源。不同的家鄉,居民祖先的來源也不同,有的是原住民,有的是明清時代以來陸續移民到臺灣的漢人。經過長時間的相處後,現在大部分的家鄉居民,都有混居的現象。因此,探討自己家鄉的祖先來源,有助於了解我們現代生活方式的由來。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環境教育】

3-2-3尊重不同族群與文化背景對環境的態度及行為。

【海洋教育】

1-2-4描述臨海或溪流附近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2/19-2/25

飲水思源

家鄉的居民

1-2-1 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2 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1-2-8 覺察生活空間的型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1.明瞭祖先來臺後所居住的地方及其維生活動。

2.了解家鄉先民對這塊土地的貢獻。

【活動二】家族歷史探源

1.引起動機:教師事先請學童回家調查祖先從哪裡來的?

(1)配合動動腦:學童就事先調查上臺發表祖先從哪裡來的。

(2)統計:教師請學童發表完,統計班上同學的祖先大多是在什麼時候移民來臺的?又以來自哪裡的人數最多?

2.觀察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1011頁的圖文內容,並請學童回答下列問題。

(1)明清時代來臺的漢人維生活動有什麼不同?

(2)早期漢人來臺定居,他們的維生活動,受到什麼因素影響?

(3)民國三十八年前後,來臺灣的移民大多從事什麼工作?

(4)近年來,還有哪些移民來臺灣的人士?

(5)對於臺灣這麼多不同時期的移民,你有什麼想法?

3.調查與分析:教師事先請學童回家調查祖父()或外祖父()從前在家鄉居住的地方、當地地形特色與從事的維生活動等內容。

(1)學童上臺報告課前調查。

(2)依不同的地形特色與維生活動方式,調查統計全班祖父()或外祖父()居住地的地理環境與維生活動的結果,並做分類(例:平原地區種植水稻、沿海地區捕魚等)

4.分組討論:教師將學童分為46組,討論「家鄉主要的地形是什麼?居民大多從事什麼行業?」並請各組上臺報告,教師做歸納說明維生活動及居住地區地理環境的關聯。

5.統整:家鄉先民來臺後,依不同的地理環境辛勤的耕耘,為後代子孫建立美麗家園。我們除了感念祖先的恩德外,更應效法他們不畏艱難、辛勤開墾的精神,開創家鄉更美好的未來。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3.習作練習

【環境教育】

3-2-3尊重不同族群與文化背景對環境的態度及行為。

【海洋教育】

1-2-4描述臨海或溪流附近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2/26-3/4

飲水思源

家鄉的開發

8-2-1 舉例說明為了生活需要和解決問題,人類才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1.了解先民為了生活而革新技術,增加作物的產量。

2.了解作物產量提高與人口增加的關係。

3.明瞭工商業發展與人口成長的關係。

4.關懷家鄉人口成長的變化與影響。

5.認識技術革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活動一】糧食與人口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算一算:自己家中從祖父、祖母結婚(家庭成員只有兩人)到自己這一代,共增加幾位家族成員?經由此活動,讓學童了解人口增加與成長的概念。

2.討論:教師參閱第46頁補充資料,指導學童討論作物與人口的關係。

3.閱讀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1213頁的課文及圖片,回答下列問題。

4.說故事:教師參閱第4849頁補充資料說明因為引進這些新作物,家鄉居民收入增加,茶葉、米食成為臺灣重要外銷品。

5.統整:家鄉居民的增加,代表家鄉人口的增加。為了讓增加的人口有充足的糧食,因此,家鄉的先民必須努力從事技術的革新,提高作物的產量或是引進新作物,來解決人口增加後所帶來的糧食問題。

【活動二】技術革新的影響

1.配合動動腦:教師請學童上臺發表課前調查的動動腦題目:「選擇一種水果,問問家中長輩,比較過去和現在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這些改變對果農和消費者帶來什麼影響?」

2.補充說明:教師參閱第4850頁補充資料,補充介紹農作物品種改良與技術革新的實例。

3.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415頁的課文及圖片,並請學童回答問題。

4.專題報導:教師將學童分組,各組以象草、農藥帶來的負面影響,製作成簡單海報,並於課堂上發表。

5.統整:家鄉的先民生產技術的革新,影響到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然而,技術革新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在發展時必須要慎重。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生涯發展教育】

2-2-3認識不同類型工作內容。

【海洋教育】

4-2-1認識水的性質及其重要性。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3/5-3/11

家鄉的人口

人口的變化

1-2-1 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5 調查居住地方人口的分布、組成和變遷狀況。

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1.了解人口變化的因素和影響。

2.比較過去和現在不同的人口變化現象。

【活動一】人口大蒐集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發表最近一年家中人口變化情形,說明是什麼原因造成人口變化,經由此活動讓學童了解造成人口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2.調查統計

