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105學年度第一學期信義鄉豐丘國民小學三年級社會領域教學計畫表
一、
課程架構圖:
二、 課程理念:
1. 根據目標模式設計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架構,期以達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所指定的十大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及21世紀國民所需具備的十大基本能力。
2. 掌握過程模式的精神,從事社會學習領域教材的編撰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引導開放式教與學的實踐,期以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學習、獲得高層次認知的智能,以及增進獨立思考和自主性批判的能力。
三、
先備經驗或知識簡述:
在這一冊中,我們先從家庭的組成、功能等開始,認識現代的家庭生活;接著再探討家庭生活中的倫理表現。接著藉由班級自治活動,讓學童學習團體及民主生活。再以學童的學習與成長為主軸,引導學童探索自己在校園中的課程安排與活動內容,並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善用學習資源的方法。期望透過本冊的學習,讓三年級的學童能夠從小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觀念,學習在競爭、合作中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四、
課程目標:
1.
家庭生活奠定適應各種團體的基礎。
2.
遵守家庭倫理規範,維持家庭成員的良好關係。
3.
認識校園環境及校園安全全規範。
4.
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善用學習資源的方法。
5.
藉由認識學校生活,進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6.
認識性別角色的差異,學習欣賞與尊重。
五、
教學策略建議:
課程活動中,認知、情意、技能是目標,教材是實現的工具,由於社會領域包含的範疇極廣,各地生活環境亦不相同,教材難以面面俱到。因此,教師教學時,宜考慮本身的專長、學生的條件,以及學校所能提供的教學資源,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以充分發揮教材教學媒介的功能。
六、
參考資料:
1.
洪琇薇等(民88)。《百家姓的故事》。臺北:泉源出版社。
2.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民89)。《家庭教育學》。臺北:師大書苑。
3.
白秀雄、李建興等(民78)。《現代社會學》。臺北:五南書局。
4.
教育廳編著(民70)。《中華兒童百科全書第13冊》。臺北:臺灣書店。
5.
朱伯盧原著、陳正雄插畫繪圖(民90)。《朱子治家格言的故事》。臺南:仁能出版社。
6.
黃正傑主編(民82)。《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臺北:師大書苑。
7.
林清山(民86)。《有效學習的方法》。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8.
Susan.A.Basow著、劉秀娟、林明寬譯(民85)。《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臺北:揚智文化。
9.
林燕卿(民87)。《校園兩性關係》。臺北:幼獅文化。
10. 柯琇雪(民88)。《如何預防兒童性侵害》。臺北:鐘文出版社。
七、
課程計畫:
學習總目標:
第一單元:認識姓名的重要性及現代的家庭生活。
第二單元:了解親人的稱呼、家庭的組成及古、今家庭生活中的倫理表現。
第三單元:學習班級自治,提升公民素養。
第四單元:認識學校的生活、課程安排,探索學校內各種學習場所。
第五單元:學習和別人相處的方法,對團體的事分工合作達成,認識為我們服務的人與團體。
第六單元:學習欣賞與尊重每一個人。
起訖週次 |
起訖日期 |
主 題 |
單元名稱 |
對應能力指標 |
教學目標 |
教學活動重點 |
教學節數 |
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 |
重大議題 |
十大基本能力 |
一 |
8/28 - 9/3 |
我的家庭 |
我們的姓名 |
6-2-4
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族群、階層等)文化與其他生命為何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與歧視。 |
1.探討姓名的功用。 2.了解姓名的來源與意義。 3.愛惜自己的姓名,並尊重他人的姓名。 |
