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105學年度第一學期信義鄉豐丘國民小學五年級社會領域教學計畫表

一、     課程架構圖

 

 

 

 

 

 

 

 

 

 

 

 

 

 

 

 

 

二、    課程理念

1.   根據目標模式設計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架構,期以達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所指定的十大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及21世紀國民所需具備的十大基本能力。

2.   掌握過程模式的精神,從事社會學習領域教材的編撰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引導開放式教與學的實踐,期以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學習、獲得高層次認知的智能,以及增進獨立思考和自主性批判的能力。

 

三、     先備經驗或知識簡述:

本冊以臺灣的地理環境、公民生活與歷史發展為主題。首先,認識我們成長的地方和鄰近的國家,並學習經度和緯度的標示。再從地形、氣候、河川、海岸、島嶼等各方面來探討我們生活的舞臺。接著從不同的社會規範來了解維持社會穩定發展和秩序的力量,以及中華民國憲法所保障的人民基本權利,還有應盡的義務。最後,介紹臺灣的史前時代、原住民的文化,以及荷西時代與鄭氏時代的經營和建設。

 

四、     課程目標:

1.認識臺灣的地理位置,並學習利用經緯度的標示方法。

2.認識臺灣的自然環境,包括海岸、離島、地形、河川與氣候等。

3.了解各種社會規範。

4.認識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5.介紹臺灣的史前時代,以及原住民的祖先和文化。

6.認識荷西時代的統治經營和鄭氏時代的開發建設。

 

五、  教學策略建議:

課程活動中,認知、情意、技能是目標,教材是實現的工具,由於社會領域包含的範疇極廣,各地生活環境亦不相同,教材難以面面俱到。因此,教師教學時,宜考慮本身的專長、學生的條件,以及學校所能提供的教學資源,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以充分發揮教材教學媒介的功能。

六、參考資料:

1.  方力行等(90)。《潛浮海洋探家園》。臺北:大地地理。

2.  鍾文出版社(84)。《變化多端的氣象》。臺北:鍾文。

3.  徐美玲(88)。《上天下地看家園》。臺北:大地地理。

4.  管家琪(89)。《開發的故事》。臺北:聯經。

5.  陳新民(88)。《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臺北:元照。

6.  陳陸英等(87)。《小執法說故事》。臺北:行政院青輔會。

7.  許雅芬(91)。《與山海共舞原住民》。臺北:秋雨文化。

8.  李乾朗(86)。《爸爸講古蹟》。臺北:文建會。

9.  周婉窈(86)。《臺灣歷史圖說》。臺北:聯經。

 

七、課程計畫:

 

學習總目標:

第一單元:認識臺灣的地理位置。

第二單元:認識臺灣的自然環境。

第三單元:認識各種不同的社會規範和它們對我們的影響。

第四單元:說明身為國民應享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

第五單元:認識臺灣史前文化和歷史的開端。

第六單元:探討臺灣早期的發展。


 

起訖週次

起訖日期

   

單元名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學節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8/28

-

9/3

臺灣在哪裡

臺灣我的家

1-3- 4利用地圖、數據和其它資訊,來描述和解釋地表事象及其空間組織。

1-3-11瞭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及其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

9-3-1探討全球生態環境之相互關連以及如何形成一個開放系統。

1.了解臺灣的範圍與形狀。

2.認識臺灣的地理位置。

3.明白臺灣地理位置在全球環境的重要性。

【活動一】臺灣的範圍

1.閱讀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89頁課文、圖片,並討論問題。

2.活動:臺灣離島配對遊戲,教師準備臺灣離島的名稱及其特色的卡片,請學童上臺玩配對遊戲,能最快將離島名稱及特色配對完成者,即為優勝。

3.統整:臺灣地區總面積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範圍包括本島及周邊島嶼。

【活動二】臺灣的位置

1.引起動機:教師準備數個地球儀,請數位學童上臺旋轉手中地球儀,當地球儀靜止下來,請學童快速指出臺灣的位置,誰最先找出來,即為優勝。

2.閱讀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1011頁課文及圖片,並從地圖上回答問題。

3.統整:臺灣四面環海,鄰國或區域有菲律賓、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北韓。

【活動三】發現臺灣

1.引起動機:教師準備數張臺灣特有種或候鳥的照片讓學童觀看,並問問學童認識哪些臺灣特有種或候鳥。

2.閱讀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1213頁課文和圖片,並請學童討論問題。

3.資料蒐集與報告:教師指導學童上網了解黑面琵鷺相關資料,並上臺報告。

4.習作配合:請學童完成【第1課習作】。

5.統整:臺灣是亞洲東部出入太平洋的門戶,交通、經濟位置重要,也是生物休息、過冬之處。自古以來就與各地往來密切,文化多元。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討論評量