(1)教師指導學童調查班上同學家中人口變化情形,並依變化因素分類,看看大多是什麼因素造成人口的變化。

(2)調查學校近五年來新生入學的人數,看看是增加還是減少,就此現象,請學童發表想法。

3.閱讀與觀察:請學童閱讀課本第1819頁課文及圖片,並請學童回答問題。

4.統整:家鄉人口會因為居民出生、死亡、移出、移入而產生變化。近年來受到生育觀念改變、養育費用提高等因素的影響,家鄉新生兒的出生率不斷下降。而醫療技術進步更提高了居民的平均壽命,使得老年人口比例愈來愈高。

【活動二】老人社會

1.引起動機:教師說明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意涵,讓學童了解古人壽命很少超過70歲,現在國人平均壽命有逐漸提高的跡象。

2.調查分析

3.延伸活動:教師指導學童利用課餘時間蒐集報章雜誌上「老人照顧」、「老人醫療」等主題的相關報導,製作剪報學習單,課堂上請學童依據剪報內容上臺發表想法,並張貼於教室供同學參考。

4.角色扮演:教師請學童進行角色扮演,模擬老人生活情境。藉此活動讓學童體會老人生活上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培養關懷家鄉老人的情懷。

5.統整:臺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老人安養、照顧問題相形重要,對家鄉年長者給予關心及照顧,是家鄉居民共同的責任。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3/12-3/18

家鄉的人口

人口的變化

1-2-1 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5 調查居住地方人口的分布、組成和變遷狀況。

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1.明瞭人口遷移的原因和影響。

2.關懷家鄉的環境變遷。

 

【活動三】人口遷移

1.經驗分享:教師請學童發表自己搬家的經驗,經由此活動讓學童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

2.配合動動腦:「想一想,你會因為什麼原因而想要搬家?」(請學童自由作答。例:由於學校距離我現在的家比較遠,所以想搬到交通設施比較完善的地方,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學、放學。)

3.觀察與討論:請學童閱讀課本第2021頁課文及圖片,並請學童回答下列問題。

(1)現代的人常為了哪些原因而遷移?

(2)在人口大量移入的家鄉,會造成哪些影響?

(3)在人口大量移出的家鄉,會造成哪些影響?

(4)近年來人口遷移的範圍有什麼改變?

4.遊戲:人口蹺蹺板

(1)教師先描述家鄉地理、產業狀況,將學童分成兩組,一組說出家鄉吸引外地人口移入的因素(例:環境優美、交通發達),並拉對方一人過來;另外一組說出家鄉人口外移的因素(例:交通不方便、治安不好),則組中成員一人離開,最後看哪一組剩下的人數最多。

(2)讓學童了解人口遷移的原因和影響,明暸家鄉吸引人們居住的原因,或是有待改進的地方。

5.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於課堂中完成【第1課習作】。

6.統整:造成家鄉人口遷移的原因很多,例如:工作、求學、結婚等因素。不同的家鄉,人口遷移的情形也不一樣。近年來,人口遷移範圍更擴大到國外。了解家鄉人口遷移的情形和原因,能讓我們更進一步探討家鄉人口變化的情況。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情境表演

3.遊戲評量

4.習作練習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3/19-3/25

家鄉的人口

人口的組成

1-2-1 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2 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1-2-5 調查居住地方人口的分布、組成和變遷狀況。

 

1.了解家鄉人口的組成,其形成原因及影響。

2.比較過去和現在家鄉不同的人口組成。

3.知道家鄉居民主要從事的產業類別。

4.透過圖表明瞭家鄉人口組成概況。

5.學習閱讀不同的統計圖表。

6.關懷家鄉的環境變遷。

【活動一】男女平等

1.引起動機:教師講解早期臺灣男女人口失衡情況及早期男尊女卑觀念。

2.討論與發表。

3.閱讀與觀察:請學童閱讀課本第22頁課文及圖片,並請學童回答問題。

4.角色扮演:教師設計簡單情境,讓學童了解性別平等觀念,並能培養尊重他人的態度。

5.統整:現在社會講求性別平等觀念,使得女性地位愈來愈受到重視。

【活動二】沉重的壓力

1.調查統計:教師指導學童調查班上同學家庭人口年齡分布情形。

2.觀察與討論:請學童閱讀課本第23頁課文及圖片。

3.分組討論:教師設計問題情境,指導學童分組討論。

4.統整:臺灣面臨少子化、人口老化的社會趨勢,未來青壯年人口的負擔將愈來愈重。

【活動三】描繪家鄉人口

1.引起動機:教師展示都市及鄉村人們從事不同工作的圖像,讓學童了解不同地區經濟活動發展情形也不同。

2.觀察與討論:請學童閱讀課本第2425頁課文及圖片。

3.家鄉圖像:指導學童將家鄉最具代表性的行業居民工作情形畫下來。

4.統計分析:教師指導學童依統計結果分析,不同年代的教育程度有什麼變化。

5.習作配合:完成【第2課習作】。

【活動四】我會讀圖表

1.樹狀圖教學活動。

2.時間表教學活動。

3.流程圖教學活動。

4.比較表教學活動。

5.提問:「讓學童想一想,除了這裡介紹的四種圖表,你還看過哪些圖表?」透過這個問題,讓學童回顧之前社會課本中所學過的相關圖表。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情境表演

