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105學年度第一學期信義鄉豐丘國民小學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計畫表
一、
課程架構圖:
二、 課程理念:
1. 根據目標模式設計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架構,期以達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所指定的十大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及21世紀國民所需具備的十大基本能力。
2. 掌握過程模式的精神,從事社會學習領域教材的編撰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引導開放式教與學的實踐,期以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學習、獲得高層次認知的智能,以及增進獨立思考和自主性批判的能力。
三、
先備經驗或知識簡述:
在這一冊中,我們透過觀察家鄉生活的場所及先民留下的生活痕跡等,從具體的實例中,想像傳統生活的情景,並了解家鄉變遷的過程,藉此培養學童欣賞家鄉之美,及探索家鄉的歷史發展。
四、
課程目標:
1.
認識家鄉的自然環境,並了解不同的地形區會發展出不同的居住型態與生活方式。
2.
探討家鄉的生活場所如傳統住屋、老街、廟宇等,透過先民遺留下來的生活痕跡,了解早期先民生活的情形。
3.
了解家鄉生產工具的變遷所帶來的影響是,一方面改善家鄉居民的生活品質,另一方面也帶來新的環境問題及不同以往的人際關係。
4.
探討家鄉傳統生活與現代生活的不同風貌。
5.
了解家鄉傳統節慶與現代節日的意義與內容。
6.
引導學童思考如何為家鄉的美好貢獻一己之力。
五、 教學策略建議:
課程活動中,認知、情意、技能是目標,教材是實現的工具,由於社會領域包含的範疇極廣,各地生活環境亦不相同,教材難以面面俱到。因此,教師教學時,宜考慮本身的專長、學生的條件,以及學校所能提供的教學資源,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以充分發揮教材教學媒介的功能。
六、參考資料:
1. 林豐正(民74)。《我的家鄉臺北縣》。臺北:臺北縣政府。
2. 何培夫(民86)。《古蹟與文物》。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3. 沈文台(民91)。《台灣老街圖鑑》。臺北:貓頭鷹。
4. 仇德哉(民72)。《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
5. 許麗芩(民89)。〈溪塘桃園〉《大地地理雜誌152期》。臺北:大地地理。
6. 邱淵惠(民86)。《台灣牛》。臺北:遠流。
7. 黃永松等(民85)。〈有機蔬菜:有機報告壹〉《漢聲雜誌九十一期》。臺北:漢聲雜誌社。
8. 許金用(民81)。《臺灣民俗文化彙編(下冊)》。臺北:東展文化。
9. 李豐楙(民87)。《過節日:臺灣的傳統節慶》。臺北:文建會出版,雄獅發行。
10.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中心編(民86)。《欣欣社區.新新故鄉──85年度全國文藝季精華錄》。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中心。
11.戶外生活圖書公司編(民90)。《臺灣60個都會街道圖》。臺北:戶外生活。
12.上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編(民91)。《臺灣全覽圖》。臺北:上河文化。
七、課程計畫:
學習總目標:
第一單元:認識家鄉的自然環境。
第二單元:認識家鄉先民生活的場所。
第三單元:了解家鄉生產工具的變遷。
第四單元:探討家鄉生活作息的轉變。
第五單元:認識家鄉的傳統節慶與現代節日。
第六單元:探討家鄉新風貌並透過地圖進一步培養愛鄉情懷。
起訖週次 |
起訖日期 |
主 題 |
單元名稱 |
對應能力指標 |
教學目標 |
教學活動重點 |
教學節數 |
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 |
重大議題 |
十大基本能力 |
一 |
8/28 - 9/3 |
美麗的家鄉 |
家鄉的環境 |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6覺察聚落的形成在於符合人類聚居生活的需求。 1-2-8覺察生活空間的型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
1.認識家鄉的自然環境。 2.了解家鄉的氣候。 |
【活動一】家鄉比一比 1.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8、9頁課文與欣賞圖片。 2.提示學童觀察課本中的五張照片景觀有何不同,以利進行發表和討論。 3.發表:引導學童描述不同地方的景觀特色和生活方式。 4.搶答遊戲:什麼是家鄉?每個人的家鄉環境都一樣嗎?比較看看,在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區,居住環境或生活方式有哪些差異?我們自己的家鄉又有怎樣的景觀特色呢? 5.分組進行畫家鄉地圖競賽(教師提醒學童事先準備家鄉的地圖、地形圖和景觀照片)。 6.教師指導各組必須標示家鄉(縣市鄉鎮)的地形特色,及鄰近縣市鄉鎮。 7.各組展示完成作品,並做簡單介紹。 8.配合第1課習作第一大題。 9.統整課文重點:不同的家鄉可能有不一樣的自然景觀和環境特色。透過地圖的觀察與製作,了解自己家鄉的位置和環境特色。 【活動二】家鄉的氣候 1.觀察: (1)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10、11頁課文與圖片。 (2)提示學童對圖片做比較觀察。 2.遊戲—誰來挑戰:教師說明課本圖文後,依問題抽籤,請學童發表。 3.配合課本動動腦:「你喜歡家鄉哪一個季節的氣候?為什麼?」 4.配合第1課習作第二大題。 5.統整課文重點:不同的家鄉,氣候各不相同:臺灣南部四季炎熱,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臺灣北部夏熱冬冷,各月雨量均多。氣溫及雨量會影響居民的生活:高溫易中暑、低溫易造成農漁作物的損失;雨量多易淹水或引發土石流,雨量少則會缺水。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分組合作 4.遊戲評量 |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1-2-4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二 |