4.習作練習

【海洋教育】

2-3-4瞭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3-3-4發現臺灣海洋環境的特色,瞭解其海洋環境與人文歷史。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9/4

-

9/10

臺灣在哪裡

臺灣的經度與緯度

1-3-1瞭解生活環境的地方差異,並能尊重及欣賞各地的不同特色。

1-3-4利用地圖、數據和其它資訊,來描述和解釋地表事象及其空間組織。

1.認識經度與緯度。

2.了解臺灣的經緯度位置。

【活動一】找位置

1.引起動機:玩座標遊戲。用第幾排第幾個座位來表示座標位置。老師喊出座標位置,該座位的人要快速答「有」,或者老師叫同學的名字,同學要回答座標位置。

2.使用地球經緯線操作模型組:教師可以事先將經緯線操作模型組拼成一顆地球,和學童說明地球假想線—經線及緯線的概念。

3.閱讀與討論:教師可利用地球儀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1415頁課文及圖片,並請學童討論問題。

4.統整:經緯線是設定於地球上的假想線,每一條經線都有一個度數,稱為經度。和赤道平行的線稱為緯線,每一條緯線都有一個度數,稱為緯度。0度經線以東稱為東半球,以西稱為西半球。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討論評量

4.習作練習

【海洋教育】

2-3-3瞭解臺灣國土(領土)地理位置的特色及重要性。

3-3-4發現臺灣海洋環境的特色,瞭解其海洋環境與人文歷史。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9/11

-

9/17

臺灣在哪裡

臺灣的經度與緯度

1-3-1瞭解生活環境的地方差異,並能尊重及欣賞各地的不同特色。

1-3-4利用地圖、數據和其它資訊,來描述和解釋地表事象及其空間組織。

1.認識經度與緯度。

2.了解臺灣的經緯度位置。

3.探討緯度對氣候的影響。

【活動二】臺灣的位置

1.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和觀察課本第1617頁課文及圖片,並請學童討論問題。

2.使用地球經緯線操作模型組:教師利用模型說明北半球與南半球的畫分方式。

3.習作配合:請學童完成【第2課習作】第一大題。

4.統整:要判斷一地的絕對位置,須利用地圖上的經緯線。

【活動三】緯度與氣候

1.引起動機:教師準備不同緯度的各地景象照片讓學童觀看,並問問學童:「為什麼這些地方氣候會有冷熱的差異?」

2.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和觀察課本第1213頁課文及圖片,並請學童標出課本上照片地點的大約緯度。

3.習作配合:請學童完成【第2課習作】第二、三大題。

4.配合動動腦:「請觀察圖3,找找看,北回歸線經過臺灣本島的哪幾個縣市?」

5.統整:在讀取一地的絕對位置時會使用到緯度,另外因緯度高低的不同,氣候通常也有相對的冷熱差異。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討論評量

4.習作練習

【海洋教育】

2-3-3瞭解臺灣國土(領土)地理位置的特色及重要性。

3-3-4發現臺灣海洋環境的特色,瞭解其海洋環境與人文歷史。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9/18

-

9/24

自然環境

臺灣的地形

1-3-1瞭解生活環境的地方差異,並能尊重及欣賞各地的不同特色。

1-3-3瞭解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有所不同的原因。

1-3-4利用地圖、數據和其它資訊,來描述和解釋地表事象及其空間組織。

1.知道臺灣島是如何形成。

2.了解臺灣的地形與分布。

【活動一】臺灣島的形成

1.引起動機: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全球板塊分布圖」,並和世界地圖相對照,找找看,什麼地區或國家有超過二個(或三個)板塊交會。

2.閱讀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2223頁課文和圖片,並討論問題。

3.統整: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互相推擠,使臺灣隆起,並造就臺灣島上有許多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

【活動二】多樣的地形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思考,曾經聽過哪些地形名稱,然後將該地形以簡單線條畫於黑板,再搭配五大地形示意圖說明。請學童23人上臺,以合作的方式將該地形表現出來。教師提問:臺灣島擁有多樣的地形,主要地形有哪些?