4.習作練習

5.資料蒐集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性別平等教育】

2-2-1了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3/26-4/1

家鄉的產業

農、牧業和漁業

8-2-1 舉例說明為了生活需要和解決問題,人類才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1.認識家鄉農業發展的概況。

2.了解家鄉畜牧業的發展概況。

 

【活動一】米飯香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發表家鄉居民常種植的作物有哪些?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3031頁的課文與圖片,介紹農民種植的作物。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3031頁的課文及圖片,並請學童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麼家鄉的居民,要從事生產活動?

(2)家鄉先民最早從事的產業活動是什麼?

(3)日常生活中,我們所吃的米飯,來自於哪一種作物?

3.統整:農業是先民最早發展的產業,種植蔬果、茶樹和花卉都是屬於農業活動的一部分。雖然現代水稻的生產因為使用機器而提高效率,但生產過程還是很複雜且辛苦,我們應該珍惜食物,不要輕易浪費。

【活動二】禽畜總動員

1.觀察與討論:教師提醒學童複習社會4上,了解早期家鄉的居民飼養禽畜當作副業的原因,並閱讀課本第3233頁課文及圖片,進行問題討論。

(1)現代專業的禽畜飼養和技術革新有什麼關係?

(2)你的家鄉現在是否還有居民飼養禽畜?他們如何飼養禽畜?如果沒有,禽畜肉品是從哪裡來的?

2.調查活動-市場調查員:師生共同調查傳統市場和超級市場的差別、雜貨店和便利商店的差別,讓學童透過實地調查,了解農業活動和日常生活的關係。

3.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回家完成【第1課習作】第一、二大題。

4.統整:作物的種植及禽畜的飼養都屬於農業活動。先民追求技術革新的努力下,使得農業的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日漸專業化。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4.調查訪問

【生涯發展教育】

2-2-2 激發對工作世界的好奇心。

2-2-3認識不同類型工作內容。

【海洋教育】

1-2-4描述臨海或溪流附近地區居的生活方式。

5-2-1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水產食物。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4/2-4/8

家鄉的產業

農、牧業和漁業

5-2-2 舉例說明在學習與工作中,可能和他人產生合作或競爭的關係。

8-2-1 舉例說明為了生活需要和解決問題,人類才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1.了解家鄉漁業的發展與變遷。

2.體會漁業技術進步對家鄉的貢獻。

 

【活動三】捕條大魚笑哈哈

1.引起動機:帶動唱

請教師帶著學童一邊唱捕魚歌,教師補充說明,臺灣四面環海,因此有許多沿海的居民,依靠捕魚維生。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34頁的課文及圖片,並請學童回答下列問題。

(1)漁業是居住在什麼地區的居民主要的維生活動?

(2)你聽過或看過哪些早期的捕魚方式或工具?

(3)你覺得早期的漁具,有什麼優點或缺點?說說看你的想法。

(4)仔細觀察小辭典中的兩張圖片,說說看,為什麼利用石滬捕魚跟漲潮、退潮有關?

3.經驗分享:教師請曾經跟家人或親友捕撈或釣過魚蝦的學童,上臺分享經驗,並發表心得。

4.統整:不同的地區,居民從事的產業活動也不一樣,而漁業也是早期家鄉先民從事的產業活動之一。早期的捕魚方式及工具都十分簡單,但是漁獲量不多。

【活動四】現代化的漁業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分享曾經在生活中、影片或兒童讀物中看過的漁船種類。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35頁的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3.配合動動腦:「由於漁業設備更精進,可以捕撈更多漁獲,但是大量的捕撈會產生什麼後果?」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1課習作】第三∼五大題。

5.實地參訪:魚市場的一天

6.統整:不論是捕魚或人工養殖,先民為了提高漁獲量,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因此從事漁業的技術革新,改變生產工具及生產方式。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4.調查訪問

【生涯發展教育】

2-2-2 激發對工作世界的好奇心。

2-2-3認識不同類型工作內容。

【海洋教育】

1-2-4描述臨海或溪流附近地區居的生活方式。

5-2-1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水產食物。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4/9-4/15

家鄉的產業

工業和服務業

5-2-2 舉例說明在學習與工作中,可能和他人產生合作或競爭的關係。

8-2-1 舉例說明為了生活需要和解決問題,人類才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1.了解家鄉工業的發展過程,及工業對家鄉的影響。

2.體認工業技術發展對家鄉的貢獻。

【活動一】 懷舊與創新

1.引起動機:教師先問學童「是否有親戚朋友在工廠上班?上班的工廠以生產哪一項產品為主?產品的生產是以手工或機械製造?」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3637頁的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1)傳統手工製品和現代工業製品,有什麼差別?