9/4 - 9/10 |
美麗的家鄉 |
家鄉的環境 |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6覺察聚落的形成在於符合人類聚居生活的需求。 1-2-8覺察生活空間的型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
1.認識家鄉的自然環境。 2.了解家鄉的河川與水資源。 3.探究人們選擇生活場所的因素。 |
【活動三】家鄉的水資源 1.發表:學童於課前蒐集資料,上臺報告自己家鄉的河川景觀特色。如:河川的長短、水量多寡、河岸景觀等。 2.閱讀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12、13頁課文及圖片,並討論家鄉的水資源和居民的生活有什麼關聯。 3.經驗分享:家鄉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比較長的河川?你看過哪些地方的河川水量是隨乾溼季節而變化的呢? 4.配合第1課習作第二大題。 5.統整課文重點:有些河川的水量穩定,有些河川水量會隨著乾溼季節而變化。河水和地下水可用來灌溉農田、養殖水產;水量季節變化大的河川,可興建水庫,用來發電、提供各類用水。 【活動四】生活的場所 1.觀察: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14、15頁課文與欣賞圖片。 2.分組搶答:教師依據課本中所舉例的聚落,請學童討論後進行搶答遊戲。 (1)人們會依據什麼原因選擇居住的地方? (2)在家鄉,早期人們選擇在這裡生活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3)早期人們在家鄉生活所遺留下來的場所有哪些?你對它們的感受如何? (4)說一說,現代人選擇生活場所的因素有什麼改變? 3.統整課文重點:人們會選擇地形平坦、氣候良好、取水方便、開墾容易的地區,作為生活的場所。到了現代,人們選擇生活的場所更為多元,除了自然環境,還包括就業機會、交通條件、公共建設,以及醫療與教育等因素。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分組合作 4.遊戲評量 |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1-2-4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三 |
9/11 - 9/17 |
美麗的家鄉 |
居住的型態 |
1-2-2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1-2-6覺察聚落的形成在於符應人類聚居生活的需求。 1-2-8覺察生活空間的型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
1.知道影響人口分布和居住型態的因素。 2.探討不同聚落型態的成因。 3.感受家鄉的居住型態特色。 |
【活動一】平原上的住家 1.教師鼓勵學童發表對不同環境的人口分布與產業生活等,作為進行本課的開始。 2.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6頁的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統整課文重點:不同的家鄉,會因當地的環境和產業活動不同,影響其人口分布和居住型態。 【活動二】我家在山上 1.教師引導學童分組發表蒐集到有關丘陵、山地的景觀、生活風貌資料、圖片及個人旅遊心得。 2.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5頁的課文及圖片,並請學童回答問題。 3.統整課文重點:在山地生活的原住民,多會選擇比較平坦的地方聚集居住,因而形成部落。 【活動三】家在港澳邊 1.教師引導學童分組發表蒐集到有關海岸、港澳的景觀、漁村生活風貌資料、圖片及個人旅遊心得。 2.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8頁的課文及圖片,並請學童回答問題。 3.統整課文重點:海岸地區的居民,大多從事捕魚、養殖等產業活動,需要互助合作才能進行。 【活動四】繽紛的都市 1.請學童先發表課前調查結果。 2.藉由此調查活動,使學童關懷住家附近的環境及居住型態。 3.教師引導學童發表對鄉村及都市的看法和感覺。 4.搶答遊戲:教師提出下列問題,請學童分組搶答。 5.配合動動腦。 6.配合第2課習作。 7.統整課文重點:各種地形區內,交通便利的地點常會形成都市。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分組合作 |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1-2-4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3-2-3尊重不同族群與文化背景對環境的態度及行為。 4-2-3能表達自己對生活環境的意見,並傾聽他人對環境的想法。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四 |
9/18 - 9/24 |
家鄉巡禮 |
傳統住屋 |
2-2-1瞭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2-2-2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6-2-1從周遭生活中舉例指出權力如何影響個體或群體的權益(如形成秩序、促進效率或傷害權益等)。 7-2-2認識各種資源,並說明其受損、消失、再生或創造的情形,並能愛護資源。 |
1.認識家鄉的不同傳統住屋和建造材料。 2.認識三合院的結構形式與意義。 |