2.觀察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觀察和閱讀課本第2425頁課文及圖片,並請學童回答問題。

3.統整:臺灣島呈現出多樣的地形變化。主要可分成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平原五大地形。

【活動三】地形小博士

1.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觀察與閱讀課本第2627頁課文及圖片,並請學童回答問題。

2.活動「地形常識大考驗」:教師可將平原、丘陵、台地、盆地、山地的教學圖卡排列在黑板上,並針對各地形提出相關問題。教師也可綜合出幾項要點的提問,統一寫在黑板上,請學童回答問題或上臺寫出答案。

3.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1課習作】。

4.統整:臺灣的台地、平原、盆地大多分布於西部,地勢大多不高。

2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環境教育】

2-3-1瞭解基本的生態原則,以及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

2-3-2能比較國內不同區域性環境議題的特徵。

【資訊教育】

4-3-1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9/25

-

10/1

自然環境

臺灣的氣候

1-3-1瞭解生活環境的地方差異,並能尊重及欣賞各地的不同特色。

1-3-3瞭解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有所不同的原因。

1-3-4利用地圖、數據和其它資訊,來描述和解釋地表事象及其空間組織。

1.認識臺灣氣候的特性。

2.認識臺灣氣候的地區差異。

3.探討氣候變化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活動一】氣象達人

1.引起動機:教播放童謠〈西北雨〉,說明臺灣夏季常在午後出現雷陣雨,這種驟雨,來得又急又快,時間不長,通常四、五十分鐘後,便又雨過天晴,為炎熱的夏季帶來涼意。

2.閱讀與發表:教師課前蒐集東北季風、西南季風的新聞報導,課堂上學童閱讀新聞報導,了解臺灣冬夏季風的差異。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28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29頁課文及圖片,解說如何閱讀雨量圖,讓學童藉由圖表認識臺灣各地氣候的差異。

4.統整:臺灣氣候有地區性的差異,南部地區夏季有雨、冬季乾燥少雨,北部地區全年有雨。

【活動二】氣候與生活

1.引起動機:教師展示澎湖特產的實物或圖片,以及澎湖婦女蒙面工作的圖片,吸引學童興趣,並請曾經到澎湖旅遊的學童發表到當地遊玩的情形。

2.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3031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配合動動腦:「想一想,氣候在生活中的哪一方面對你的影響最大呢?」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2課習作】。

5.統整:臺灣氣候有地區性的差異,使得各地的產業活動、建築景觀和生活方式,都別具特色。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環境教育】

2-3-1瞭解基本的生態原則,以及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

2-3-2能比較國內不同區域性環境議題的特徵。

【資訊教育】

4-3-1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2

-

10/8

自然環境

臺灣的河川與海岸

1-3-1瞭解生活環境的地方差異,並並能尊重及欣賞各地的不同特色。

1-3-3瞭解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有所不同的原因。

1-3-10舉例說明地方或區域環境變遷所引發的環境破壞,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1.認識臺灣的主要河川、水庫及特色。

2.認識臺灣不同地區的海岸地形。

3.了解臺灣各離島的海岸與人文特色。

【活動一】愛護水資源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發表曾經在住家附近河川從事的活動,或是印象最深刻的河川。

2.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3235頁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遊戲「河川比一比」:教師利用第33頁臺灣主要河川及水庫分布圖,將主要河川標示號碼,依序從淡水河往下繞行臺灣一圈。學童分為兩組競賽,教師出題,如能回答出答案者,可以前進到下一條河川,看看哪一組先回到終點,即為優勝。題目內容以課本第3235頁內容為主。

4.配合動動腦:「興建水庫有什麼優點和缺點?請說一說你的看法。」

5.習作配合:教師請學童完成【第3課習作】第一大題。

【活動二】海岸風光好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事先蒐集到海邊遊玩的照片,上課時張貼在黑板上,並請學童分享海邊遊玩的經驗和感受。教師可準備臺灣地圖,請學童在地圖上指出遊玩的海岸位於臺灣的哪裡並標示出來,最後看看全班同學到過的海岸是否涵蓋全臺。

2.閱讀與發表:教師將班上學童分組,並請學童閱讀課本第3637頁的課文及圖片,比較西部與南部海岸線的不同特色,並回答下列問題。

3.延伸活動:如果學校地點靠近臺灣四周海岸,教師可安排一堂校外教學,到岸邊走走,觀察海岸地形,並請提醒學童注意安全。如果無法實地踏察,教師可以蒐集居住縣市海岸地形介紹資料,製作成簡報進行教學。

4.統整:臺灣的海岸線全長約1,200公里,由於東西南北地理環境的差異,而形成各種不同的海岸地形和風貌。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環境教育】

2-3-1瞭解基本的生態原則,以及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

2-3-2能比較國內不同區域性環境議題的特徵。

4-3-3能對環境議題相關報導提出評論,並爭取認同與支持。

【海洋教育】

3-3-4發現臺灣海洋環境的特色,瞭解其海洋環境與人文歷史。

4-3-4認識臺灣的主要河流與港口。

5-3-7探討河流或海洋生態保育與生活的關係。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9

-

10/15

自然環境

臺灣的河川與海岸

1-3-1瞭解生活環境的地方差異,並並能尊重及欣賞各地的不同特色。

1-3-3瞭解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有所不同的原因。

1-3-10舉例說明地方或區域環境變遷所引發的環境破壞,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1.認識臺灣不同地區的海岸地形。

