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105學年度第二學期信義鄉豐丘國民小學五年級社會領域教學計畫表
一、
課程架構圖
二、 課程理念:
1. 根據目標模式設計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架構,期以達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所指定的十大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及21世紀國民所需具備的十大基本能力。
2. 掌握過程模式的精神,從事社會學習領域教材的編撰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引導開放式教與學的實踐,期以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學習、獲得高層次認知的智能,以及增進獨立思考和自主性批判的能力。
三、
先備經驗或知識簡述:
在這一冊中,我們將帶領學童認識清代發生的歷史事件,說明臺灣人在困境中奮鬥,於政治、經濟、教育、社會救助等各方面展現的輝煌成就。接著經由工作與消費活動的關係,並探討在儲蓄或投資等經濟活動中,我們應具備的觀念和做法,以建立一個有秩序的經濟生活。最後從臺灣的環境來了解自然災害和自然資源,來了解愛護這塊土地的重要。
四、
課程目標:
1.
介紹清代的開墾和當時的文化特色。
2.
認識清代後期的建設和發展。
3.
說明適當的工作態度和消費觀念。
4.
探討個人在經濟活動中應有的價值觀和做法。
5.
說明臺灣常見的自然災害,並了解自然環境的脆弱。
6.
介紹臺灣各項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了解過度開發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五、 教學策略建議:
課程活動中,認知、情意、技能是目標,教材是實現的工具,由於社會領域包含的範疇極廣,各地生活環境亦不相同,教材難以面面俱到。因此,教師教學時,宜考慮本身的專長、學生的條件,以及學校所能提供的教學資源,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以充分發揮教材教學媒介的功能。
六、
參考資料:
1. 蔡慧菁(民97)。《商業》。臺北:小天下。
2. 高明士(民99)。《臺灣史》。臺北:五南。
3. 徐逸鴻(民100)。《圖說清代台北城》。臺北:貓頭鷹。
4. 西村隆男原著、陳意平譯(民90)。《我是個小銀行家》。臺北:天使書房。
5. SMART智富文化編輯部(民95)。《富小孩栽培手冊》。臺北:智富。
6. 張廷槐等撰文(民92)。《和天空對話 氣象》。臺北:秋雨文化。
7. 王宏仁(民90)。《科技新世界》。臺北:泛亞國際文化。
8. 林意楨(民90)。《飲水思源:臺灣的水土資源》。臺北:教育部。
七、
課程計畫:
學習總目標:
第一單元:了解清代的治臺政策和社會文化的發展。
第二單元:認識清末臺灣現代化的起步。
第三單元:培養正確工作態度及適當的消費觀念。
第四單元:引導學童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
第五單元:了解自然災害的影響及因應方式。
第六單元:認識臺灣的自然資源並了解保育的重要。
起訖週次 |
起訖日期 |
主 題 |
單元名稱 |
對應能力指標 |
教學目標 |
教學活動重點 |
教學節數 |
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 |
重大議題 |
十大基本能力 |
一 |
2/12 - 2/18 |
唐山來的拓荒客 |
清代的統治與開發 |
1-3-11 瞭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及其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 1-3-12 瞭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2-3-1 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3-3-5 舉例指出在一段變遷當中,有某一項特徵或數值是大體相同的。 9-3-2 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
1.了解清代的治臺政策。 2.了解移民來臺的背景與開墾的情形。 3.認識清代臺灣移民社會所產生的問題。 |
【活動一】唐山過臺灣 1.引起動機:教師說明施琅攻打臺灣 的過程,讓學童了解清廷自鄭氏手中取得臺灣的經過。 2.問題探討:教師參考補充資料「臺灣棄留的爭議」,先說明清廷剛接收臺灣的時代背景,以及朝中官員對臺灣放棄與保留的態度,先不要說出清廷最後的決定。接著將班上學童分成兩組,分別探討問題,並且進行辯論。 3.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8、9頁課文及圖片 4.統整:清廷統治臺灣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臺灣成為反清的基地,因此採取消極的治理態度,但是福建、廣東一帶許多生活困苦的人,仍然冒險渡臺,使得臺灣漢人數量不斷增加。 【活動二】動盪不安的社會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分享「人與人之間,常常會因為什麼原因發生衝突?」(例:對事情的看法、價值觀、生活背景、文化等不同而產生衝突,或是為了爭取商業利益、權力地位、生存資源等而產生衝突。) 2.觀察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 觀察課本第10、11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遊戲:爭奪土地大風吹 4.配合動動腦:「說說看,假如遇到和你文化背景不同的外國移民,你們相處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應該如何和他們相處?」 5.統整課文重點。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態度評量 3.觀察評量 |
【海洋教育】 3-3-1
瞭解臺灣先民(如平埔族、原住民或其他族群)海洋拓展的歷程。 3-3-2
說明臺灣先民海洋拓展史對臺灣開發的影響。 3-3-3
說明臺灣不同時期的海洋文化,並能尊重不同族群。 3-3-4 發現臺灣海洋環境的特色,瞭解其海洋環境與人文歷史。 |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二 |
2/19 - 2/25 |
唐山來的拓荒客 |
清代的統治與開發 |
1-3-11 瞭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及其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 1-3-12 瞭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2-3-1 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3-3-5 舉例指出在一段變遷當中,有某一項特徵或數值是大體相同的。 9-3-2 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
1.探究清代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 |