【活動一】不一樣的老房子 1.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24、25頁課文與欣賞圖片。 2.傳統住屋和建材搶答大賽。 3.發表 (1)教師透過課本情境引導學童分享在家鄉看過的傳統建築經驗。 (2)學童依據蒐集的資料,加強說明各種傳統建築的建材特色與生活型態。 (3)請學童對課本所舉的建築形式(如高腳屋、石板屋、三合院),發表自己的觀感。 4.配合動動腦。 5.統整課文重點:經由家鄉傳統住屋的觀察和資料蒐集中,我們可以了解不同的建築形式。三合院很能代表傳統農村生活的特色。透過家鄉傳統建築的觀察和資料蒐集,我們可以了解部分的先民生活。 【活動二】三合院裡的生活 1.引導學童閱讀課文與欣賞課本第26、27頁理想三合院生活空間情境圖。教師依據課文與圖意說明三合院的構造、形式、生活情形等,引發學童充分想像。 2.分組競賽:教師依據三合院裡的生活,提供水池功能、房間排列關係等不同主題,讓學童分組進行生活描述競賽由各組合作組織內容,成為完整報告。 3.演說與展示:各組將完成內容演說出來,與其他同學分享。展示各組蒐集到的圖片,並簡單介紹。 4.統整課文重點:三合院代表傳統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它表現了傳統的倫常觀念;仔細觀察家鄉早期的生活方式,會有一種古樸的美感。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分組競賽 4.分組報告 |
【家政教育】 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4-2-2認識自己與家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五 |
9/25 - 10/1 |
家鄉巡禮 |
傳統住屋 |
2-2-1瞭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2-2-2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6-2-1從周遭生活中舉例指出權力如何影響個體或群體的權益(如形成秩序、促進效率或傷害權益等)。 7-2-2認識各種資源,並說明其受損、消失、再生或創造的情形,並能愛護資源。 |
1.探討社會變遷對家鄉生活場所的影響。 |
【活動三】早期的生活紀錄 1.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28、29頁課文與欣賞圖片。教師並請學童說說看早期的住屋和現代的住屋有何差異。 2.教師指導學童分組討論對家鄉早期生活的憧憬或想像,並與現代生活做比較。 3.分組報告早期生活和現代生活的異同之處。並將報告資料製作成紀錄表。 4.教師說明臺灣各地均有早期的傳統住屋,有些目前還有人住在裡面,有些已經廢棄無人居住,另有些則已經成為古蹟或觀光景點。 5.請學童回答問題:「想想看,傳統住屋的轉變,有什麼優缺點?」(請學童依自身經驗回答。例:優點:有些規畫成古蹟,能讓更多人欣賞到傳統住屋之美;缺點:傳統住屋被拆除改建,使得先民留下的生活痕跡也跟著消失。) 6.配合第1課習作。 7.統整課文重點:傳統住屋反映了早期的家鄉生活,透過它們可以增加我們對當時生活的想像。現在的生活,因為各種原因改變了居住的形式,傳統住屋也減少了,有些被改建為新式樓房,有些則被規畫為古蹟,帶動觀光發展。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分組競賽 4.分組報告 |
【家政教育】 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4-2-2認識自己與家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六 |
10/2 - 10/8 |
家鄉巡禮 |
廟宇與老街 |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2-2-1了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2-2-2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4-2-2列舉自己對自然與超自然界中感興趣的現象。 |
1.認識家鄉廟宇的形成與功能。 2.認識家鄉老街的形成與特色。 |
【活動一】廟宇與生活 1.教師提問,請學童依自身經驗回答問題。 2.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30、31頁課文與欣賞圖片。 3.好神起飛:教師利用好神騰雲圖,請學童回答問題。 4.統整課文重點:人們為祈求平安和心靈寄託而興建各種廟宇,此外,廟宇還聯絡了地方鄉親的感情。這些廟宇反映家鄉的生活變遷,是我們認識家鄉的重要依據。 【活動二】老街巡禮 1.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32、33課文與欣賞圖片。 2.教師引導學童,依據事先蒐集的資料或圖片,回答問題。 (1)在你的家鄉裡還有老街嗎?如果有,它們大多是怎樣的建築呢?如果沒有,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2)說說看,你對老街的了解和看法。 (3)配合動動腦:「傳統老街和一般你所看到的街道,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透過課本內容和學童的資料發表,教師將有關老街的資料作重點整理,加深學童對老街的認識。 4.統整課文重點:老街是早期人們交換日常用品的地方,常因廟宇的人潮聚集演變而成。老街店舖面向街道為買賣物品所在;店舖後方通常是商家起居作息場所,因此兼具商業與住家的機能。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實作評量 |
【家政教育】 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4-2-1能操作基本科學技能與運用網路資訊蒐集環境資料。 |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七 |
10/9 - 10/15 |
家鄉巡禮 |
廟宇與老街 |
1-2-1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2-2-1瞭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2-2-2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4-2-2列舉自己對自然與超自然界中感興趣的現象。 |
1.藉由觀察廟宇與老街,了解家鄉的變化。 2.學習觀察技巧,實地進行觀察活動。 |