2.了解臺灣各離島的海岸與人文特色。

【活動三】小小調查員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展示事先蒐集的北部、東部海岸圖片和資料。

2.觀察與引導:教師可先請學童觀察課本第39頁的圖4,說明臺灣東部海岸斷崖綿延不斷,再對照臺灣地形分布圖,可看出山與海相鄰的地理現象。

3.討論與發表:教師將班上學童分組,並請學童閱讀課本第3839頁的課文及圖片,比較北部與東部海岸線的不同特色。

4.主題研究:教師指導學童分組進行主題研究,調查臺灣海岸自然資源和海岸環境問題與維護,教師於課堂中講解步驟和方法,請學童擬定研究的地區和主題,於課後分組操作。

5.習作配合:教師請學童完成【第3課習作】第二大題。

【活動四】美麗的大海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上臺發表【活動三】主題研究的調查報告,給予意見和鼓勵。

2.觀察與發表:教師請學童閱讀課本第4041頁的課文及圖片,認識臺灣,並回答問題。

3.找位置:教師指導學童將臺灣本島和各個離島分別做成字卡,利用字卡依照相對位置排列在正確的位置上。

4.票選最美麗的離島:將學童分為六組,各自分別介紹臺灣周圍六個島嶼,推銷臺灣離島海上風光、旅遊景點與特色。

5.習作配合:教師請學童完成【第3課習作】第三大題。

6.統整:臺灣的離島都有美麗的海岸線和港灣,島上居民也多利用這種海岸特色,發展漁業或觀光業。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環境教育】

2-3-1瞭解基本的生態原則,以及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

2-3-2能比較國內不同區域性環境議題的特徵。

4-3-3能對環境議題相關報導提出評論,並爭取認同與支持。

【海洋教育】

3-3-4發現臺灣海洋環境的特色,瞭解其海洋環境與人文歷史。

4-3-4認識臺灣的主要河流與港口。

5-3-7探討河流或海洋生態保育與生活的關係。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16

-

10/22

生活中的規範

社會規範面面觀

4-3-4反省自己所珍視的各種德行與道德信念。

5-3-1說明個體的發展與成長,會受到社區與社會等重大的影響。

1.認識社會規範的意義與重要性。

2.了解各種社會規範的種類並尊重不同的社會規範。

3.培養遵守社會規範的態度。

【活動一】禮儀大觀園

1.引起動機:教師請以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碰鼻禮」的打招呼方式為主題,說明各國在禮儀上表示友善的不同方式,並引導學童上臺表演或發表其他國家特殊的禮儀表現方式。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46頁的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故事聆賞:教師可以播放教學DVD,利用情境故事引導學童討論遵守社會規範的重要性。

4.統整: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因為生活的共同需要而接觸頻繁,為避免發生衝突,必須制定一套規範準則,以約束大家的行為,維持社會團體的秩序。

【活動二】婚禮大不同

1.引起動機:教師介紹中西方各國婚禮進行的方式與不同的習俗。請學童發表自己參加過親友婚禮的經驗,並發表看到哪些傳統習俗?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47頁的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統整:社會規範的形式是多樣化的,但大致而言,分為非強制性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具有強制力的法律等四大範疇,而風俗習慣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觀念的改變,而與時俱進。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資料展示

3.實作評量

 

【人權教育】

1-3-2理解規則之制定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1.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3.生涯規畫與終身學習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23

-

10/29

生活中的規範

社會規範面面觀

4-3-4反省自己所珍視的各種德行與道德信念。

5-3-1說明個體的發展與成長,會受到社區與社會等重大的影響。

1.了解各種社會規範的種類並尊重不同的社會規範。

2.培養遵守社會規範的態度。

3.體會遵守社會規範,才能維持社會秩序。

【活動三】心靈雞湯

1.引起動機:課前請學童選一個自己有興趣的宗教,進行資料蒐集。並整理成一份報告小書。教師將蒐集相同宗教資料的學童分成一組,就自己所找到的資料進行同組分享。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4849頁的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統整:遵守倫理道德,可以培養出一個良好的品格,受到社會的肯定,而沒有倫理道德的觀念,會使人心墮落。相同的,宗教信仰也有約束行為的作用,宗教教義大多勸人為善、遵守倫理道德。因此,兩種規範對於安定社會秩序具有極大的力量。

【活動四】「德」先生與「法」小姐

1.故事聆賞:教師可以播放教學DVD,利用情境故事引導學童認識法律與日常生活的重要關聯。

2.賓果遊戲:教師帶領學童根據各種規範玩賓果遊戲。

3.省思與討論:經過賓果遊戲後,教師帶領學童省思與討論問題。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1課習作】。