【活動三】辛勤耕耘的歲月 1.引起動機:教師說明吳沙開墾宜蘭平原的經過。 2.角色扮演:教師將全班學童分成兩組,一組扮演開墾的漢人;另一組則扮演當地的原住民,假設這一群漢人移民,準備到原住民的土地上進行開墾,請兩組學童互相對話。教師將這些看法,簡要記錄於黑板上,並請學童體會彼此的心情,思考解決之道。 3.先民灌溉的智慧—水圳:教師向學童介紹水圳引河水灌溉田地的狀況,並請學童回答問題。 4.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2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5.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四】活絡的商業活動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猜看看,先民口中常聽到的「一府二鹿三艋舺」分別是指哪些地區?(「府」為今臺南市安平區,「鹿」為今彰化縣鹿港鎮,「艋舺」為今臺北市萬華區。) 2.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3頁課文及圖片。 3.分組發表:課前教師將學童分成三組,請學童分別蒐集府城、鹿港、艋舺的歷史變遷、發展過程或相關圖照,並上臺報告。 4.習作配合:教師帶領學童閱讀【第1課習作】「阿榮的臺灣夢」,並請他們於課後完成【第1課習作】的問題。 5.統整課文重點。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態度評量 3.觀察評量 4.習作練習 |
【海洋教育】 3-3-1
瞭解臺灣先民(如平埔族、原住民或其他族群)海洋拓展的歷程。 3-3-2
說明臺灣先民海洋拓展史對臺灣開發的影響。 3-3-3
說明臺灣不同時期的海洋文化,並能尊重不同族群。 3-3-4 發現臺灣海洋環境的特色,瞭解其海洋環境與人文歷史。 |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三 |
2/26 - 3/4 |
唐山來的拓荒客 |
清代的社會與文化 |
1-3-2瞭解各地風俗民情的形成背景、傳統的節令、禮俗的意義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1-3-11瞭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及其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 2-3-2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3-3-5舉例指出在一段變遷當中,有某一項特徵或數值是大體相同的。 4-3-2認識人類社會中的主要宗教與信仰。 4-3-3瞭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藝術形式。 |
1.認識清代教育的特色。 2.探討臺灣漢人宗教信仰形成的背景和過程。 3.認識臺灣漢人的傳統藝術特色。 |
【活動一】古早的學習天地 1.引起動機:教師以三字經、千字文的內容為例子,說明清代學童所學習的教材主要以國語文為主。 2.觀察與討論:請學童閱讀課本第14頁課文及圖片,由教師說明清代教育發展的背景,引導學童思考,回答問題。 3.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先民的精神寄託 1.引起動機:教師介紹媽祖的傳說故事,請學童發表臺灣著名的媽祖廟宇有哪些? 2.閱讀與發表:請學童閱讀課本第15頁課文及圖片,學習歸納課本重點,並回答問題。 3.家鄉的信仰中心:請學童找找看,家鄉最著名的廟宇是哪一座,主要供奉哪些神明?除此之外,詢問學童還去過哪些廟宇?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三】走進藝術的殿堂 1.引起動機:教師播放相關教學影片,介紹臺灣傳統的建築特色。 2.傳統建築面面觀: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6頁課文及圖片。 3.配合動動腦:「在臺灣傳統建築中,哪些特色令你印象深刻?」(例:廟前面的石獅子有各種不同的造型,有的石獅嘴裡還含有一顆石球,很有趣。) 4.傳統戲曲欣賞:教師播放傳統戲曲的教學影片後,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7頁課文及圖片。 5.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2課習作】。 6.統整課文重點。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資料查詢 3.資料展示 4.態度評量 5.實作評量 6.習作練習 |
【家政教育】 3-3-1
認識臺灣多元族群的傳統與文化。 【海洋教育】 3-3-1
瞭解臺灣先民(如平埔族、原住民或其他族群)海洋拓展的歷程。 3-3-2
說明臺灣先民海洋拓展史對臺灣開發的影響。 3-3-3
說明臺灣不同時期的海洋文化,並能尊重不同族群。 3-3-4 發現臺灣海洋環境的特色,瞭解其海洋環境與人文歷史。 |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6.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四 |
3/5 - 3/11 |
臺灣現代化的起步 |
清末的開港通商 |
1-3-11 瞭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及其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 1-3-12 瞭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2-3-1 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4-3-2 認識人類社會中的主要宗教與信仰。 9-3-2 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
1.了解清末臺灣開港的原因與影響。 |
【活動一】邁入現代化的里程 1.引起動機: 教師參考「臺灣開港通商」補充資料,向學童說明臺灣開港的背景和經過。(重點在清代前期的閉關自守,對外知識不足等,後來由於清廷的腐敗,導致外國勢力入侵中國,被迫開放港口,所以造成臺灣重新接觸西方世界。) 2.調查與討論 (1)教師於課前請學童調查「臺灣目前主要的出口商品有哪些?」(可以請學童參考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對外貿易發展概況。) (2)分組討論:請學童依據調查結果,分組討論清末和現在臺灣熱門的外銷商品有什麼不同?討論完後,請每組派代表上臺發表。 3.觀察與發表: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22、23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1)臺灣最早是在什麼時期登上國際舞臺,開始對外貿易?當時臺灣具有哪些對外貿易的優勢? (2)臺灣在哪個時期中斷與西方世界的接觸?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3)說說看,清末臺灣陸續開放通商港口的原因? (4)想想看,清末的開港通商,對於臺灣造成什麼影響?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在課堂中完成【第1課習作】第一大題。 5.統整課文重點。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資料查詢 3.觀察評量 4.實作評量 5.習作練習 |
【海洋教育】 3-3-2
說明臺灣先民海洋拓展史對臺灣開發的影響。 3-3-3
說明臺灣不同時期的海洋文化,並能尊重不同族群。 3-3-4
發現臺灣海洋環境的特色,瞭解其海洋環境與人文歷史。 【環境教育】 3-3-1
關切人類行為對環境的衝擊,進而建立環境友善的生活與消費觀念。 【人權教育】 1-3-4
瞭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6.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五 |
3/12 - 3/18 |
臺灣現代化的起步 |
清末的開港通商 |