【活動一】名字大搜查 1.引起動機:教師提問「為什麼每個人或物品都有名字或名稱呢?」請學童發表意見。 2.腦力激盪遊戲:將學童分為四組,由老師提問,請學童將想到的答案寫在白紙上,最後答案最多的一組勝利。並由教師帶領閱讀課本第6頁,歸納出姓名最主要的功用是可以代表一個人。 3.閱讀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7、8頁,認識各種取名的方法,並討論問題。 4.習作配合:教師請學童於第一堂課結束後,回家完成【第1課習作】,於第二堂課上課時請學童發表。 5.自我介紹:教師可請學童依據完成的習作,上臺進行自我介紹,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姓名。 6.統整:每個人的姓名都有不同的意義,我們應該了解自己名字的由來與意義,並體認到姓名的重要。 【活動二】喜歡我的名 1.引起動機:教師詢問學童「你有沒有綽號?」請學童自由發表意見。 2.綽號回收桶遊戲:教師拿出準備好的「綽號回收桶」,請學童利用小紙條,簡單寫出下面兩點:(1)自己的姓名與綽號。(2) 喜歡自己的綽號嗎?寫完後,投入綽號回收桶中(沒有不雅綽號者可不填寫)。 3.教師檢視回收桶中的紙條,鼓勵同學發表對綽號的想法,及自己不喜歡的原因。 4.做個小約定:教師和全班同學約定,今後不能用別人不喜歡的綽號稱呼他人,能夠做到的小朋友,才是懂得尊重別人的好孩子。 5.統整:每個人都應該被尊重,而尊重他人可以從尊重他的姓名開始,不取笑別人的姓名,也不要未經他人同意就幫別人取綽號。 |
3 |
教學媒體 |
1.實作評量2.口頭評量3.習作練習 |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1-2-5
察覺並避免個人偏見與歧視態度或行為的產生。 2-2-1
認識生存權、身分權與個人尊嚴的關係。 |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二 |
9/4 - 9/10 |
我的家庭 |
家庭的生活 |
3-2-1
理解並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6-2-3
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義務。 7-2-1
指出自己與同儕所參與的經濟活動。 7-2-4
瞭解從事適當的理財可調節自身的消費力。 |
1.探討家庭的照顧與保護功能。 2.探討家庭的情感功能。 3.探討家庭的教育功能。 |
【活動一】家庭的重要 1.問題思考:教師引導學童回想「從小到大,三餐是誰為我們做的?生病時,誰照顧我們?又是誰賺錢,送我們上學讀書?」 2.觀察與討論課本第10、11頁課文及圖片。 3.請教師引導學童討論家庭在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提供的照顧與保護有哪些? 4.從小到大,家人對你的照顧中,有哪一件事最令你難忘?為什麼? 5.說說看,在哪些情形下,你會想和家人分享喜悅? 6.說說看,在哪些情形下,你會想得到家人的安慰和鼓勵? 7.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2課習作】第一大題。 8.統整課文重點,家庭不僅提供了物質各方面的需求,還具有精神情感上的撫慰功能。 【活動二】爸媽的話 1.引起動機:教師提問「說說看,你的父母最常提醒你哪些事?」請學童舉手發表。(例:用完的東西要放回原位、襪子不要亂丟等。) 2.說明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2頁的課文及圖片,說明父母常常提醒的話,便是在教導我們學習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學習分擔家務的能力。 3.「家事我最行」發表活動。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2課習作】第二∼三大題。 5.統整:家人的愛與關懷,是我們成長的動力,而父母教導我們各種正確的生活習慣及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為了讓我們能適應學校及社會的生活。全家人共同分擔家務,不僅可以順利完成許多工作,也有助於家人彼此之間的了解,增進感情。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4.情意評量 |
【家政教育】 3-2-2察覺自己家庭的生活習慣。 3-2-3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2-4表現合宜的生活禮儀。 4-2-2認識自己與家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4-2-3適當地向家人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情感。 4-2-5瞭解參與家庭活動的重要性。 【性別平等教育】 2-2-7認識家庭暴力及其求助管道。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三 |
9/11 - 9/17 |
我的家庭 |
家庭的生活 |
3-2-1
理解並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6-2-3
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義務。 7-2-1
指出自己與同儕所參與的經濟活動。 7-2-4
瞭解從事適當的理財可調節自身的消費力。 |
1.探討家庭的經濟功能。 2.認識自己應有的權利。 |