5.統整:個人行為不能只顧自己喜惡,每個人不論是在哪個社會團體,都要遵守各種社會規範,社會秩序才能維持,社會才能健全的發展。所以,個人、團體、社會相輔相成,大家共同努力,一同創造和諧有序的社會。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資料展示

3.實作評量

4.習作練習

【人權教育】

1-3-2理解規則之制定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1.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3.生涯規畫與終身學習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30

-

11/5

生活中的規範

法律你我他

6-3-3瞭解並遵守生活中的基本規範。

 

 

 

 

 

 

 

 

 

 

 

 

 

 

 

1.體認法律的意義。

2.了解法律中的犯罪行為及處罰方式。

3.認識法律對兒童及少年的保護。

【活動一】什麼是法律?

1.引起動機:學童上臺發表有關行車未繫安全帶的相關報導,教師導引學童從小文的說明中,了解行車強制繫上安全帶的立法由來。

2.閱讀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5253頁課文及圖片,並討論問題。

3.統整: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如果違反法律,需負一定責任,或受制裁。法律的功能在保障我們的權益不被侵犯,並維護生命財產的安全。

【活動二】大家來守法

1.引起動機:教師於課堂前先請學童蒐集與法律有關的小故事,然後課堂中與同學分享。

2.閱讀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5455頁課文及圖片,並討論問題。

3.統整:從事偷竊、傷害等犯罪行為,必須接受處罰。不遵守交通規則等行為會影響他人生活或權利,違反的話會遭到罰款。法律明定兒童及少年不可從事之行為,目的在保護其不受傷害。法律對弱勢兒童及少年亦提供協助。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資料展示

3.實作評量

4.習作練習

【人權教育】

1-3-1表達個人的基本權利,並瞭解人權與社會責任的關係。

1-3-2理解規則之制定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1-3-3瞭解平等、正義的原則,並能在生活中實踐。

【性別平等教育】

2-3-4尊重不同性別者在溝通過程中有平等表達的權利。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一

11/6

-

11/12

生活中的規範

法律你我他

6-3-3瞭解並遵守生活中的基本規範。

1.了解生活中的法律。

【活動三】生活中的法律

1.引起動機:學童報告在網路上下載音樂或影片的狀況。教師引導學童了解「著作權」。

2.分組報告:教師將學童分成三組,討論題目並上臺報告。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一旦犯法,必須勇於承認。

3.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2課習作】。

4.統整: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應知法、守法,如果犯法,必須勇於承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資料展示

3.實作評量

4.習作練習

【人權教育】

1-3-1表達個人的基本權利,並瞭解人權與社會責任的關係。

1-3-2理解規則之制定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1-3-3瞭解平等、正義的原則,並能在生活中實踐。

【性別平等教育】

2-3-4尊重不同性別者在溝通過程中有平等表達的權利。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二

11/13

-

11/19

人民的權利與義務

權利人人享

6-3-4列舉我國人民受到憲法所規範的權利與義務。

1.了解憲法的功能與人民的基本權利。

2.認識各種基本權利的內容。

3.體會各種基本權利的意涵。

4.建立正確行使各種權利的態度。

【活動一】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1.引起動機:學童就教師事先擬定的議題—秩序、整潔、權利與義務三項,將學童分成三組,每組選定一個議題討論,共同討論制定合理的班規。

2.觀察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263頁課文及圖片,引導學童認識憲法中人民之權利義務,加以分類,並回答問題。

3.統整: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保障人民平等、自由、受益、參政等四種基本權利,我們每個人除了享受憲法的保障之外,也須具備生活中所需的基本法律知識。

【活動二】自由的真諦

1.引起動機:請學童說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享受到的自由或受到的保障有哪些?

2.補充說明: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465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統整:在維護個人的自由與權益的同時,也要尊重別人的自由和權益。

【活動三】搶答大作戰

1.觀察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667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2.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1課習作】。

3.統整:憲法規定人民有權利,可以向國家請求保障其在教育、經濟、行政、司法上的利益,以及參與政治的權利。在享受權利的同時,更要建立正確的態度與觀念,好好善用權利,以建立良好的國家秩序。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資料展示

3.實作評量

4.習作練習

【人權教育】

1-3-1表達個人的基本權利,並瞭解人權與社會責任的關係。

1-3-2理解規則之制定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2-3-1瞭解人身自由權並具有自我保護的知能。

2-3-6認識教育權、工作權與個人生涯發展的關係。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十三

11/20

-

11/26

人民的權利與義務

義務人人有

6-3-3瞭解並遵守生活中的基本規範。

6-3-4列舉我國人民受到憲法所規範的權利與義務。

1.認識憲法中規範的人民基本義務。

2.了解納稅與政府各項經費來源的關係。

3.了解服兵役與國家安全的關係。

【活動一】我是好國民

1.引起動機:請學童依據課前調查家中繳稅的種類。教師可利用稅目及人數統計表掛圖,讓學童了解臺灣常見的稅目有哪些?