1-3-11 瞭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及其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 1-3-12 瞭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2-3-1 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4-3-2 認識人類社會中的主要宗教與信仰。 9-3-2 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
1.了解清末西方文化對臺灣的影響。 |
【活動二】西方文化的洗禮 1.引起動機:教師參考補充資料,說明這些傳教士來臺的時空背景,以及他們的貢獻。 2.觀察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24、25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1)除了清末以外,在哪個時期也曾有許多西方人來到臺灣?帶來什麼影響? (2)為何在清末以前,西方文化無法自由傳入臺灣? (3)臺灣在哪些方面明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4)臺灣早期的外來文化,大多經由什麼方式融入人們的生活中? 3.配合動動腦:清末來臺的西方傳教士,對臺灣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4.經驗分享:教師詢問班上學童,接觸西方文化的經驗。 (1)誰曾經接觸過西方人士、建築或文化? (2)在臺灣你是否曾看過具有特色的西式建築? (3)在臺灣你覺得哪些西方文化,對人們的生活影響很大? 5.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在課堂中完成【第1課習作】第二大題。 6.統整:隨著臺灣的開港,一度中斷的西方文化,得以再度傳入臺灣。西方人士中,傳教士憑藉著宗教熱忱和奉獻精神,從事許多社會服務工作,促使西方文化迅速傳播。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資料查詢 3.觀察評量 4.實作評量 5.習作練習 |
【海洋教育】 3-3-2
說明臺灣先民海洋拓展史對臺灣開發的影響。 3-3-3
說明臺灣不同時期的海洋文化,並能尊重不同族群。 3-3-4
發現臺灣海洋環境的特色,瞭解其海洋環境與人文歷史。 【環境教育】 3-3-1
關切人類行為對環境的衝擊,進而建立環境友善的生活與消費觀念。 【人權教育】 1-3-4
瞭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6.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六 |
3/19 - 3/25 |
臺灣現代化的起步 |
清末的建設 |
1-3-11 瞭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及其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 1-3-12 瞭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2-3-1 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
1.了解清廷積極建設臺灣的背景和措施。 2.認識沈葆楨對臺灣的貢獻。 |
【活動一】啟動時代的巨輪 1.引起動機:教師以課本第26頁日軍進攻牡丹社想像圖,並參考頁補充資料,向學童講述牡丹社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經過。 2.人物介紹:教師展示參考補充資料,介紹沈葆楨的經歷。 3.討論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26頁課文及圖片,並回 答下列問題。 (1)牡丹社事件是由於哪一個國家,藉故派兵進攻臺灣南端而發生?(例:日本以琉球漁民被臺灣南端的原住民殺害為藉口,派兵來臺,事實上,當時的琉球並不是日本領土。) (2)清廷派哪一位大臣到臺灣,處理牡丹社事件的相關事務?(沈葆楨) (3)為什麼清廷在牡丹社事件後,治理臺灣的政策會由消極轉為積極?例:牡丹社事件顯露出日本的野心,讓清廷了解臺灣的重要性,治臺政策由消極轉為積極,建設臺灣的腳步也加速邁進。) 4.沈葆楨的建設:教師列出四個項目,請學童針對沈葆楨來臺後的建設分組討論,教師將各組討論的結果加以歸納,並且補充說明。 5.統整:牡丹社事件的爆發,清廷發派沈葆楨來臺,增強軍事防衛,並且進行各項建設,從此,清廷對臺灣的治理政策,由消極轉為積極。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資料查詢 3.觀察評量 4.實作評量 |
【海洋教育】 3-3-2
說明臺灣先民海洋拓展史對臺灣開發的影響。 3-3-3
說明臺灣不同時期的海洋文化,並能尊重不同族群。 3-3-4
發現臺灣海洋環境的特色,瞭解其海洋環境與人文歷史。 【人權教育】 1-3-4
瞭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6.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七 |
3/26 - 4/1 |
臺灣現代化的起步 |
清末的建設 |
1-3-11 瞭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及其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 1-3-12 瞭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2-3-1 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
1.了解清廷積極建設臺灣的背景和措施。 2.了解劉銘傳對臺灣現代化的貢獻。 |
【活動二】開啟現代化的大門 1.引起動機:教師參考補充資料,說明中法戰爭與法軍侵臺的關係。 2.人物介紹:教師參考補充資料,介紹劉銘傳的在臺建設。 3.討論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28、29頁課文及圖片,並討論下列問題。 (1)清末,清朝與法國爆發戰爭,法軍主要侵擾臺灣哪些區域?(例:臺灣北部的淡水、基隆,以及澎湖等地。) (2)法軍侵臺時,清廷如何因應這個突發狀況?(例:派劉銘傳來臺負責防衛,並阻止法軍的攻勢。) (3)沈葆楨與劉銘傳都有增設或調整行政區域的措施,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麼?(例:增設行政區域可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而爭取臺灣設為行省,更使臺灣的地位提升,政治、軍事上的統治都被加強,建設上也更能得到支持。) 4.配合動動腦:「說說看,劉銘傳在臺灣有許多現代化的建設,你覺得哪一項建設最重要?為什麼?」 5.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在課堂中完成【第2課習作】。 6.統整:原本對臺灣採取消極治理態度的清廷,由於日本、法國相繼侵擾臺灣,因而了解到臺灣地位的重要,轉而採取積極治理的態度。先後派沈葆楨、劉銘傳等人來臺進行改革、建設,並且將臺灣改設為行省,促使臺灣步入現代化的路途。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資料查詢 3.觀察評量 4.實作評量 5.習作練習 |
【海洋教育】 3-3-2
說明臺灣先民海洋拓展史對臺灣開發的影響。 3-3-3
說明臺灣不同時期的海洋文化,並能尊重不同族群。 3-3-4
發現臺灣海洋環境的特色,瞭解其海洋環境與人文歷史。 【人權教育】 1-3-4
瞭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6.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八 |
4/2 - 4/8 |
工作與消費 |
工作與成就 |
5-3-2 瞭解自己有權決定自我的發展,並且可能突破傳統風俗或社會制度的期待與限制。 7-3-1 瞭解個人透過參與各行各業的經濟活動,與他人形成分工合作的關係。 |