(2)我們常聽到長輩說,手工製造的較為耐用,你認為呢?

(3)現代經濟的繁榮,會不會影響家鄉居民對工業產品的需求?為什麼?

(4)現代化工廠為什麼能逐漸取代傳統的手工業?

(5)現代化工廠對家鄉居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3.討論與發表

(1)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哪些工業產品是來自中國大陸或國外?

(2)近年來,有些家鄉的工廠逐漸遷移到中國大陸或東南亞國家,你覺得是什麼原因?說說看你的想法。

(3)如果家鄉的工廠都遷移到中國大陸或國外,對家鄉居民有什麼影響?

4.調查活動:老器物,舊時情

 師生共同調查學校附近,有哪些常見的手工製造產品?再接著規畫一個參觀介紹博物館的行程或是上網查資料,藉以認識家鄉傳統利用手工製作的老器物,讓學童利用實地調查或網路查找,了解老器物的用途及演變,以及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5.習作配合:請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2課習作】第一∼三大題。

6.統整:日常生活中,許多的產品都跟工業有關。這些工業產品,在早期是用手工製造的,但是產量少,也較耗時。現代則使用機器大量製造,不但速度快,價格也較低。但工業發展也帶來環境的問題。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生涯發展教育】

2-2-2激發對工作世界的好奇心。

2-2-3認識不同類型工作內容。

2-2-5培養對不同類型工作的態度。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4/16-4/22

家鄉的產業

工業和服務業

5-2-2 舉例說明在學習與工作中,可能和他人產生合作或競爭的關係。

8-2-1 舉例說明為了生活需要和解決問題,人類才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1.認識服務業的內容與種類,並了解服務業形成的原因。

2.體認在服務業上有卓越貢獻人士的努力,進而效法他們專業的精神。

【活動二】多采多姿的服務業

1.引起動機:教師引導學童思考問題,並發表自己的想法。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3839頁的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統計調查:教課前請學童訪問家長的職業,課中進行統計,了解班上同學的家長從事服務業的比例,並藉此認識服務業的種類。

4.配合動動腦:請你舉出住家或學校附近,有哪些商店或機構的工作內容是屬於服務業?請說出這些商店或機構為我們服務的內容與自己親身的經歷或看法。

5.遊戲-服務業徵才活動:教師用口頭敘述徵才條件,讓學童猜測是哪一種服務業。

6.統整:傳統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需要別人服務的機會較少,現代工商業社會,強調專業分工,因此服務業逐漸蓬勃發展。

【活動三】誰在為我們服務

1.遊戲-比手畫腳:各組以默劇的方式表演一項服務業的工作內容,提供其他各組猜出職業名稱。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4041頁的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說明與發表:(1)教師綜合第三單元第12課內容,說明日常生活中,為我們服務的人遍及農、牧、漁、工和服務業。(2) 看了服務業達人阿基師後,你有什麼感想?(3)在這些為我們服務的人中,請選出一位最想感謝的人,並說明原因。

4.習作配合:請教師指導學童回家完成【第2課習作】生活便利多第四、五大題。

5.統整: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人為我們提供服務,我們應該感謝服務我們的人,適時對他們表達感謝之意。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4.遊戲評量

【生涯發展教育】

2-2-2 激發對工作世界的好奇心。

2-2-3認識不同類型工作內容。

2-2-5培養對不同類型工作的態度。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一

4/23-4/29

產業與生活

產業的分工與合作

8-2-1舉例說明為了生活需要和解決問題,人類才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1.察覺生產技術愈進步,產業分工愈精細。

2.認識現代產業與產業之間緊密結合的現象。

3.了解產業與產業之間的關聯。

 

【活動一】從無到有

1.引起動機「七嘴八舌」:(1)教師提出問題:我們吃的蔬菜是怎麼來的?學童有任何想法或答案,都可舉手發言。(2)從學童的想法中,教師慢慢引導學童蔬菜從無到有,從種植到消費者購買享用的過程中,會經過哪些流程?需要哪些產業合作?最後將學童的意見,整理成流程圖。

2.閱讀與思考: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4647頁課文及圖片,討論下列問題。

(1)如果各個產業不互相合作,會有什麼結果?

(2)請舉例說明農漁業活動為什麼需要工業、服務業的支援?