2.觀察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869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配合動動腦「如果人民建議政府推動各項公共建設,或要求更完善的社會福利,但是卻面臨經費不足時,政府與人民應該怎麼辦?」

4.統整:權利與義務是一體兩面,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必須履行各項的義務,才能使國家正常運作。而政府為了推動現代化建設,需要人民納稅來提供建設經費。為了維護國家安全,需要國民服兵役組織軍隊保衛國家。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資料展示

3.實作評量

【人權教育】

1-3-2理解規則之制定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2-3-6認識教育權、工作權與個人生涯發展的關係。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十四

11/27

-

12/3

人民的權利與義務

義務人人有

6-3-3瞭解並遵守生活中的基本規範。

6-3-4列舉我國人民受到憲法所規範的權利與義務。

1.體會接受國民教育對國家與個人的影響力。

2.了解接受國民教育是一種權利也是義務的原因。

3.了解現代民主社會與法治的關係。

4.了解一個民主法治的理想社會,必須要人人知法守法。

【活動二】民主與法治

1.發表:請學童上臺發表【第2課習作】中,所訪問到的家中成員,哪些有接受國民義務教育的經驗,全班一起分享每位學童的訪問經驗。

2.觀察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7071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2課習作】。

4.統整:我國憲法規定國民有納稅、服兵役和接受國民教育的義務。履行義務是每一位國民的基本責任,對國家和社會有很大的貢獻。同時,我們也必須了解,現代民主社會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人民還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人人遵守法律不但可以維持社會秩序,更可以讓我們的社會更和

諧與安定。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資料展示

3.實作評量

4.習作練習

【人權教育】

1-3-2理解規則之制定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2-3-6認識教育權、工作權與個人生涯發展的關係。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十五

12/4

-

12/10

臺灣的先民

史前文化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3-3-1依自己的觀點,對一組事物建立起分類和階層關係。

4-3-3瞭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藝術形式。

1.認識史前文化的意義與時代分期。

2.認識史前不同時代器具變遷與人類生活型態改變的關係。

3.體認臺灣史前人類文化的內涵與美感。

【活動一】原始生活大探究

1.引起動機:播放教學DVD,了解史前時代的生活方式及時代分期。

2.分組文化調查:蒐集史前文化的相關資料,於下次課堂中向全班同學介紹和說明。

3.師生討論:史前時代和現代人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的差異。

4.說故事:教師說明人類發現火的經過,以此說明火在史前時代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5.觀察與討論:閱讀與觀察課本第7677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6.作品發表:由負責報告長濱文化的小組分享這個時期的生活形態。

7.統整:史前人類經過幾萬年的長期摸索,終於建立基本的生活模式。

【活動二】古今大不同

1.引起動機:教師說明開挖南迴鐵路臺東站時,如何發現卑南文化。

2.影片播放:播放卑南遺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相關的教學影片。

3.觀察與討論:閱讀與觀察課本第7879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4.成果發表:由負責報告卑南、圓山文化的小組分享這個時期的生活形態。

5.統整:新石器時代人們的文化生活比舊石器時代更加豐富精緻。

【活動三】博物館之旅

1.引起動機:播放十三行博物館的教學影片,說明十三行文化特色。

2.觀察與討論:閱讀與觀察課本第8081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成果發表:由負責報告十三行文化的小組分享這個時期的生活形態。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第1課習作】。

5.統整:遺址是人類社會的重要資產,需要大家的重視與妥善維護。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欣賞評量

4.習作練習

【人權教育】

1-3-4瞭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6.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9.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六

12/11

-

12/17

臺灣的先民

原住民文化

1-3-2瞭解各地風俗民情的形成背景、傳統的節令、禮俗的意義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3-3-1依自己的觀點,對一組事物建立起分類和階層關係。

4-3-3瞭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藝術形式。

1.認識臺灣原住民的分布位置。

2.認識原住民的文化內涵及特色。

3.欣賞並尊重不同的文化。

【活動一】我們都是一家人

1.引起動機:教師以臺灣原住民各族分布圖,向學童介紹臺灣原住民的分布位置。教師詢問學童現在居住的家鄉,哪一族原住民也居住在此?