1.了解工作的目的。 2.認識工作的種類及重要性。 3.了解報酬與生活間的關係。 4.培養正確的工作態度。 5.了解在工作上創新的重要性。 6.探究在工作上可以獲得的事物。 |
【活動一】我夢想的工作 1.引起動機:教師先播放介紹各類型工作活動的教學影片,並請學童發表,看了影片的介紹後,自己未來想從事哪種類型的工作?並說明理由。 2.閱讀與觀察:請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34、35頁課文及圖片,教師介紹各類型工作活動,並說明透過各行各業的合作,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與舒適。 3.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認真努力我最棒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發表在各行各業中表現突出的代表人物? 2.閱讀與觀察: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討論課本第36、37頁課文及圖片。 3.實踐活動:分組討論完成「小朋友工作實踐表」,請每組派學童總結發表。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回家完成【第1課習作】第一∼三大題。 5.配合動動腦:「我國的勞動基準法中規範了法定的工作時數,以保障勞工權益。但有些勞工卻被迫超時工作,你認為這些勞工應該默默承受?還是要為自己爭取權益呢?」 6.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三】求新求變我最炫 1.引起動機:教師播放教學影片,並請學童發表影片的內容中,哪部分是在各行業中求創新的例子。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38、39頁課文及圖片。 3.配合動動腦:「想想看,若是你也在自己熱愛的事物上遇到類似吳寶春師傅的困境,你會怎麼做?」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回家完成【第1課習作】第四大題。 5.統整課文重點。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調查紀錄 3.習作練習 4.實作評量 |
【生涯發展教育】 1-3-1
探索自己的興趣、性向、價值觀及人格特質。 3-3-1
培養正確工作態度及價值觀。 3-3-3
培養解決生涯問題及做決定的能力。 3-3-4
瞭解教育及進路選擇與工作間的關係。 3-3-5
發展規劃生涯的能力。 |
1.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九 |
4/9 - 4/15 |
工作與消費 |
消費行為 |
7-3-2 針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消費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 |
1.了解消費及消費行為的定義。 2.了解各種消費方式。 3.了解影響消費行為的因素。 |
【活動一】消費有一套 1.引起動機:教師播放教學影片,讓學童對消費行為有基本認識。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40、41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1)說說看,什麼叫作「消費」?什麼叫作「消費者」?什麼叫作「消費行為」?(例:購買商品或服務的行為就是消費;執行這種行為的人就是消費者;運用錢財來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行為就是消費行為。) (2)請學童發表家中每天在食、衣、住、行、育、樂等日常生活的各種消費行為?(請學童依實際情況作答。) (3)現代社會常見的消費方式有哪些?(例:直接到商店購買、郵購、網路購物、電視購物等。) (4)家人有使用信用卡的習慣嗎?你覺得使用信用卡有何優點及缺點?(例:家人有經常使用信用卡的習慣;信用卡的優點是身上不需帶太多現金,非常方便,但缺點是因為太方便,常常有過度消費的危機。) (5)請學童發表自己最常進行的消費方式?(例:我最常到便利商店使用i-cash購買麵包及鮮奶。) (6)在什麼情形下,你會選擇購買較多或價格較高的商品?(例:當家中的收入增加或自己零用錢較多時。) (7)假設家中收入減少時,會先選擇購買什麼商品?(例:會先選擇購買日常生活必需品或較便宜的商品。) 3.情境圖探討:如果你是課文圖中購買書包的人,你會選擇哪種促銷方式?說明你的理由? 4.配合動動腦:「利用網路購買商品,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5.統整課文重點。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情意評量 4.調查紀錄 |
【家政教育】 3-3-5 運用消費知能選購合適的物品。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 |
4/16 - 4/22 |
工作與消費 |
消費行為 |
7-3-2 針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消費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 |
1.培養適當的消費觀念。 2.培養選購環保商品的習慣。 3.能養成記帳的好習慣。 4.培養金融防騙的知能。 |
【活動二】消費專家 1.引起動機:透過討論,教師可引導學童在運用零用錢時先思考:是否有此需要?是否在預算內?是否物有所值?並引導學童培養減少追求物質及戒除浪費的習慣。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你的零用錢有限,但是想要買的東西卻有很多時,你要如何取捨或計畫去達成目標?(例:先購買較需要的物品,可以讓有限的金錢做最有效的運用。) (2)說說看,家中有哪些電器用品可以看到節能、省水的標章?(例:電冰箱、洗衣機。) (3)你認為將自己的消費情形記錄下來有哪些好處?(例:可以檢視自己的消費型態,避免過度浪費,將金錢做適當的運用。) 3.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課後完成【第2課習作】第一∼三大題。 4.配合動動腦:「我們除了要理性的消費外,也要懂得保護自己的消費權益。當你發現購買到瑕疵品時,該如何處理?」 5.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三】金融防騙祕笈 1.引起動機:教師分享金融詐騙的新聞報導,並請學童自由分享自己聽過的詐騙案例。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44、45頁課文及情境圖片。 3.情境練習:教師指導學童參考騙取錢財的新聞事件或親身經驗,針對防範詐騙的三要與三不情境,進行分組演練,結束後教師做鼓勵與歸納。 4.統整課文重點。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情意評量 4.調查紀錄 5.習作練習 |
【家政教育】 3-3-5 運用消費知能選購合適的物品。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一 |
4/23 - 4/29 |
理財與經濟活動 |
理財面面觀 |
7-3-2 針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消費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 7-3-3 瞭解投資是一種冒風險的行動,同時也是創造盈餘的機會。 |
1.明白儲蓄的意義及方式。 |
【活動一】大家來儲蓄 1.引起動機:教師展示金融機構的理財文宣,請學童發表看過後有什麼感覺?2.閱讀與討論:請學童閱讀觀察課本第48、49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麼是理財?有哪些理財方式?(例:理財就是分配收支、管理財富。儲蓄和投資都是不錯的理財方式。) (2)為什麼要儲蓄?