【活動三】廟宇、老街新風貌 1.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34、35頁課文與欣賞圖片。 2.教師說明廟宇與老街的新風貌。 3.配合第2課習作。 4.討論與發表:將學童分組討論,家鄉的廟宇和老街還可以做哪些改變呢? 5.統整課文重點:隨著時代潮流,廟宇和老街產生新的風貌;有的被現代建築所取代;有的刻意保持原始風貌,成為家鄉重要的文化資產。 【活動四】如何進行觀察 1.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36、37頁課文與圖片,並依範例說明如何選擇訪談的主題、製作訪談內容與紀錄表、尋找適當訪談對象、約定訪談時間與地點,以及提醒進行訪談應注意自身安全和禮節等。 2.教師針對家鄉老街的特點,與學童共同討論訪談的問題,將訪談的題目填入自己所設計的記錄單,或課本所附的如何進行觀察學習單。 3.進行訪談:教師提醒學童訪談的相關注意事項。 4.整理訪談資料:以條列式摘錄重點,如有錄音應對照內容補充缺漏。將訪談紀錄填入自己所設計的記錄單,或是課本所附的家鄉的老街學習單,如有相片也可以附上,並做說明。 5.報告:展示訪談內容並與全班欣賞。 6.統整課文重點:我們可以透過許多方法,更深入了解家鄉先民活動的場所,訪談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能夠熟悉訪談的技巧,對於深入了解各種主題,會有很大的幫助。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實作評量 |
【家政教育】 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4-2-1能操作基本科學技能與運用網路資訊蒐集環境資料。 |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八 |
10/16 - 10/22 |
家鄉的生產方式 |
灌溉設施與農具 |
1-2-2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2-2-1瞭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5-2-2舉例說明在學習與工作中,可能和他人產生合作或競爭的關係。 8-2-1舉例說明為了生活需要和解決問題,人類才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8-2-2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
1.認識家鄉池塘和水圳的傳統功能。 2.觀察家鄉池塘和水圳的現代用途。 3.認識早期家鄉居民從事耕作使用的各種器具及其功能。 4.觀察現代家鄉居民從事耕作使用的各種器具及其功能。 5.了解家鄉灌溉設施與農具的變遷和生活的關係。 |
【活動一】灌溉設施的演變 1.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40、41頁的圖文,並回答問題。 2.教師可依下列問題設計調查表,請學童依照分組進行資料蒐集及實地調查。 (1)你家附近是否有池塘、水圳,或其他人工引水或儲水的設施? (2)家鄉有哪些主要的池塘、水圳? (3)你還聽過哪些著名的池塘或水圳? (4)你能說出那些著名池塘或水圳的故事嗎? 3.配合第1課習作第一、二大題。 4.統整:先民修築池塘、水圳,是為了克服自然環境的限制,取得灌溉及日常生活用水。家鄉池塘和水圳的功能,因社會、經濟變遷而產生變化,傳統灌溉功能減弱,有些成為排水溝,有些被填平轉為他用;保留下來的池塘和水圳,其外觀與用途和過去相較之下也大不相同。 【活動二】農具的演變 1.欣賞「農村曲」:教師播放「農村曲」的CD或影片,配合歌詞及其意境,引導學童認識過去家鄉農民耕作的情形及生活特色,體會早期鄉親耕作時的辛勞。 2.教師將班上學童三至四人分成一組。每組於課前事先製作完成一張傳統農具展示卡。傳統農具展示卡不需侷限於課本所提及的農具。 3.請學童觀察課本第42、43頁圖文,並回答問題。 4.配合動動腦:「家鄉居民為什麼要革新灌溉設施和農具?」 5.配合第1課習作第三大題。 6.統整:早期家鄉居民所使用的農具,多依賴人或牛操作,鄉親需彼此合作以適時完成農事,因此人與人的關係相當親密。生產技術的進步,使得現代化農業機械取代早期依賴人力、畜力的農具。家鄉中人與人、人與地的關係也 都不如往日緊密。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情意評量 |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1-2-4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生涯發展教育】 2-2-3認識不同類型工作內容。 【海洋教育】 3-2-1認識家鄉或鄰近的水域環境變遷。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九 |
10/23 - 10/29 |
家鄉的生產方式 |
生生不息的土地 |
7-2-2認識各種資源,並說明其受損、消失、再生或創造的情形,並能愛護資源。 8-2-2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
1.了解堆肥與早期家鄉生活的關係。 2.認識傳統農村堆肥的製作方法。 3.了解傳統農村製作堆肥與土壤循環使用的關係。 4.探討現代農業大量使用化學肥料的原因及產生的問題。 5.認識現代農村使用有機肥料的目的。 6.珍惜生活周遭各種可再利用的資源。 7.了解現代有機農業的耕種方式。 8.認識現代農業生產永續發展的意義。 |
【活動一】傳統堆肥到化肥 1.觀察與問答: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44、45頁的圖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2.討論與發表:師生共同調查與蒐集農村製作堆肥的資料與圖片,回答問題。 3.資源大調查:請利用下面的調查表(或是利用第205頁活動學習單「家中資源調查表」),讓學童進行資料蒐集及實地調查,並針對調查結果進行討論。 4.統整:傳統農村使用自製堆肥以維持土地的生產力,不但不會製造汙染問題,還可以補充土壤養分,使土地生生不息。現代農村大多使用化學肥料取代過去的堆肥,不但使得土壤的養分失去平衡,原本可回收利用的物質變成廢棄物,成為現代農村的另一項環境問題。 【活動二】現代農業新風貌 1.觀察與問答: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46、47頁的圖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2.討論與發表:師生共同蒐集有機農業的資料與圖片,回答問題。 3.配合第2課習作。 4.統整:現代農村為了降低對化學肥料的依賴,開始鼓勵使用有機肥料,種植波斯菊或油菜等植物,讓土地生生不息。同時部分農民更採用自然、無毒的耕種方式,發展有機農業生產,以維護自然的生態平衡,讓農業永續發展。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實作評量 |