2.延伸知識:教師引導學童閱讀第8283頁課文,並參閱教師手冊補充資料,說明漢人移墾對平埔族文化的衝擊,以及平埔族文化逐漸失傳的原因。

3.分組討論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8283頁課文及圖片,並將學童分為四組,討論後上臺發表

4.統整:由於山地的阻隔,原住民依據所住的環境,發展出不同的文化與祭典活動,至今仍流傳下來。

【活動二】祖靈的呼喚

1.引起動機:教師指導學童在課前一起利用書面、照片、書籍、影片,蒐集有關臺灣原住民各族的風俗民情、服裝特色及傳統慶典等各種資料,教師可展示並貼在教室公布欄上。

2.閱讀與討論:教師引導請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8485頁課文及圖片,並討論問題。

3.製作部落名片:教師在課堂中將全班分為四組,利用學習單,請各組選擇一個原住民部落,蒐集相關資料,記錄成部落名片,於下一堂課時發表。教師需注意盡量讓各組蒐集的對象不同,使學童能藉由分組報告,分享更多的知識。

4.統整:原住民的各種節令慶典、禮俗禁忌,有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並會以歌聲和舞蹈來感謝神靈,其豐富的文化常常吸引外地遊客前來欣賞,後代子孫應該善加保護與發揚,讓這些文化得以傳承下去。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欣賞評量

 

【人權教育】

1-3-4瞭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家政教育】

1-3-7認識傳統節慶食物與臺灣本土飲食文化。

3-3-1認識臺灣多元族群的傳統與文化。

【海洋教育】

3-3-1瞭解臺灣先民(如平埔族、原住民或其他族群)海洋拓展的歷程。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6.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9.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七

12/18

-

12/24

臺灣的先民

原住民文化

1-3-2瞭解各地風俗民情的形成背景、傳統的節令、禮俗的意義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3-3-1依自己的觀點,對一組事物建立起分類和階層關係。

4-3-3瞭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藝術形式。

1.認識原住民的文化內涵及特色。

2.欣賞並尊重不同的文化。

【活動三】部落尋寶

1.部落名片發表:教師請各組代表上臺分享,並介紹各組所完成的「部落名片」學習單,也可請其他組學童一起討論與發表意見。

2.閱讀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8687頁課文及圖片以及向學童展示原住民掛圖,回答問題。

3.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2課習作】。

4.統整:臺灣原住民的雕刻藝術,從生活器具到各種手工藝品,都是自給自足,使用大自然的材料,圖案風格獨特,和日常生活有密切的關係,是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我們要尊重與珍惜。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欣賞評量

4.習作練習

【人權教育】

1-3-4瞭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家政教育】

1-3-7認識傳統節慶食物與臺灣本土飲食文化。

3-3-1認識臺灣多元族群的傳統與文化。

【海洋教育】

3-3-1瞭解臺灣先民(如平埔族、原住民或其他族群)海洋拓展的歷程。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6.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9.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八

12/25

-

12/31

世界發現臺灣

海上來的紅毛人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4-3-2認識人類社會中的主要宗教與信仰。

9-3-2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1.了解早期漢人和臺灣接觸的情形。

2.了解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占領臺灣的原因。

3.探討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在臺灣的活動情形及對臺灣的影響。

4.了解荷蘭人統治時期,臺灣人的生活情形及反抗活動。

5.知道荷西時代臺灣與世界互動關係。

【活動一】最早的接觸

1.引起動機:教師敘述「顏思齊和鄭芝龍」的故事。

2.發表與討論:教師請學童回答有沒有聽過「福爾摩沙」?它所代表的意思是什麼?

3.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及觀察課本第9091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4.航海遊戲:教師展示世界地圖,學童分組為荷蘭組、西班牙組和葡萄牙組,教師在大西洋、好望角、臺灣、印度洋、東南亞、中國、臺灣等地設站,各組從他們國家出發,在各站能快速回答問題者,可以先走到下一站,看看哪一組先到達臺灣。

5.統整:早在七、八百年前,漢人就移居到澎湖,不過直到四百多年前,臺灣才有漢人移入開墾。歐洲人則是在十五世紀末,為了獲取亞洲的物品,經由海上航路來到亞洲。

【活動二】紅毛人來了

1.歌曲欣賞:教師播放歌曲安平追想曲

2.引起動機:教師拿出課前準備的豌豆,問學童這種食物的閩南語怎麼唸?和哪一個國家的發音相似?