有什麼好處?(例:儲蓄是事先把錢儲存起來,可以作為未來消費或是需要時再使用,還可以獲得利息。) (3)看完課本的情境圖後,你有什麼想法?你會採用哪一種儲蓄方式?(例:我會將錢存在金融機構,這樣比較安全。) (4)學生還沒有能力賺錢,要如何儲蓄呢?(例:可以將零用錢、紅包等儲存下來。) 3.發表與分享:教師說明情境故事「現代月光族」,述說現代部分年輕人,每個月將所賺得的薪水都花光光,盡情享樂,到了月底口袋空空的,只好靠借錢來度日。以此故事請學童說說自己的看法。 4.調查與發表 (1)教師調查班上有多少學童有儲蓄行為。他們用什麼方式儲蓄? (2)教師請學童發表他們儲蓄的目的是什麼?全班一同分享同學的儲蓄計畫。 (3)教師請學童將想要存款的金額寫在存款單上,情境模擬到金融機構存款的情形。 5.配合動動腦:「說說看,如果你有零用錢,你會如何運用呢?」(例:我會把三分之二存起來,剩下的用來購買早餐和學用品等。) 6.統整: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學習如何理財,是現代人應有的生活態度。將金錢存放在金融機構,可以累積財富、獲得利息,更可以用來投資,我們應該從小養成儲蓄的好習慣。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分組競賽 3.分組報告 |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二 |
4/30 - 5/6 |
理財與經濟活動 |
理財面面觀 |
7-3-2 針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消費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 7-3-3 瞭解投資是一種冒風險的行動,同時也是創造盈餘的機會。 |
1.明白投資的意義及方式。 2.建立正確的理財觀。 3.體認正確的理財態度對個人及社會的影響。 |
【活動二】聰明投資人 1.引起動機:教師播放投資的相關教學影片或文宣,讓學童觀看,引起學童興趣,並了解情形。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50、51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腦力激盪:教師將學童分組,分為工廠、投資人組。投資人選定想要投資的工廠,工廠成員討論如何利用投資人的資金,創造更多的利潤。 4.遊戲:股票投資高手 教師指導學童透過虛擬的投資活動,了解投資行為並不是一定都能賺錢,也有可能賠錢。最後看看誰所選擇的股票賺的錢最多,封他為股票投資高手。 4.配合動動腦:「除了課本中提到的投資理財方式之外,你還聽過哪些方式?」(例:投資債券、外幣、期貨等。) 5.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三】理財小達人 1.引起動機:教師講述一則企業投資成功的實例。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52、53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分組討論:教師將學童分組,各組依主題規畫過程進行討論,主題為「如果你現在有一筆錢,可以拿來投資理財,你想要用什麼方式?為什麼?」 4.報告:教師指導學童,輪流上臺報告討論的內容,教師及學童一起給各小組建議。 5.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課後完成【第1課習作】。 6.統整課文重點。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分組競賽 4.分組報告 |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三 |
5/7 - 5/13 |
理財與經濟活動 |
多元的經濟活動 |
5-3-4
舉例說明影響自己角色扮演的因素。 7-3-1
瞭解個人透過參與各行各業的經濟活動,與他人形成分工合 作的關係。 |
1.了解經濟市場中,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動,決定商品的內容與價格。 2.明白個人在經濟活動中的角色。 3.了解個人在經濟活動中應盡的責任。 4.體認個人在經濟活動中應有的態度。 |
【活動一】個人與經濟活動 1.引起動機:教師引導學童觀察商品宣傳廣告單,請學童比較不同商家的商品種類和價格有什麼不同的地方。詢問學童,會選擇哪間商店購買?為什麼? 2.閱讀與討論:教師請學童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發票,並且想像一下,這項消費行為可能會對哪些人造成影響。之後請學童閱讀課本第54、55頁課文及圖片。 3.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做個守法的經濟人 1.引起動機:教師說「仿冒害人又害己」的故事,故事內容是一位不肖商人為了賺取利益,仿冒外國知名品牌的產品,以低價位吸引貪小便宜的顧客,結果因為產品製作粗糙,使得顧客發生受傷事件,國外正廠公司也對這位不肖商人提出告訴,這位商人的行為是害人害己。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56、57頁課文及圖片。 3.角色扮演:教師請學童扮演消費者、生產者、投資者,每一種角色有正、反兩種情形,讓觀賞的學童分辨哪一種行為是好的?哪一種行為是不好的?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三】舉手做公益 1.引起動機:教師展示需要被幫助者的資料,說明社會上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除了政府的救助外,也需要社會上善心人士的捐獻。 2.觀察與發表: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56、57頁圖片,並回答問題。 3.捐獻活動 (1)學童分組討論,選出兩個最想捐助的對象。 (2)各組上臺說明為何要捐獻給這些人士。 4.配合動動腦:「說說看,你應該如何分辨廣告是否誇大不實呢?」 5.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課後完成【第2課習作】。 6.統整統整課文重點。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實作評量 |
【家政教育】 3-3-5 運用消費知能選購合適的物品。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6.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四 |