【環境教育】 1-2-4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4-2-1能操作基本科學技能與運用網路資訊蒐集環境資料。 【家政教育】 3-2-6認識個人生活中可回收的資源。 |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十 |
10/30 - 11/5 |
家鄉的生活作息 |
傳統的生活作息 |
3-2-1理解並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4-2-2列舉自己對自然與超自然界中感興趣的現象。 |
1.認識家鄉傳統生活的特色。 |
【活動一】傳統生活巡禮 1.教師請學童發表從家鄉傳統生活的圖片中看到人們的工作內容、圖片背後的景觀或建築等。 2.教師加以歸納:我們可以從家鄉的建物、用具等去了解人們的生活;本單元則將直接從人們的生活作息來了解傳統生活的特色。 3.觀察與問答:學童閱讀觀察課本第50、51頁圖文,教師利用下列問題引導學童思考與發表。 (1)想一想,我們一天的生活,從早到晚從事哪些活動? (2)我們的生活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句話有什麼關係? (3)為什麼傳統生活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4)農村的農民一年四季都從事哪些活動? (5)原住民族如何安排生活作息? (6)想一想,現代人們在一年四季中,可以從事哪些季節性的活動? 4.教師說明家鄉的傳統生活與自然界息息相關。第三單元第1課曾經介紹的「農村曲」就是形容農人一天工作的辛苦面。至於一年的工作情形,則請學童利用課後時間蒐集四季的農、漁活動及產品資料,下次帶到課堂上來。 5.統整課文重點:家鄉傳統生活的習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配合自然變化,安排生活作息。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情意評量 |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家政教育】 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3-2-2察覺自己家庭的生活習慣。 【海洋教育】 3-2-9瞭解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與生活的關係。 |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
十一 |
11/6 - 11/12 |
家鄉的生活作息 |
傳統的生活作息 |
3-2-1理解並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4-2-2列舉自己對自然與超自然界中感興趣的現象。 |
1.體會農民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
【活動二】農曆與生活 1.教師事先準備數本農民曆,於課堂上供學童傳閱。 2.教師說明自然時序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家鄉的先民配合自然變化發明農曆來計算日子。請學童發表翻閱研讀後的發現與心得。 3.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52、53頁圖文,並利用下列問題引導學童思考與發表。 (1)說說看,農民曆中記載的日期有哪幾種?(2)農民曆會記載哪些和農民有關的事情?(3)農民曆會記載哪些和漁民有關的事情? 4.教師請學童閱讀發表課本第53頁動動腦「問問家中長輩,看看他們從事什麼活動時,會去翻閱、參考農民曆的資料?」的訪問結果。 5.配合第1課習作。 6.統整課文重點:早期家鄉的先民,配合農曆安排生活作息而形成農民曆,作為年中進行工作節慶的依據,現代人在從事重要的活動前,也會參考農民曆上所記載資料。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情意評量 |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家政教育】 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3-2-2察覺自己家庭的生活習慣。 【海洋教育】 3-2-9瞭解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與生活的關係。 |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
十二 |
11/13 - 11/19 |
家鄉的生活作息 |
現代的生活作息 |
2-2-1瞭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3-2-1理解並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8-2-2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
1.覺察家鄉生活型態的變遷。 |
【活動一】生活變變變 1.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54、55頁,並由教師說明圖片與文字。 2.發表傳統農業社會與現代生活的差別。 (1)傳統的農業社會,現在已經進步到什麼樣型態的社會? (2)現代的生活當中有哪些場所,是二十四小時營業的? (3)說說看,現代生活型態的改變,帶來哪些便利? 3.分組討論與發表:請學童針對問題進行分組討論與發表。 (1)我們的社會由傳統農業社會進步到現代工商業社會,生活上產生了哪些轉變? (2)現代人在夜晚還可以從事哪些活動? (3)傳統農業生活與現代工商業生活,你比較喜歡哪一種生活方式? 4.遊戲:說古談今大接龍。透過遊戲方式讓學童更清楚過去與現代生活的差異,並了解其中產生的原因。 5.統整課文重點:家鄉從傳統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社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產生許多影響,生活作息已不再是傳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型態變得更加多采多姿。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分組報告 4.實作評量 |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家政教育】 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人權教育】 2-2-2認識休閒權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