3.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9293頁課文和圖片,分組討論荷蘭人在臺灣政治、經濟、宗教發展的情形。

4.資料蒐集與發表:教師請學童在課前蒐集有關荷蘭人在臺活動情形,並於課堂中發表。

5.討論與發表:教師講述郭懷一事件的背景、事件經過與影響。

6.統整:荷蘭人是臺灣首次出現政府型態的統治者,統治臺灣期間留下宗教、經濟、文化等影響。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資料展示

4.習作練習

【人權教育】

1-3-4瞭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9.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九

1/1

-

1/7

世界發現臺灣

海上來的紅毛人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4-3-2認識人類社會中的主要宗教與信仰。

9-3-2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1.了解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占領臺灣的原因。

2.探討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在臺灣的活動情形及對臺灣的影響。

3.知道荷西時代臺灣與世界互動關係。

【活動三】西班牙入侵

1.引起動機:教師請去過紅毛城的學童,發表紅毛城建築特色,與中國建築有什麼不同的地方?為什麼稱為「紅毛城」?如果都沒有學童去過紅毛城,此活動可以讓學童觀察圖片後再發表。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9495頁課文和圖片,並分組討論西班牙人在臺灣政治、經濟、宗教發展的情形,並回答問題。

3.分類遊戲:教師展示有關荷西時期的建築古蹟、宗教、引進物品(耕牛、荷蘭豆、番茄)等圖片,學童分組進行分類遊戲,將跟荷蘭人有關及跟西班牙人有關的圖卡分類排列出來。

4.習作配合:完成【第1課習作】

5.統整:西班牙在臺灣北部統治了十六年,發展貿易、傳播天主教,後來為荷蘭人驅逐。荷西時期對臺灣的統治,留下不少的遺跡,他們雖然以武力方式統治,但也促使臺灣成為國際貿易的據點。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資料展示

4.習作練習

【人權教育】

1-3-4瞭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9.主動探索與研究

二十

1/8

-

1/14

世界發現臺灣

鄭氏時代的經營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1.探討荷蘭人治臺到鄭氏時代臺灣政權更換的原因。

2.了解鄭氏時代的治臺政策。

3.了解鄭氏時代臺灣社會的發展。

【活動一】鄭成功來臺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蒐集有關鄭成功的小檔案,讓學童對鄭成功的生平事蹟有初步的了解。

2.人物檔案:教師將學童蒐集到的資料檔案,整理成書面報告,張貼於教室供同學參考,並可作為習作參考資料。教師向學童說明,臺灣民間流傳許多鄭成功的傳說故事,表達出當時人民對他的景仰。

3.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96頁課文和圖片,並歸納課本重點,回答問題。

4.統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統治臺灣,稱為鄭氏時代。他設承天府為最高行政機構,畫分行政區,讓臺灣社會漸趨安定。

【活動二】開發土地自力更生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想像,鄭成功帶領軍隊跨海來臺打仗,他們會面臨哪些問題?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97頁課文和圖片,並回答問題。

3.地名追查:教師揭示柳營、林鳳營等地名,詢問學童,對地名中的「營」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教師說明這些地方都是當時鄭氏時代軍隊開墾的地方,後來演變為當地的地名。

4.短劇演出:教師以分組方式,請學童就課文內容分別演出鄭成功驅逐荷蘭人、荷蘭人投降、軍隊屯墾等事蹟,說明只要情節符合史實,短劇對白、動作都可以自由發揮,以簡單的劇情體驗當時的情景。演出後,請參與人員簡單說出演出心得。

5.統整:鄭氏為了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展開土地拓墾,以軍隊的屯墾最重要。這些軍隊駐紮的軍營名稱,演變成當地的地名。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資料展示

 

【人權教育】

1-3-4瞭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9.主動探索與研究

二十一

1/15

-

1/19

世界發現臺灣

鄭氏時代的經營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1.了解鄭氏時代的治臺政策。

2.了解鄭氏時代臺灣社會的發展。

【活動三】鄭氏王朝在臺灣

1.引起動機:教師利用多媒體影像、圖片等,介紹臺南地區的古蹟,例如:赤崁樓、大天后宮、孔廟、五妃廟等。了解鄭氏時代對臺南地區的開發與建設,並詢問學童有沒有去過這些地方?請學童發表對這些地方的印象。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9899頁課文和圖片,並回答問題。

3.聯想遊戲:教師事先製作數張詞卡(如:鄭成功、鄭經、陳永華、文教措施、土地屯墾、承天府等),學生分組抽詞卡,由同組成員說出和詞卡相關的語詞。(例如:抽中陳永華,可以聯想的語詞有建孔廟、永華宮、輔佐鄭經等。)經由此活動,讓學童對鄭氏時代的事蹟有完整的概念。此活動也可以改為各組以畫圖方式完成,將抽中詞卡畫在中間,再以環狀或樹枝狀方式將相關事蹟畫在旁邊,更可以看出事件的聯結性。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2課習作】。

5.統整:鄭氏時代有計畫的開墾臺灣,大量招募漢人來臺,拓展海外貿易,並且把漢人的制度和文化帶入臺灣,使臺灣逐漸成為一個以漢人為主的社會。

3

教學媒體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資料展示

4.習作練習

【人權教育】

1-3-4瞭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9.主動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