【活動三】有備無患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事先詢問家長,家中有哪些支出項目?有哪些收入來源?(例:支出項目:吃的食物、用的文具、穿的衣服、水電費、交通費等;收入來源:父母工作的薪水、發票中獎、存款利息等。) 2.說明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3、14頁,討論並回答下列問題。 (1)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運用家庭的金錢?(例:用在需要的地方,盡量節省支出,並養成儲蓄的習慣。) (2)你有儲蓄的習慣嗎?如果有,你想用來做什麼?(例:有,我把錢存起來,想要買一臺新電腦。) 3.閱讀與探討: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5頁的課文,討論下列問題。(1)針對課本圖片中發生的情境,教師詢問學童如果自己遇到時,會怎麼解決?(教師引導學童了解自己的權利,懂得保護自己的方法。)(2)如果我們在家中遭受到暴力對待,可以撥打哪一支電話求助?(113全國婦幼保護專線。) 4.統整:在經濟方面,面對家庭生活中的各種花費,我們應該好好運用收入、節省支出,並培養儲蓄的習慣,以保障生活安定。在權利方面,學童應了解自身應有的權利,知道如何保 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權利。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實作評量3.討論表演 |
【家政教育】 3-2-2察覺自己家庭的生活習慣。 3-2-3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2-4表現合宜的生活禮儀。 4-2-2認識自己與家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4-2-3適當地向家人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情感。 4-2-5瞭解參與家庭活動的重要性。 【性別平等教育】 2-2-7認識家庭暴力及其求助管道。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四 |
9/18 - 9/24 |
家庭與倫理 |
親人的往來 |
3-2-1
理解並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
1.了解對親人和長輩正確的稱呼。 |
【活動一】親人對對碰 1.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8、19頁,並回答下列問題。(1)想想看,從親人的稱呼表中,你 可以學習到什麼?(2)不同的稱呼,有什麼意義? 2.發表:教師引導學童熟識各種親人的稱呼和輩分,並請學童根據各自的情況,發表自己有哪些親人。(1)在親人中,哪些人和爸爸有血緣關係?(2)在親人中,哪些人和媽媽有血緣關係?(3)在親人中,哪些人是和自己相同輩分的?(4)適當的稱呼和問候,有什麼好處? 3.親人稱呼大挑戰遊戲:(1)教師將學童分組競賽,並事先設計有關親人稱呼的問題,例如:媽媽的媽媽我們應該稱為什麼?爸爸的哥哥我們應該稱為什麼?請各組針對問題進行搶答。(2)教師依各組的答案正確性及回答速度作為評分的依據。(3)教師歸納:透過遊戲讓學童清楚的了解親人的稱呼與其長幼順序。 4.「稱呼大不同」分享活動:(1)臺灣有許多族群,各族群在稱呼上都不太相同,教師可舉例說明,並配合動動腦問題請學童發表。(2)配合動動腦:「你在家裡是怎樣稱呼親人的呢?請用你家中使用的語言,介紹你對親人的稱呼。」(3) 班上如有原住民、新移民學童,可請其以母語介紹、分享。(4)可彈性配合第213頁「稱呼大不同」學習單,請學童以注音、拼音等記錄下自己家中的稱呼。 5.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1課習作】第一大題。 6.統整:每個人都有親人,親人各自都有不同的稱呼,它代表親人之間的長幼順序和不同的親疏關係。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實作評量3.討論表演 4.習作練習 |
【家政教育】 3-2-4表現合宜的生活禮儀。 4-2-2認識自己與家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4-2-4察覺家庭生活與家人關係。 4-2-5瞭解參與家庭活動的重要性。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五 |
9/25 - 10/1 |
家庭與倫理 |
親人的往來 |
3-2-1
理解並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
1.了解親人的往來,是日常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2.培養主動問候他人的習慣,促進人際關係的互動。 |
【活動二】我的生活日記 1.引起動機:請分享一次你與親人見面時的心情或景象。(例:假日陪媽媽回鄉下探親,媽媽見到外公、外婆時非常開心,外公、外婆還逗我玩等。可藉由情境性的提問,引發學童想要和親人保持聯繫的動機。)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20、21頁,並回答下列問題。(1)平時,親人之間會因為哪些事情而互相往來?(例:有人結婚、親人過世、有人生小孩、有人生病等。)(2)平日除了親戚以外,對於鄰居或其他長輩朋友,你會怎麼稱呼他們?(例:爺爺、奶奶、伯伯、伯母、叔叔、阿姨等。教師藉此引導學童熟知對親人的稱呼亦適用於其他長輩朋友,以表示尊敬。) 3.發表:教師請學童分享,「日常生活中經常見面、彼此問候的鄰居或長輩有哪些?」說明與他們相處的情形。(例:隔壁的王阿姨,她經常會做一些蛋糕,分送給鄰居一起享用。)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回家完成【第1課習作】第二大題。 5.統整:親人間的往來不但可以增進彼此關係,遇到許多事情時也可以互相關照扶持;而合宜的稱呼和問候鄰居或其他長輩,不但是一種禮貌,也可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習作練習 |