5/14 - 5/20 |
臺灣的自然災害 |
地震 |
1-3-10
舉例說明地方或區域環境變遷所引發的環境破壞,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
1.了解臺灣地震頻繁的現象。 2.探討地震造成的災害。 3.列舉地震的預防及因應方法。 |
【活動一】地牛翻身 1.引起動機:教師說明早期人們傳說地底下住著地牛,只要牠一翻身,就會引起地面搖動,帶來災害。以此傳說讓學童了解,早期人們因為不了解地震災害成因,才會有如此傳說。 2.發表:教師請學童發表有沒有遇過地震?當時的情形如何?將心裡的感受說出來,或以簡單圖像表示。 3.閱讀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62、63頁課文圖片,並回答問題。 4.配合動動腦:「你知道還有哪些國家經常發生地震呢?」 5.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可怕的地震 1.引起動機:教師展示數張地震災情圖片,讓學童了解地震造成的災害。 2.分組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64、65頁課文和圖片,分組討論地震造成的災害,並歸納問題的答案。 3.蒐集資料與發表:教師將學童分組,並依下列主題蒐集資料,可利用課前上網,或是到圖書館找尋有關921地震的資料,並於課堂中發表。 4.災情報導:教師指導學童,模擬電視新聞主播,播報一小段地震災情新聞。 5.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三】防震小達人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發表,如果現在發生地震,你會有什麼反應?請學童模擬自己可能有的反應。 2.實際演練:教師指導學童,如果上課時發生地震,要有哪些正確的防震措施,並實際演練。 3.延伸活動:教師視時間許可,指導學童上中央氣象局兒童網—地震單元,了解正確又完整的地震防災觀念。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課後完成【第1課習作】。 5.統整課文重點。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資料查詢 3.實作評量 4.習作練習 |
【環境教育】 4-3-1 能藉由各種媒介探究國內外環境問題,並歸納其發生的可能原因。 4-3-4 能建立伙伴關係,尋求適切的資源與協助,以設法解決環境問題。 【海洋教育】 5-3-6 蒐集海洋環境議題之相關新聞事件(如海洋汙染、海岸線退後、海洋生態的破壞),瞭解海洋遭受破壞與人類生存的關係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十五 |
5/21 - 5/27 |
臺灣的自然災害 |
颱風、豪雨、土石流 |
1-3-10 舉例說明地方或區域環境變遷所引發的環境破壞,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
1.認識臺灣的自然災害及其形成的原因。 2.探討自然災害對臺灣造成的影響。 3.列舉臺灣自然災害的預防及因應方法。 4.學習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
【活動一】夏日殺手 1.引起動機:教師以「颱風」為主要概念,請學童發揮聯想力,用簡單詞語描述對颱風的印象。 2.讀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68頁颱風衛星雲圖和路徑圖,並回答問題。 3.閱讀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68、69頁課文和圖片,回答問題。 4.蒐集資料:教師將學童分組,事先蒐集臺灣歷年來造成重大災情的颱風,將資料記錄下來,並於課堂作簡單說明。 5.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防颱我最行 1.引起動機:教師請一位學童模擬氣象主播,播報:「颱風預計於明天清晨登陸,請民眾小心做好防颱準備。」 2.情境模擬:教師將學童分組,依下列各種狀況,想出聽到發布颱風消息時,需要做好哪些防颱措施? 3.歸納:教師歸納學童意見,補充注意事項,並提醒學童,事前的防範措施很重要,才能將災害減到最低。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三】大雨下不停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想像,如果連續幾天一直下大雨,覺得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71頁課文和圖片,並回答問題。 3.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四】土石流追追追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想像,如果你要購買房子,房仲介紹你一棟位於山坡地上的大樓,標榜著視野寬闊、景觀絕佳的特色,這樣的房子你會考慮嗎?請說明理由。 2.配合動動腦:「為了減少颱風和土石流引起的災害,我們應該有哪些預防措施?」 3.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於課後完成【第2課習作】。 4.統整課文重點。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資料查詢 |
【環境教育】 4-3-1 能藉由各種媒介探究國內外環境問題,並歸納其發生的可能原因。 4-3-4 能建立伙伴關係,尋求適切的資源與協助,以設法解決環境問題。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十六 |
5/28 - 6/3 |
生活與環境 |
臺灣的資源 |
1-3-1 瞭解生活環境的地方差異,並能尊重及欣賞各地的不同特色。 |
1.明白臺灣自然資源豐富的成因。 2.熟悉臺灣自然資源的種類與現況。 3.尊重並欣賞臺灣的自然資源之美。 |