3.觀察活動:便利商店好方便。

4.統整:隨著生產技術進步,產業分工也愈精細,產業和產業間的關聯也愈緊密。唯有透過各種產業的合作,我們才能享受便利的生活。

【活動二】合作無間

1.引起動機:教師引導學童了解現代社會產業與產業之間密切合作與互動頻繁的現象,體會產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2.觀察與發表:請學童觀察課本第4849頁鳳梨酥產銷流程圖,說說看鳳梨酥歷經哪些過程,才能送到消費者手中。

3.觀察與討論:請學童閱讀課本第4849頁課文,並討論下列問題。

4.配合動動腦:請你舉出一種商品,說出它和哪些行業有互相合作生產與銷售的關係。

5.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於課後完成【第1課習作】。

6.統整:家鄉的發展有賴全體居民的努力與創新,還有各行各業互助合作,才能創造一個更繁榮的家鄉。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4.觀察評量

【生涯發展教育】

2-2-3認識不同類型工作內容。

2-2-5培養對不同類型工作的態度。

4.表達、溝通與分享

7.規畫、組織與實踐

9.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二

4/30-5/6

產業與生活

產業的新發展

8-2-1 舉例說明為了生活需要和解決問題,人類才去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1.察覺家鄉產業可能會有沒落、轉型或創新發展的情形。

2.了解社會變遷、技術革新或時代潮流等因素會影響家鄉產業的發展。

【活動一】產業興衰分一分

1.引起動機:教師描述學童較不曾聽過的產業活動,帶出「沒落」的涵義。

2.觀念說明:教師提示學童,在生活中其實有一些產業已經逐漸沒落,就是大家愈來愈少聽到或看到的產業;而有些產業則有「轉型」的跡象,也就是以前有這類的產業,現在只是用另一種形式存在。還有一些是以前沒有,現代才有的創新產業。

3.閱讀與說明: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50頁,說明製鞋和紡織業因為需要人力,而轉移到人工較便宜的地區或國家。

4.思考與搶答:家鄉生活中還有哪些產業分別屬於「沒落」、「轉型」、「新興」三類?

5.統整:家鄉的各種產業,面臨時代和環境的變遷,都需要做出因應方式,才能延續下去。不論轉型或創新,都是家鄉產業發展的新契機。

【活動二】產業轉型好成功

1.引起動機: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51頁的課文和圖片,詢問學童是否曾經參觀或體驗過鹽田文化活動?如果有,請學童上臺分享經驗。

2.分組調查:教師帶領學童一起蒐集家鄉產業轉型的例子,並分組將蒐集到的資料於課堂上發表。

3.說故事時間:(1)教師可參考「發現新臺幣」節目網站找出搭配課程的產業轉型或創新例子,以故事的方式說給學童聽。(2)說完故事後,請學童發表對故事中產業轉型或創新的看法。

4.統整:家鄉居民面對產業改變時所做的努力,讓我們今日的生活更多元、更便利。創新,也是家鄉產業發展的新契機。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調查訪問

 

【環境教育】

4-2-1 能操作基本科學技能與運用網路資訊蒐集環境資料。

4-2-4能辨識與執行符合環境保護概念之綠色消費行為。

【生涯發展教育】

2-2-3認識不同類型工作內容。

 

2.欣賞、表現與創新

3.生涯規畫與終身學習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三

5/7-5/13

產業與生活

產業的新發展

8-2-1舉例說明為了生活需要和解決問題,人類才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1.體認技術革新、轉型或創新,才能延續家鄉產業的發展。

2.了解持續以創新的精神、樂觀進取的態度,才能面對家鄉未來的各項挑戰。

【活動三】創意產業博覽會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事先蒐集休閒農場與創新產業的相關資料,作為活動討論參考資料。

2.閱讀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第5253頁課文內容與圖片。

3.討論與發表

(1)隨著時代的改變,傳統農業有什麼轉變?(例:有些農家利用農田與農產品轉型成休閒農場、觀光果園,將農產品製成各種商品,增加收入,並提供民眾遊憩、體驗田園生活。)

(2)隨著時代的改變,傳統漁業有什麼轉變?(例:有些傳統漁業進行轉型,從原本的捕魚活動,轉變成賞鯨豚的觀光漁業。)

(3)隨著時代潮流與人們觀念的改變,我們看到哪些新興職業出現在生活中?(例:依照個人需求而提供的服務,如:理財專員、禮儀師、新娘祕書等新興職業愈來愈多。)

4.創新產業網站瀏覽:教師與學童一同上網瀏覽網路上有關「創新產業」的網站或網頁(可朝「運動休閒類」、「綠色能源」、「生物科技」的方向去搜尋瀏覽),並請學童記錄本節課瀏覽過的創新產業名稱及瀏覽過的產業總數。

5.配合動動腦:「想想看,生活中還有哪些職業是目前較少見,但是值得開發的?」(請學童自由發表。例如:外太空旅遊業導遊、APP手機應用程式設計師。)

6.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課後完成【第2課習作】。

7.統整:這些產業的新發展,都是家鄉居民面對改變時所做的努力;我們應該持續以創新的精神、樂觀進取的態度,面對家鄉未來的各項挑戰。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調查訪問

3.習作練習

【環境教育】

4-2-1 能操作基本科學技能與運用網路資訊蒐集環境資料。

4-2-4能辨識與執行符合環境保護概念之綠色消費行為。

【生涯發展教育】

2-2-3認識不同類型工作內容。

 