【家政教育】 3-2-4表現合宜的生活禮儀。 4-2-2認識自己與家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4-2-4察覺家庭生活與家人關係。 4-2-5瞭解參與家庭活動的重要性。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六 |
10/2 - 10/8 |
家庭與倫理 |
家庭的組成 |
3-2-1
理解並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6-2-4
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族群、階層等) 文化與其他生命為何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與歧視。 |
1.了解每個家庭的組成成員可能不同。 2.知道自己家庭的組成成員。 3.了解影響家庭成員產生變化的因素。 4.探討家庭組成的改變。 5.體會家庭的溫暖,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
【活動一】我的家人 1.引起動機-親愛的家人: (1)教師先引導學童閱讀課本第22頁,說明每個家庭的組成成員不一定相同。 (2)請學童一一發表自己家中的成員 有哪些?並由教師在黑板上記錄每個家庭的人口數。 (3)統計:計算出每個家庭人口數的平均值,依照統計結果說明班上同學家庭組成的概況。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23頁課文與圖片,並討論問題。 3.照片發表──我的全家福。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回家完成【第2課習作】第一大題。 5.統整:每個家庭組成成員都可能不同,還有許多因素會造成家庭成員產生變化,這些都是學童需要認識與學習的,並能在家庭發生變化時,學習接納與適應。 【活動二】溫暖的家 1.引起動機:教師先引導學童複習上一節有關家庭的不同組成,與造成家庭成員產生變化的因素,加深學童對各自家庭組成與家中成員的認識與印象。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24、25頁課文與圖片,並回答問題。 3.故事聆賞與思考。 4.討論與分享。 5.配合動動腦:說說看,你的家庭成員有哪些人? 6.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回家完成【第2課習作】第二∼四大題。 7.統整:家庭是最溫暖的地方,即便某些原因使得我們的家庭產生某種程度的變化,大家仍然應該接納與愛護自己的家庭,並且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實作評量3.觀察評量4.討論活動5.習作練習 |
【家政教育】 4-2-3適當地向家人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情感。 4-2-4察覺家庭生活與家人關係。 4-2-5
瞭解參與家庭活動的重要性。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1-2-5
察覺並避免個人偏見與歧視態度或行為的產生。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七 |
10/9 - 10/15 |
家庭與倫理 |
家庭倫理 |
3-2-1
理解並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6-2-3
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責任。 |
1.認識傳統家庭的倫理關係,了解孝道是家庭倫理的基礎。 2.探討古今表現孝道方式的異同。 3.了解與家人相處的道理。 4.培養服務社會的情操。 |
【活動一】古今孝行 1.引起動機——「二十四孝」:教師詢問學童是否讀過二十四孝的故事,如有,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26、27頁,討論並回答問題。 3.討論與實踐——見賢思齊:教師請學童閱讀課本第27頁現代孝子的故事,並回答下列問題。 (1)鄭楷瀚的行動,哪些是你也可以做到的? (2)想想看,你在家裡可以怎麼做? (3)教師請學童回家實踐孝敬父母的方法。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回家完成【第3課習作】第一∼二大題。 5統整課文重點,古今表達孝道的方式不同,但孝心都一樣的。 【活動二】從家庭到社會 1.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28、29頁。 2.情境模擬大考驗:教師請學童回答下列問題:當爸爸媽媽請你和兄弟姐妹做家事時,你該如何回應?當兄弟姐妹要求你幫忙寫作業時,你該如何回應? 3.分組討論:搭乘公車或捷運時,遇到哪些人我們應該禮讓座位幫助他們? 4.配合動動腦:「說說看,有哪些服務社會的行動是小學生可以做到的?」 5.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回家完成【第3課習作】第三大題。 6.統整: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是需要學習的,透過各種共處的情境,我們會更知道如何友愛兄弟姐妹。此外,也要學習將愛擴大到服務社會,培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實作評量3.習作練習 4.情境表演 |