【活動一】大海寶藏多 1.引起動機:教師展示數張臺灣海洋照片,如墾丁珊瑚礁、潛水、海水浴場等,請學童發表有沒有從事過什麼海上活動,並做簡單說明。 2.閱讀與討論:請學童閱讀觀察課本第76、77頁課文及圖片。 3.發表與分享:請學童發表課前蒐集相關海洋資源的資料,並與同學討論、分享,說明自己利用海洋資源的情形?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 4.規畫海生館:教師將學童分組,各組討論「如果要建一座海生館,館內要如何規畫?要擺放哪些資料,可以讓大家更加認識臺灣的海洋資源?」 5.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山上的寶貝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發表「有沒有爬山的經驗?對山林的感覺是什麼?」 2.搶答遊戲:請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78、79頁課文及圖片,並分組搶答。 3.問題討論:教師引導學童探究森林資源永續利用的議題,並鼓勵學童提出看法。 4.蒐集資料—教師將學童分組,每組於課前蒐集臺灣礦物資源分布與現況,並於課堂中分享。 5.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三】特別的朋友 1.引起動機:教師展示數張臺灣的動植物圖片,請學童猜猜看這些是什麼動植物?並說明曾經在哪裡看過它們?對它們有什麼感覺? 2.閱讀與討論:教師請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80、81頁課文及圖片。 3.製作身分證:將學童分組蒐集資料,為臺灣特有動物或侯鳥製作身分證。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課後完成【第1課習作】。 5.統整課文重點。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遊戲評量 3.資料查詢 4.實作評量 5.習作練習 |
【環境教育】 4-3-1能藉由各種媒介探究國內外環境問題,並歸納其發生的可能原因。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十七 |
6/4 - 6/10 |
生活與環境 |
環境的問題與保育 |
1-3-9 分析個人特質、文化背景、社會制度以及自然環境等因素對生活空間設計和環境類型的影響。 1-3-10 舉例說明地方或區域環境變遷所引發的環境破壞,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
1.察覺臺灣生活空間和環境景觀的改變。 2.探討環境變遷造成的環境問題及其原因。 3.知道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 4.體會環境保育人人有責。 |
【活動一】沿海地區環境 1.引起動機:教師蒐集家鄉早期和現在照片,讓學童比較有什麼不相同的地方,說說看喜歡哪個時期的景觀。此活動也可以請學童訪問家中長輩,了解早期家鄉周遭自然景觀和現在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2.說明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82、83頁課文及圖片。 3.分組討論:教師將學童分組,各組分別選定主題,討論完後,將想法簡單寫在書面紙上,並上臺報告。 4.統整:早期臺灣沿海地區環境良好,現在因為經濟發展,陸續被開發成工業區、建築用地,帶來許多環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要做好各種保育措施,防止環境繼續惡化。 【活動二】平原地區環境 1.引起動機:教師展示早期和現代平原地區景觀的圖片,並引導學童發覺其中的變化差異。 2.閱讀與觀察: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84、85頁課文及圖片。 3.配合動動腦:「想想看,工廠若沒有做好環境保護的工作,會對我們的生活或健康產生哪些影響?」 4.蒐集資料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事先蒐集有關農田遭受汙染的報導,並於課堂上發表。 5.闖關遊戲:教師請數位學童扮演農夫和工廠負責人,將教室當作平原,其餘同學分組各自設立關卡,農夫及負責人走到各個關卡,抽取題目,如果能正確回答者,則可以進到下一關,看看誰最 先走完,就是聰明的農夫和守規矩的負責人。 6.統整:隨著時代變遷,平原地區的農業景觀逐漸改變,也產生許多環境問題。了解問題發生的原因,思索解決的方法,才能改進並維護居民生活環境的品質。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資料查詢 3.觀察評量 4.遊戲評量 |
【環境教育】 4-3-1能藉由各種媒介探究國內外環境問題,並歸納其發生的可能原因。 4-3-4能建立伙伴關係,尋求適切的資源與協助,以設法解決環境問題。 【海洋教育】 5-3-6 蒐集海洋環境議題之相關新聞事件(如海洋汙染、海岸線後退、海洋生態的破壞),瞭解海洋遭受的危機與人類生存的關係。 5-3-7 探討河流或海洋生態保育與生活的關係。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八 |
6/11 - 6/17 |
生活與環境 |
環境的問題與保育 |
1-3-9 分析個人特質、文化背景、社會制度以及自然環境等因素對生活空間設計和環境類型的影響。 1-3-10 舉例說明地方或區域環境變遷所引發的環境破壞,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
1.察覺臺灣生活空間和環境景觀的改變。 2.探討環境變遷造成的環境問題及其原因。 3.知道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 4.體會環境保育人人有責。 |
【活動三】丘陵和山地的環境 1.引起動機:教師拿茶葉、高山蔬菜等實物,請學童發表家人有沒有喝過高山茶?高山蔬菜和一般蔬菜在在價格上有什麼不同?吃起來的口感,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2.閱讀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86、87頁課文和圖片。 3.山林守護者:教師講述山地地區土石流恐怖情景,請學童擔任山林守護者,將綠色書面紙當作森林,在長條形書面紙上寫出如何保護森林的方法,再黏貼於綠色書面紙上。 4.統整:臺灣早期丘陵和山地地區原本是茂密的森林,經過人為開發後,產生水土流失的問題,為了保護森林,要做好各種防護措施,才能恢復原本的生態景觀。 【活動四】都市地區環境 1.引起動機:教師播放鳥鳴聲、海浪聲、喇叭聲、工地施工聲等數種聲音,學童發表在哪裡聽過這些聲音?聽到這些聲音的感覺是什麼? 2.發表:教師請學童發表到都市遊玩的經驗,說說對都市的印象是什麼? 3.蒐集資料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事先蒐集臺北市及高雄市捷運系統,以及自行車專用道的資料,並於課堂上發表。 4.快問快答遊戲:教師製作都市環境問題卡,學童分組搶答,看看在時間限制之內,哪一組答對最多題。 5.配合動動腦:「你的家鄉有哪些環境問題需要解決?請說說你的看法。」 6.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課後完成【第2課習作】。 7.統整:都市空氣、噪音汙染和垃圾問題嚴重,我們應盡自己的能力,不製造汙染或減少汙染的產生。環境保育,人人有責,解決環境問題,需要全民共同努力。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資料查詢 3.觀察評量 4.遊戲評量 5.習作練習 |