2.欣賞、表現與創新

3.生涯規畫與終身學習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四

5/14-5/20

家鄉的運輸

早期的運輸

1-2-7 說出居住地方的交通狀況,並說明這些交通狀況與生活的關係。

 

1.認識家鄉早期陸上的運輸方式。

2.了解早期家鄉與外界貨物交流的情形。

3.認識家鄉早期水上的運輸工具。

4.了解家鄉早期水上運輸方式對人與貨物貨運輸往來的影響。

5.了解地形起伏與天氣變化對家鄉早期運輸的影響。

6.體會家鄉先民生活的辛勤,並欣賞家鄉先民適應與利用環境的智慧。

【活動一】回首家鄉來時路

1.說故事:教師說明郁永河渡臺採硫的故事,引導學童知道早期臺灣交通甚是不便,多由平埔族人駕牛車代步,並了解早期道路狀況不佳,運輸多賴人力與獸力進行的概念。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5657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實地訪察:家鄉古道走一回。

4.統整。

【活動二】帆影點點話家鄉

1.經驗分享:教師引導學童自由發表以下經驗:你曾搭乘過水上運輸工具嗎?請和同學分享你的經驗與感受。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觀察課本第57頁圖文,並回答問題。

3.配合動動腦:說說看,早期和現代的運輸工具有什麼不同?

4.討論與分享:教師將學童分組,並請各組討論以下主題。

5.統整。

【活動三】越溪渡河真辛苦

1.說故事:教師說明郁永河到臺灣,由平埔族人擔任跑遞公文、協助渡河、駕駛牛車、搬運貨物等勞役工作。引導學童了解早期先民渡越水路及陸上運輸之相關景象。

2.表演。

3.觀察與討論: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5859頁圖文,並回答問題。

4.習作配合: 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1課習作】第一∼四大題。

5.統整。

【活動四】昔日的水上運輸

1.觀察與討論: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5859頁圖文並回答問題。

2.討論與分享。

3.習作配合:學童回家完成【第1課習作】第五、六大題。

4.實地訪察-水上交通調查站。

5.統整。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4.遊戲評量

【環境教育】

3-2-2 培養對自然環境的熱愛與對戶外活動的興趣,建立個人對自然環境的責任感。

4-2-1 能操作基本科學技能與運用網路資訊蒐集環境資料。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五

5/21-5/27

家鄉的運輸

近代的運輸發展

1-2-7 說出居住地方的交通狀況,並說明這些交通狀況與生活的關係。

8-2-1舉例說明為了生活需要和解決問題,人類才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1.認識家鄉近代運輸發展的情況。

2.了解技術革新對家鄉近代運輸發展的影響。

3.體會日常生活中交通運輸的重要性。

【活動一】家鄉交通運輸工具大展

1.發表與分享:教師請學童上臺報告,發表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如蒐集的是文字資料可做摘要報告。如蒐集資料多為圖片或模型,則:(1)先將運輸工具依陸上、水上做分類。(2)請學童分別說明陸上、水上運輸工具的名稱或演進情形。

2.討論與分享:以陸上運輸工具—火車為例:(1)請學童一一介紹不同的火車名稱。(2)分組討論不同火車的演進情形。

3.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061頁課本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4.統整:由於蒸汽機的引進,使得近代的運輸工具有了很大的轉變。利用蒸汽機拉動的火車及推動的輪船,大幅提高了載貨量,家鄉與家鄉之間往來也更加快速、方便。

【活動二】最快到你家

1.觀察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263課文及圖片,引導學童熟悉現代運輸網與運輸工具後,討論並發表下列問題。

2.遊戲:歡樂載卡多

(1)教師請各組事先製作火車、汽車、輪船及飛機等運輸工具圖卡。(2)教師設計情境:以鐵路、公路、海洋、天空的圖卡展示,各組以運輸工具對應並完成乘坐位置後蹲下,最快者獲勝,依此類推。(3)進行遊戲。(4)選出優勝組別鼓勵。

3.配合動動腦:「你曾經搭乘過哪種運輸工具到家鄉以外的地方?請和同學分享你的經驗。」(例:我曾經搭乘高鐵到高雄,它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平穩,乘坐起來非常舒適。)

4.統整:近代運輸發展因技術革新,使家鄉運輸網路更為密集,不僅促成家鄉產業的發展,更帶來家鄉人

民生活的便捷。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遊戲評量

【環境教育】

3-2-2 培養對自然環境的熱愛與對戶外活動的興趣,建立個人對自然環境的責任感。

4-2-1 能操作基本科學技能與運用網路資訊蒐集環境資料。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六

5/28-6/3

家鄉的運輸

近代的運輸發展

1-2-7 說出居住地方的交通狀況,並說明這些交通狀況與生活的關係。

8-2-1舉例說明為了生活需要和解決問題,人類才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1.認識家鄉近代運輸發展的情況。