十三 |
11/20 - 11/26 |
家鄉的生活作息 |
現代的生活作息 |
2-2-1瞭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3-2-1理解並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8-2-2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
1.體會陽曆與現代生活作息的關係。 2.主動規畫日常生活的作息時間。 |
【活動二】家庭行事曆 1.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56、57頁,並由教師說明圖片與文字。 2.觀察與發表 (1)過去人們的生活作息與現代人的生活作息,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現在為什麼採用陽曆來作為生活作息的依據? (3)近年來,政府為什麼要實施週休二日? (4)配合動動腦「你的家人目前從事哪些工作?工作之餘,全家常安排哪些休閒活動?」 3.配合第2課習作。 4.學習單:教師可補充指導學童安排家鄉一日遊計畫,並將結果記錄在活動學習單「家鄉一日遊計畫」。 5.統整課文重點:為了配合現代工商業社會的生活步調,並與世界各國交流往來,陽曆已經成為我們安排日常生活作息的依據,利用行事曆可以妥善的安排我們的生活作息。同時,一星期七天,工作五天,休息兩天,工作與休閒相互調劑,也使我們緊湊的生活步調可稍獲紓緩。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分組報告 4.實作評量 |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家政教育】 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人權教育】 2-2-2認識休閒權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
十四 |
11/27 - 12/3 |
家鄉的節慶與節日 |
傳統節慶 |
4-2-2列舉自己對自然與超自然界中感興趣的對象。 |
1.認識家鄉主要的傳統節慶。 2.探討傳統節慶和生活的關係。 |
【活動一】傳統節慶面面觀 1.請學童翻翻自己所帶的農民曆,找一找課本第60∼63頁所提的節日,在農民曆中有何描述?它們和氣候有什麼關係? 2.教師根據補充資料向學童說明幾項節慶的故事、習俗與意義。 3.觀察與問答: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0∼63頁圖文,並回答問題。 4.統整課文重點:傳統節慶是經過長時間,以及先人生活經驗流傳下來的;現代人也會因時空背景的不同,而改變慶祝方式。我們應以傳統節慶的正面意義,吸取先人流傳的智慧。 【活動二】傳統節慶實錄 1.教師選擇學校現有的鄉土教學影片(有關地方節慶習俗),播放給學童看。讓學童了解人們對傳統節慶活動的努力投入情形,以及其中的傳承精神。 2.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0、61頁圖文,並回答問題。 3.配合第1課習作第一大題。 4.統整課文重點:傳統節慶是經過長時間流傳下來的,現代人也會因物資的不同,而改變慶祝方式。我們應以傳統節慶的正面意義,吸取先人流傳的智慧。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情意評量 |
【家政教育】 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環境教育】 3-2-3尊重不同族群與文化背景對環境的態度及行為。 【人權教育】 1-2-1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海洋教育】 3-2-9瞭解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與生活的關係。 |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
十五 |
12/4 - 12/10 |
家鄉的節慶與節日 |
傳統節慶 |
4-2-2列舉自己對自然與超自然界中感興趣的對象。 |
1.探討原住民族的祭典及含義。 |
【活動三】認識原住民族的祭典 1.教師詢問學童是否有到過類似「九族文化村」或看過電視媒體對原住民族祭典的報導?並且向學童說明原住民族文化。 2.欣賞原住民族祭典影片。 3.教師整理複習影片的重點,並對第64、65頁圖片的相關知識逐一介紹,請學童回答問題: (1)原住民族的傳統祭典活動有哪些? (2)原住民族的傳統祭典活動具有什麼意義? (3)配合動動腦「你覺得家鄉哪一個傳統節慶的活動最特別?為什麼?」 4.配合第1課習作第二大題。 5.統整課文重點:漢人按照農曆安排自己的節慶,原住民族也依據自然步調形成自己的祭典,透過節慶活動,感謝天地、慶祝豐收。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情意評量 |
【家政教育】 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環境教育】 3-2-3尊重不同族群與文化背景對環境的態度及行為。 【人權教育】 1-2-1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海洋教育】 3-2-9瞭解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與生活的關係。 |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
十六 |
12/11 - 12/17 |
家鄉的節慶與節日 |
現代的節日 |
9-2-1舉例說明外來的文化、商品和資訊如何影響本地的文化和生活。 |
1.認識現代的各種節日與其代表的意義。 2.探討現代各種節日與社會分工的關係。 |