【家政教育】 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3-2-4表現合宜的生活禮儀。 4-2-2認識自己與家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4-2-3適當地向家人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情感。 【人權教育】 1-2-2
知道人權是普遍的、不容剝奪的,並能關心弱勢。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八 |
10/16 - 10/22 |
學校的生活 |
班級自治 |
4-2-1
說出自己的意見與其他個體、群體或媒體意見的異同。 6-2-1
從周遭生活中舉例指出權力如何影響個體或群體的權益(如形成秩序、促進效率或傷害權益等)。 6-2-3
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義務。 6-2-5
從學生自治活動中舉例說明選舉和任期制的功能。 |
1.了解班級自治活動的意義及重要性。 2.培養參與班級自治活動的態度。 3.從學生自治活動中舉例說明選舉和任期制的功能。 |
【活動一】幹部總動員 1.引起動機—說故事:某一班的學童認為他們來學校的目的只有讀書,除了上課外,其餘的活動他們都不是很認真參與,所以教室裡常常亂糟糟。(1)班級上的學習活動只有讀書嗎?(2)班級上的事務是誰的責任?應該由誰來負責處理? 2.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34頁的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1)班級上有哪些班級幹部?他們負責什麼工作?(2)你們班上的班級幹部是如何產生的? 3.班級幹部工作介紹:教師請班級幹部上臺,報告自己所負責的工作。 4.統整:在學校裡,大部分的學習活動都是在班級裡進行,我們可以選出班級幹部,為全班同學服務。 【活動二】學習民主精神 1.引起動機:教師展示選舉時各種文宣海報,或是播放一小段候選人的選舉影片,引導學童感受選舉的氣氛,並且發表對於選舉的看法。 2.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35頁的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1)班級幹部為什麼要用選舉的方式產生?(2)我們要選怎麼樣的同學為大家服務?(3)如果選舉的結果和我的想法不相同時,怎麼做才是民主的表現? 3.配合動動腦:在選舉班級幹部時,要考慮哪些條件? 4.延伸活動──毛遂自薦:教師請學童先上臺自我推薦,覺得以自己的能力可以勝任哪一種股長,並且說明原因。教師再選擇一週或是一段時間,由學童輪流擔任班級幹部,讓大家都有為班級服務的機會。 5.統整:選舉班級幹部,是班級自治的表現,我們要選出熱心為班級服務的人。而為了讓大家都有機會為同學服務,班級幹部最好要定期改選。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實作評量3.情意評量 |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九 |
10/23 - 10/29 |
學校的生活 |
班級自治 |
4-2-1
說出自己的意見與其他個體、群體或媒體意見的異同。 6-2-1
從周遭生活中舉例指出權力如何影響個體或群體的權益(如形成秩序、促進效率或傷害權益等)。 6-2-3
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義務。 6-2-5
從學生自治活動中舉例說明選舉和任期制的功能。 |
1.培養參與班級自治活動的態度。 2.提升班級自治活動的能力。 3.知道共同遵守班級規範的重要性。 |
【活動三】我會開班會 1.選舉主席:教師指導學童依照選舉的程序選出班會主席。 2.主席指定司儀和紀錄。 3.開班會:教師指導學童依照下列程序練習開班會。班會開始→主席報告 →班級幹部報告→提案討論→臨時動議→選舉下次主席、紀錄→教師指導 →散會。 4.檢討:師生共同檢討自己在班會中的表現好不好,有沒有遵守班會規則,如果有不熟練的地方,教師可視時間將該項目再演練一次。 5.統整:班會是班級上正式的自治活動,經由程序表的規定開班會,可以讓班會活動順利完成,學童可以學習到民主的精神,發揮班級自治的功能。 【活動四】班級一分子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說出參與開會或是參與討論的經驗。「說說看通常是為了什麼事情開會?在討論過程中有沒有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 2.提案討論:教師請學童想想看,班上有什麼共同性的問題要做決定? 3.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38、39頁的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1)開班會有什麼作用?(2)開班會時,我們應該具備什麼態度?(3)我們要怎麼做才可以使班級更好?(4)我們要怎麼樣和班級幹部合作?(5)擔任班級幹部的同學要注意什麼事情? 4.角色扮演──如果我是班級幹部。 5.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課後完成【第1課習作】。 6.統整:經由班會活動,每個人有表達意見和參與決定的權利,可以培養自治的能力。對於班會中做成的決定,全班應該共同遵守。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實作評量3.討論表演 4.習作練習 |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3-2-2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 |