2.了解技術革新對家鄉近代運輸發展的影響。

3.體會日常生活中交通運輸的重要性。

【活動三】運輸工具比一比

1.教師請學童發表是否曾經搭乘過汽車、捷運、高鐵或飛機等運輸工具,作為引起動機。

2.討論與問答:教師請學童回答下列問題。(1)請你比較汽車、捷運、高鐵及飛機這四種運輸工具,哪一種的速度最快?(飛機)(2)汽車、捷運、高鐵及飛機這四種運輸工具,哪一種是最普遍的運輸工具?(汽車)(3)汽車、捷運、高鐵及飛機這四種運輸工具,哪些是可以聯絡臺灣南北兩地的運輸工具?(汽車、高鐵及飛機)

3.遊戲:運輸工具大風吹

(1)教師請全班同學圍成一個圓圈,將全班均分為搭乘汽車、捷運、高鐵及飛機等四種運輸工具的人,並選出一個學童當魔王,接著由魔王以大風吹的遊戲方式進行。(2)補充說明:教師藉由遊戲讓學童熟悉汽車、捷運、高鐵及飛機等四種運輸工具的優缺點,讓學童更了解四種運輸工具的特色。

4.創意發想-運輸工具變變變:教師請學童發揮創意與想像力,思考家鄉未來的運輸工具,並可搭配學習單,將學童的創意記錄下來。

5.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回家完成【第2課習作】。

6.統整:隨著人們生活的需求及技術上的革新,家鄉運輸工具的演變也愈來愈快速與便利,使人們的生活更便捷。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4.遊戲評量

【環境教育】

3-2-2 培養對自然環境的熱愛與對戶外活動的興趣,建立個人對自然環境的責任感。

4-2-1 能操作基本科學技能與運用網路資訊蒐集環境資料。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七

6/4-6/10

天涯若比鄰

訊息交通

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1.認識訊息傳遞工具的發展情形。

2.利用各種工具與他人進行訊息交流或溝通。

 

【活動一】傳訊交流調查站

1.引起動機:教師可藉由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童對本課的興趣。

(1)除鐵路、公路、海運、空運等運輸方式外,家鄉還有哪些對外聯絡的方式?

(2)早期家鄉居民又如何和其他地方的人聯絡呢?

2.傳話遊戲:到底誰凸鎚

教師可視教學時間彈性選擇以下遊戲內容。

(1)教師事先準備一段話,各組依序口耳相傳,傳完後做比對驗證,並檢討其誤差原因。

(2)教師事先準備一段話,各組依序手抄相傳,看前後誤差與口耳相傳時有何不同?

(3)教師事先準備一句話,各組以比手畫腳的方式將訊息傳下去,看看與前兩者的遊戲有何不同?

(4)選出誤差最少者,並掌聲鼓勵。

3.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667頁課文與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1)早期家鄉居民在電話還沒普及以前,多靠什麼方式傳遞訊息?

(2)上述傳遞訊息方式的優點和缺點各是什麼?

(3)說說看,自己或家人使用電話、傳真機、手機或電腦傳遞訊息或溝通交流的經驗。

(4)假如沒有電話、傳真機、手機等傳遞訊息或溝通交流的工具,家鄉的生活會變得如何?你希望過那樣的生活嗎?

4.統整:家鄉的訊息交通由早期的仰賴口耳相傳和書信傳遞,到近年以電話、傳真機、手機和電腦等為主要管道。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遊戲評量

 

【資訊教育】

1-2-1 了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之應用。

4-2-1 能操作常用瀏覽器的基本功能。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八

6/11-6/17

天涯若比鄰

訊息交通

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1.利用各種工具與他人進行訊息交流或溝通。

2.了解技術革新對家鄉近代訊息交通的影響。

【活動二】你我之間沒距離

1.配合動動腦:「你會使用電腦做什麼?你知道使用電腦有什麼優缺點嗎?」

2.閱讀:教師請學童閱讀課文6869頁,並參見教師手冊第192194頁補充資料,加以補充說明。

3.經驗分享:師生將自己使用電腦發送的電子郵件、完成的作業報告或設計的卡片等置於桌上,讓學童們輪流觀賞並自由交換心得。

4.調查活動:誰是E世代

調查學童和遠方親戚或好友主要的聯絡方式,並統計各種聯絡方式的使用人數,將以上資料做成

統計表。如:寫信有幾人?打電話有幾人?發E-mail有幾人?

(1)班上同學最主要的聯絡方式有哪些?(請學童自由發表。)

(2)從以上調查活動的結果,你發現了什麼?(例:寫信的人愈來愈少,大多以電話或寄電子郵件來聯絡。)

5.觀察與討論

(1)你認為使用電話、傳真機、手機或電腦等工具來傳遞訊息有什麼優點或缺點?