【活動一】職業的祕密 1.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66、67頁,並由教師說明圖片與文字。 2.觀察與發表 3.遊戲——比手畫腳猜職業:利用課本所列舉的十種職業或再加入其他具有節日的職業項目,指派學童上臺模仿該行業的相關動作(不可說話),讓各組進行搶答,得分較多的組別,教師可加以獎勵。 4.統整課文重點:我們的社會由許多的行業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各行各業都很重要,也多有屬於自己的節日,這些節日說明工作的神聖,每個行業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活動二】看重自己關心別人 1.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69、71頁,並由教師說明圖片與文字。 2.觀察與發表。 3.分組競賽——超級比一比:每年的母親節和父親節是子女們表達孝心的最佳時機,請各組學童一起討論列舉出對父母表達孝心的方法,並書寫在書面紙或白板上,再由各組輪流上臺報告。 4.統整課文重點:現代社會不但行業重要,每個人也是很重要的,人生除了有性別的不同以外,每個階段也有不同的身分與角色,透過現代許多的節日,可以喚醒人們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時也能更懂得尊重別人。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遊戲評量 4.分組競賽 |
【家政教育】 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環境教育】 3-2-3尊重不同族群與文化背景對環境的態度及行為。 【人權教育】 1-2-1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1-2-5察覺並避免個人偏見與歧視態度或行為的產生。 【性別平等教育】 2-2-1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
十七 |
12/18 - 12/24 |
家鄉的節慶與節日 |
現代的節日 |
9-2-1舉例說明外來的文化、商品和資訊如何影響本地的文化和生活。 |
1.認識現代的各種節日與其代表的意義。 2.覺察社會從傳統到現代的改變情形。 |
【活動三】現代節日總動員 1.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70、71頁,並由教師說明圖片與文字。 2.閱讀與發表 (1)一年當中有哪些節日屬於國家的大節日? (2)說出國慶日或臺灣光復節的由來與制定這個節日的意義。 (3)哪些節日是源自國外,因為彼此交流以後,受到他們的影響才成為大家共同歡度的節日? (4)說出耶誕節或萬聖節的由來與制定這個節日的意義。 (5)配合動動腦「參閱課本第92、93頁的節日小百科,想一想你最喜歡哪一個節日?並說出你喜歡的原因。」 3.配合第2課習作。 4.統整課文重點:各種職業、不同階段或身分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節日,就連我們的國家也有自己的節日。除此之外,因為近年來受到許多外來文化的影響,許多外國的節日也漸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但擴大生活範圍,也拉近世界各地的人們的距離。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遊戲評量 4.分組競賽 |
【家政教育】 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環境教育】 3-2-3尊重不同族群與文化背景對環境的態度及行為。 【人權教育】 1-2-1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1-2-5察覺並避免個人偏見與歧視態度或行為的產生。 【性別平等教育】 2-2-1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
十八 |
12/25 - 12/31 |
話我家鄉 |
家鄉的新風貌 |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2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2-2-1瞭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7-2-2認識各種資源,並說明其受損、消失、再生或創造的情形,並能愛護資源。 |
1.認識家鄉傳統生活和現代生活結合的型態。 2.觀察家鄉傳統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
【活動一】產業換新裝 1.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76、77頁,並由教師說明課文與圖片中有關臺灣各地以傳統產業或文化為內涵,結合現代重新出發的相關活動內容。 2.觀察與發表 (1)家鄉一些傳統的產業或文化活動,為免消失或沒落,可以運用什麼方式再發揚光大? (2)目前全臺灣各地,有哪些將傳統地方產業與文化相結合的相關活動? 3.請學童針對主題進行分組報告。教師可影印P188∼191的補充資料供學童參考。 (1)三義國際木雕藝術節 (2)褒忠鄉花鼓文化季 (3)白河蓮花季 (4)三星蔥蒜節 (5)苗栗桐花祭 4.統整課文重點:由於地理與人文環境的不同,每個家鄉都有不同的產業活動,隨著時代的變遷及生活需求的改變,將產業與文化結合推廣,可以為產業帶來新的繁榮與發展。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分組報告 |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3-2-3尊重不同族群與文化背景對環境的態度及行為。 5-2-2具有參與調查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經驗。 |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十九 |
1/1 - 1/7 |
話我家鄉 |
家鄉的新風貌 |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2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2-2-1瞭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7-2-2認識各種資源,並說明其受損、消失、再生或創造的情形,並能愛護資源。 |