10/30 - 11/5 |
學校的生活 |
校園安全 |
6-2-2
舉例說明兒童權(包含學習權、隱私權及身體自主權等)與自己的關係,並知道維護自己的權利。 6-2-4
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族群、階層等)文化與其他生命為何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與歧視。 |
1.認識學校裡的各種學習場所,並熟悉校園環境。 2.明白自己的學習權利。 3.遵守校園安全規範。 4.培養保護自己、尊重他人的態度。 |
【活動一】愛護學習空間 1.引起動機:將學校平面圖,張貼在黑板上,請學童將自己的班級位置、專科教室、常去的活動場所等,用彩色筆標示出來。 2.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40頁的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3.校園命名活動:由學童選出三個最喜歡的場所。請他們說說看為什麼喜歡那裡,並且為這三個地方命名。 4.分組競賽遊戲──校園賓果。 5.統整:學校裡有各種場所,能提供我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為了讓大家都能享受到這些學習環境和設備,我們要好好愛護這些設施,也要遵守使用規則。 【活動二】校園意外知多少 1.引起動機:教師講述曾經發生過的「校園意外事件」。 2.閱讀與觀察: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41頁課文及圖片。 3.統整:校園裡的各種設備和場所,各有不同的使用規範。確實遵守這些規範,才能避免意外,享受安全的學校生活。 【活動三】校園安全地圖 1.引起動機:教師展示學校平面圖,引導學童討論哪些地方比較容易發生危險? 2.閱讀與觀察: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 觀察課本第42頁課文及圖片。 3.配合動動腦:想想看,校園中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4.繪製校園安全地圖。 5.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課後完成【第2課習作】。 6.統整:發現校園安全問題,除了可以告訴師長外,也可以和同學討論改善或解決的方法。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實作評量3.遊戲評量 4.習作練習 |
【生涯發展教育】3-2-2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環境教育】 4-2-2能具體提出改善周遭環境問題的措施。 4-2-3能表達自己對生活環境的意見,並傾聽他人對環境的想法。 5-2-2具有參與調查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經驗。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一 |
11/6 - 11/12 |
學習與成長 |
學習的方法 |
5-2-2
舉例說明在學習與工作中,可能和他人產生合作或競爭的關係。 6-2-2
舉例說明兒童權(包含學習權、隱私權及身體自主權等)與自己的關係,並知道維護自己的權利。 6-2-3 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義務。 |
1.了解個人成長與學習的關係。 2.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
【活動一】快樂的學習 1.引起動機:教師準備低、中、高年級的課表,請學童觀察這三個不同年級的課表有什麼不相同的地方,將不同的地方圈出來。(1)三年級的學習內容和低年級時有什麼不同的地方?(2)學習科目變多了,你的感覺是什麼?(3)學習這些內容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2.調查統計與反省思考: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48、49頁的課文及圖片,並進行調查統計。(1)教師請學童就學習科目、學習內容等方面,說出自己在學習上所遇到的困難(例:數學應用題看不懂題意、不清楚國字部首),將學童提出的問題,記錄下來並統計每一項的人數。教師可以從各項問題中,知道班上學童的學習問題。(2)想一想,為什麼你會發生這樣的困難?(例:上課不認真聽講、回家沒有預習或複習等。) 3.經驗分享:教師請班上課業學習上比較沒有困難的同學發表他的學習方法,看看有沒有可以提供給同學學習的地方。教師就學童提出的方法,逐項詢問其他學童有沒有做到。如果學童發表的學習方法不適用於其他學童,教師可以直接揭示一些正確的學習方法,如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上課認真聽講等,並說明這些方法對學童的學習有什麼幫助。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1課習作】第一∼二大題。 5.統整: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的科目更多、內容更廣,因此要快樂的學習,就要了解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實作評量3.情境表演 4.習作練習 |