【環境教育】 4-3-1能藉由各種媒介探究國內外環境問題,並歸納其發生的可能原因。 4-3-4能建立伙伴關係,尋求適切的資源與協助,以設法解決環境問題。 【海洋教育】 5-3-6 蒐集海洋環境議題之相關新聞事件(如海洋汙染、海岸線後退、海洋生態的破壞),瞭解海洋遭受的危機與人類生存的關係。 5-3-7 探討河流或海洋生態保育與生活的關係。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九 |
6/18 - 6/24 |
生活與環境 |
永續經營與發展 |
7-3-4 瞭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
1.覺察環境保育與永續發展的關係。 2.體察政府與民間團體為臺灣環境永續發展所做的努力。 |
【活動一】政府的作為 1.引起動機:教師展示臺灣特有種動植物圖片,讓學童了解臺灣自然生態豐富,擁有許多特有的物種,我們要用心珍惜,並且積極參與保育工作。 2.觀察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90、91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1)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生活的環境產生了哪些問題? (2)我們的環境一旦遭到破壞,還能恢復嗎?請舉例說明。 (3)為了臺灣環境的永續發展,政府做了哪些努力? 3.統整:過去,我們為了追求經濟發展,忽略了環境的維護,以致產生許多問題。為了環境的永續發展,需要政府立法規範,並設置相關生態保護區來維護環境,才能打造美麗的臺灣。 【活動二】小小解說員 1.引起動機:教師說明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成立的時間、地點、目的,讓學童知道美國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保護自然環境的觀念。 2.觀察與討論:教師請學童閱讀課本第92、93頁課文及圖片。 3.我是小小解說員:教師將學童分成九組,各組選定一座國家公園為主題,小組成員扮演國家公園的解說員。 4.闖關遊戲:教師設計國家公園相關題目,學童以過關方式進行活動,如果答對題目,就可以進行到下一關,看看哪一組先過完九關。 5.配合習作:教師指導學童課後完成【第3課習作】第一大題。 6.統整:為了保護臺灣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觀、野生動植物,政府設置了國家公園和自然保留區等,並透過立法的方式進行保育及限制開發。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觀察評量 3.實作評量 4.遊戲評量 5.習作練習 |
【環境教育】 4-3-4能建立伙伴關係,尋求適切的資源與協助,以設法解決環境問題。 【海洋教育】 5-3-6蒐集海洋環境議題之相關新聞事件(如海洋汙染、海岸線後退、海洋生態的破壞),瞭解海洋遭受的危機與人類生存的關係。 5-3-7探討河流或海洋生態保育與生活的關係。 |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6.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
廿 |
6/25 - 6/30 |
生活與環境 |
永續經營與發展 |
7-3-4 瞭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
1.體察政府與民間團體為臺灣環境永續發展所做的努力。 2.探討臺灣自然環境的特色,思考產業與經濟發展的方向。 3.分析臺灣人文環境的特色,思考產業與經濟發展的方向。 |
【活動三】民間的力量 1.引起動機:教師指導學童搜尋民間投入關懷土地及保護環境的行動資料,了解臺灣民間團體對臺灣永續發展的努力,作為引起動機。 2.觀察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94、95頁課文及圖片。 3.配合動動腦:「政府計畫在臺灣的東部蓋一條高速公路,解決花蓮對外交通的問題,但是過程中可能會破壞自然環境,如果你是當地居民,你會贊成還是反對興建高速公路呢?」 4.統整:為了臺灣的永續經營與發展,臺灣有許多民間團體及個人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投入關懷土地及保護環境的行列,打造美麗的臺灣。 【活動四】愛護美麗島 1.引起動機:請學童根據自己的興趣及性向等,思考自己最適合做的工作,並分享發表。教師以此提醒學童,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要考量自身各方面的特質及能力。政府也要了解各地區的環境特色,才能找出適合該地區發展的產業。 2.閱讀與觀察:請學童閱讀課本第96∼97頁課文及圖片。 3.區域開發企畫:教師將臺灣分為北部、中部、東部、南部及離島地區,學童分組,每組選定一個地區為主題,各組依照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特性,討論適合該地區發展的產業活動,做成開發企畫書,並於課堂上發表。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3課習作】第二∼三大題。 5.統整:臺灣歷經數百年的開發,才有現在的繁榮富裕,我們應從永續經營的方向來思考,兼顧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特色,發展產業。在努力開發時,也要好好珍惜、愛護這塊土地,讓臺灣永遠是個美麗的寶島。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觀察評量 3.實作評量 4.遊戲評量 5.習作練習 |
【環境教育】 4-3-4能建立伙伴關係,尋求適切的資源與協助,以設法解決環境問題。 【海洋教育】 5-3-6蒐集海洋環境議題之相關新聞事件(如海洋汙染、海岸線後退、海洋生態的破壞),瞭解海洋遭受的危機與人類生存的關係。 5-3-7探討河流或海洋生態保育與生活的關係。 |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6.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