1.認識家鄉傳統生活和現代生活結合的型態。 2.觀察家鄉觀光資源發展的新方向。 3.關懷家鄉發展的新方向,認同家鄉發展的新願景。 4.培養珍視、愛護家鄉文化的觀念。 |
【活動二】家鄉新風貌 1.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78、79頁,並由教師說明課文與相關圖片的內容。 2.觀察與發表 (1)我們的家鄉曾經舉辦過哪些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動? (2)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和做法愛護我們的家鄉? (3)我們可以運用哪些實際的方式和做法保存傳統的文化? (4)配合動動腦「說說看,你曾經參與過家鄉的文化活動嗎?主要的活動內容是什麼?」 3.配合第1課習作。 4.統整課文重點:家鄉的傳統祭典可以活化再生,應該共同保存與維護,展現家鄉的新風貌。了解並保存先民的祭典與慶典活動,或是善用先民留下的傳統建築、民俗藝術等,結合現代的新思維,如同產業換新裝一樣,不僅可以促進家鄉的繁榮,同時也加強鄉親對於家鄉文化的認同,讓家鄉美好的文化,永遠流傳下去。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分組報告 |
【環境教育】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3-2-3尊重不同族群與文化背景對環境的態度及行為。 5-2-2具有參與調查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經驗。 |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廿 |
1/8 - 1/14 |
話我家鄉 |
家鄉的地圖 |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4測量距離、閱讀地圖、使用符號繪製簡略平面地圖。 |
1.了解航空照片圖和地圖的異同。 2.認識閱讀地圖的方法。 3.認識比例尺,並能簡單估算實際距離。 |
【活動一】小小讀圖高手 1.教師引導學童觀察課本第80、81頁圖片,並回答問題。 2.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81頁的課文與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1)地圖上的許多符號我們通稱為什麼? (2)認識更多圖例:教師請學童拿出課前蒐集的地圖,和同學分享各種圖例符號及其代表的意義。 (3)地圖上標示的圖例,有什麼功用? 3.統整課文重點:每一幅地圖都有圖名,地圖上慣用符號,稱為圖例,分別代表不同的景物;閱讀地圖,必須透過圖例,才能了解地圖上的相關訊息,並協助我們在地圖中找到某些地點。 【活動二】認識方位和比例尺 1.老師先在黑板上畫出十字,分別說明東、西、南、北方等方位概念。 2.閱讀與觀察: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82頁的課文與圖片,回答問題。 小結:我們可以利用地圖上的方向標判讀方向,若無方向標,則可以利用地圖的圖框來辨別方向,圖框的上、下、左、右方,分別是北、南、西、東。 3.配合動動腦:找找看,生活周遭是不是還有什麼其他不同的地圖?它的用途是什麼? 4.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83頁的課文與圖片,並回答問題。 小結:地圖的製作,是實際景物依照一定的比例縮小繪製而成;同時從地圖上的比例尺,可以估算實際的距離及面積。 5.配合第2課習作。 6.統整課文重點:地圖上的方向標可以判讀地圖的方向,若沒有方向標,則以圖框的上方為北方。實際距離或面積縮小成地圖的程度稱為比例尺,運用比例尺,可以估算實際距離和面積。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實作評量 4.報告發表 |
【環境教育】 5-2-2具有參與調查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經驗。 【生涯發展教育】 1-2-1培養自己的興趣、能力。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廿一 |
1/15 - 1/19 |
話我家鄉 |
家鄉的地圖 |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4測量距離、閱讀地圖、使用符號繪製簡略平面地圖。 |
1.培養運用地圖的能力。 |
【活動三】讀圖有一套 11.引起動機:教師以校外教學為例,請學童分享自己最想要去的地點,引導學童回答動物園、登山步道和兒童樂園等可能答案,再進一步問學童:我們可以怎麼去?引導學童回答: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
。 2
2.示範與操作:教師透過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的APP,向學童示範如何查詢由學校到目的地的公車路線圖,例如:可輸入公車路線名稱、站牌、交叉路口或重要地標等,也可以讓學童親自練習操作查詢他們剛剛回答的各個地點。 3
3.讀圖訊息:假設校外教學地點是親山步道,教師向學童揭示課本中的登山步道地圖,引導學童尋找地圖中重要的資訊,包括現在位置、方位、路徑距離及步行耗費時間、注意事項等;地點如果是動物園或兒童樂園,教師可教導學童園區裡的遊客服務中心都可索取導覽地圖,裡面清楚記載方位、距離、醫護站和設施種類分布等,園區內各處也都設有導覽地圖指示牌,清楚標明自己所在的位置。 44.實作練習:配合第87頁的樂園導覽地圖學習單,讓學童完成讀圖相關題目,教師巡視書寫的狀況再予以指導。 5
5.統整:透過閱讀日常生活中經常會使用到的地圖,了解使用地圖的原則,之後閱讀不同類型的地圖時,也一樣可以依照相同的方式循序漸進,摸索出使用的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童帶著 走的能力。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習作練習 3.實作評量 4.報告發表 |
【環境教育】 5-2-2具有參與調查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經驗。 【生涯發展教育】 1-2-1培養自己的興趣、能力。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