【家政教育】 3-2-3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生涯發展教育】 3-2-1培養規劃及運用時間的能力。 3-2-2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2.欣賞、表現與創新 3.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表達、溝通與分享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十二 |
11/13 - 11/19 |
學習與成長 |
學習的方法 |
5-2-2
舉例說明在學習與工作中,可能和他人產生合作或競爭的關係。 6-2-2
舉例說明兒童權(包含學習權、隱私權及身體自主權等)與自己的關係,並知道維護自己的權利。 6-2-3 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義務。 |
1.認識解決學習問題的方法。 2.知道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學習權利。 3.了解圖書館的功能與利用的方式。 |
【活動二】學習有撇步 1.閱讀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50頁的課文及圖片,並討論下列問題。(1)你曾經利用圖書館查詢資料嗎?(2)你會使用電腦蒐集資料嗎?(3)你曾經訪問過別人嗎?(4)你知道還有哪一種方式可以幫助你解決學習問題? 2.「我的學習小撇步」發表:教師可將全班帶至電腦教室,請全班利用搜尋網站查找資料。 3.意見交流: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51頁的課文,請學童說說看上課時有哪些是會影響到別人的行為。 4.配合動動腦:說說看,學習中你還會利用電腦網路做什麼?(例:寫作業,瀏覽科學網站增加自己的知識。) 5.延伸思考:教師請學童想想「學習時是否會有不想學習、覺得學習很煩、考試也考不好的時候?」 6.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1課習作】第三大題。 7.統整:學習遇到問題時,要採取主動的態度,以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此外,要尊重自己與他人的學習權利,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活動三】如何利用圖書館 1.引起動機:請學童先閱讀第52、53頁學習加油站的課文及圖片,由老師解說到圖書館查詢書籍的各種方法。 2.參觀圖書館:教師可於晨間活動時間先帶學童參觀學校圖書館,要學童觀察圖書館裡面有哪些圖書、設備,並試著按照學習加油站的方法搜尋。 3.配合習作:教師也可彈性運用習作第22、23頁「我會利用圖書館」,記錄下尋找一本書的過程。 4.統整:學會利用圖書館,可以使我們獲得更多知識,也能讓我們的學習更有效率。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實作評量3.情境表演 4.習作練習 |
【資訊教育】 1-2-1能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之應用。 【生涯發展教育】 3-2-1培養規劃及運用時間的能力。 3-2-2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
2.欣賞、表現與創新 3.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表達、溝通與分享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十三 |
11/20 - 11/26 |
學習與成長 |
多元的學習 |
5-2-1 舉例說明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並具有參與群體發展的權利。 5-2-2 舉例說明在學習與工作中,可能和他人產生合作或競爭的關係。 6-2-2 舉例說明兒童權(包含學習權、隱私權及身體自主權等)與自己的關係,並知道維護自己的權利。 |
1.了解學校安排的學習活動內容和種類。 2.了解主動學習的重要性。 3.培養善用課後時間的習慣。 4.了解學習可以讓我們成長。 |
【活動一】校外教學何處去 1.引起動機:教師展示學校近年來的各種活動照片,讓學童回味一、二 年級時參加活動時的情形。 2.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54、55頁的課文及圖片。 (1)我們學校舉辦過哪些活動?(2)從這些活動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3)學校舉辦的活動,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個活動?為什麼? 3.我來作主—校外教學何處去:(1)教師簡單說明校外教學舉辦的意義,引導學童討論校外教學也是學習的一部分。(2)將學童分組,討論最想去的校外教學地點,並記錄下可以學習的理由,最後請各組上臺發表。 4.配合動動腦:如果有機會,你想要主動爭取什麼樣的學習活動呢? 5.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2課習作】。 6.統整:學校裡會舉辨各種的學習活動,從活動中,我們可以學習到和老師、同學互助合作和相處的道理,我們要積極參與這些活動。 【活動二】時間利用高手 1.課後時間調查與繪製表格:教師發給每位學童一張格子紙,請學童想想自己在課後時間都做什麼? 2.統計:教師選出數項學童課後時間較常做的活動項目,書寫在黑板上,逐項調查每一項的人數有多少人,製成「班級課後活動統計表」。 3.分享:教師依統計表的情形,請學童說說自己的想法。 4.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56、57頁的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1)你還知道哪些適合在課後時間進行的活動?(2)你有沒有利用課後時間,主動尋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經驗呢? 5.統整:利用課後時間主動學習,善用各種學習資源,對學習有很大幫助。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實作評量 3.習作練習 |