(2)如果有機會改良上述工具,你將會增加什麼功能,使它們用起來更方便,更能達到傳遞訊息或溝通交流的效果?

6.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1課習作】。

7.思考與分享:聰明通訊家

教師利用教師手冊第219頁學習單,引導學童思考使用各種通訊工具時應注意的禮貌與事項。

8.統整:隨著技術的革新,大部分的家鄉居民已普遍使用電話、傳真機、手機或電腦等工具,與他人傳遞訊息或溝通交流,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資訊教育】

1-2-1 了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之應用。

4-2-1 能操作常用瀏覽器的基本功能。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九

6/18-6/24

天涯若比鄰

交通與距離

1-2-7 說出居住地方的交通狀況,並說明這些交通狀況與生活的關係。

 

 

 

 

 

 

 

 

 

 

 

 

 

 

 

 

 

 

 

 

 

 

 

 

 

 

1.了解技術革新對家鄉生活的影響及改變。

2.體會天涯若比鄰的時代意義。

 

【活動一】超快速時代

1.引起動機:教師可帶領學童一起討論:曾經在新聞中看過哪些臺灣的產品外銷國外獲得好評?是否有自己家鄉的特產?引導學童了解交通的革新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2.問題思考 

(1)花卉運送到國外可以採用哪一種運輸方式?

(2)花卉從產地運送到機場可以採用哪一種運輸方式?

(3)假設母親節時,你從網路上訂購一束花宅配到家裡送給媽媽,店家可能採用的運輸方式是哪一種?

3.快樂地球村:教師請有出國旅行或有家庭接待過外國客人的學童舉手,請學童發表與外國人接觸的經驗。

4.統整。

【活動二】快樂地球村

1.引起動機—「大家來分享」:教師請學童於第一節課後,回家收集在臺灣或出國旅遊、參加節慶的照片,並於下一堂課時帶來分享。

2.上臺發表。

3.觀念說明: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7273課文及圖片,了解臺灣與世界的關係密不可分,我們的家鄉也因為技術的革新,邁入了地球村時代。

4.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觀察課本第7273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面問題。

5.配合動動腦:「運輸工具的革新及資訊科技的進步,除了帶來便利外,它還可能產生哪些負面的影響?」

6.習作配合:教師於課堂中先引導學童閱讀【第2課習作】的內容,請學童於課中完成習作,並可依照範例,於課後利用習作附件製作自己的旅行計畫書。

7.統整。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資訊教育】

1-2-1 了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之應用。

4-2-1 能操作常用瀏覽器的基本功能。

【環境教育】

1-2-2 能藉由感官接觸環境中的動、植物和景觀,欣賞自然之美,並能以多元的方式表達內心感受。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二十

6/25-6/30

天涯若比鄰

交通與距離

1-2-7 說出居住地方的交通狀況,並說明這些交通狀況與生活的關係。

 

 

 

 

 

 

 

 

 

 

 

 

 

 

 

 

 

 

 

 

 

 

 

 

 

 

1.了解發表的技巧。

2.明白聆聽他人發表的注意事項。

【活動三】家鄉特報小記者

1.觀察與問答:請學童觀察課本第7679頁課文及圖片,回答下列問題。

(1)請你說說看,範例中的家鄉特報的主題及內容是什麼?

(2)關於特報介紹的內容,你覺得如何?請你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3)看了這一份特報後,請你想一想自己家鄉有哪些可向別人介紹的特色?

2.動手製作家鄉特報

(1)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家鄉特報,教師指導學童進行分組,並分配工作與執掌。

(2)製作家鄉特報之前,必須先決定報導的主題。

(3)圖片或照片的功能是配合文字、美化版面,教師也可請學童發揮美術才華,親自動手畫上插圖。

3.分組報告:各組完成特報後,教師可讓各組上臺發表,與同學一同分享交流。

(1)正式上臺前,教師可事前告知上臺的順序,還學童有心理準備。

(2)除了小組的發表任務之外,教師提醒了學童聆聽時該有的態度。

(3)發表小組上臺分享,臺下的教師與其他學童則進行聆聽、記錄,等該組發表結束後,教師可立即給予簡短的正面回饋,讓臺下的學童舉手發問。

(4)學童發表中如有怯場或中斷的情形,教師可即時安撫、提示或協助,增添學童發表時的安全感。

4.實踐行動:教師可帶領學童一起討論家鄉特報的展示方式,以行動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5.統整:了解家鄉的特色是認同家鄉的第一步,身為家鄉的一分子,我們應該愛護、珍惜家鄉的特色,學童可透過家鄉特報的製作與行動,將家鄉之美發揚光大。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資訊教育】

1-2-1 了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之應用。

4-2-1 能操作常用瀏覽器的基本功能。

【環境教育】

1-2-2 能藉由感官接觸環境中的動、植物和景觀,欣賞自然之美,並能以多元的方式表達內心感受。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