【家政教育】 3-2-3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1
培養規劃及運用時間的能力。 |
2.欣賞、表現與創新 3.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表達、溝通與分享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十四 |
11/27 - 12/3 |
校園的人際關係 |
與同學相處 |
4-2-1
說出自己的意見與其他個體、群體或媒體意見的異同。 6-2-4 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族群、階層等)文化與其他生命為何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與歧視。 |
1.觀察每個人不同的特點。 2.學習和別人相處的方法與態度。 3.主動協助需要幫助的人。 |
【活動一】最佳拍檔 1.引起動機:猜猜我是誰。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0頁的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1)在班級中,你有哪些好朋友?你覺得自己和好朋友有什麼不相同的地方?(2)舉例說明班上同學有什麼值得你學習的地方?(3)當你看到和你飲食、服飾不一樣的同學,你的感覺如何?(4)對於這些和我們不一樣的同學,我們要如何和他們相處? 3.玩遊戲──最佳拍檔:每位學童找一位好朋友,兩人一組,教師準備一些和特性、喜好有關的題目,由一位學童猜猜對方的想法,寫出答案,看看被猜學童的想法和猜人學童的想法是否相同。雙方答案相同的題數最多者,便是最佳拍檔。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課後完成【第1課習作】第一大題。 5.統整:每個人的外表、個性和想法都不相同,我們要學習和同學和睦相處的方法。 【活動二】特殊的朋友 1.引起動機:教師說一則身體殘障朋友克服困難的故事。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1頁的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1)如果班上有身心障礙的同學,你要怎麼幫助他?(2)除了幫助身心障礙的同學外,我們還可以幫助哪些同學?(3)對於這些需要幫助的同學,你會如何幫助他?(4)說說看,你有沒有主動幫助過同學的經驗?(5)想一想,你的生活周遭是否有家庭突遭變故的同學?你是如何和他相處的呢?我們可以如何幫助他? 3.情境模擬──愛的小手。 4.統整:對於需要幫助的同學,我們要多關心、鼓勵,主動給予協助,讓他們感受同學互助友愛的精神。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情意評量3.遊戲評量4.習作練習 |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1-2-2 知道人權是普遍的、不容剝奪的,並能關心弱勢。 1-2-5 察覺並避免個人偏見與歧視態度或行為的產生。 【家政教育】 4-2-1瞭解個人具有不同的特質。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五 |
12/4 - 12/10 |
校園的人際關係 |
與同學相處 |
4-2-1
說出自己的意見與其他個體、群體或媒體意見的異同。 6-2-4 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族群、階層等)文化與其他生命為何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與歧視。 |
1.培養與別人相處應有的態度。 2.學習以溝通化解爭端的方法。 3.學習訪問他人的方法和技巧。 |
【活動三】最棒的溝通 1.引起動機:教師教學童唸童謠「天黑黑」,並簡單說明詞句意思。 2.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2、63頁的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1)配合動動腦:「想一想,你曾經和同學發生爭吵嗎?是用什麼方教學活動法解決的?」(2)你覺得你們的處理方式恰當嗎?(3)你知道還有哪些比較好的處理方式嗎?。 3.玩遊戲──誰是好朋友。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課後完成【第1課習作】第二∼三大題。 5.統整: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對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難免會有爭執發生。發生爭執時,要用理性的溝通方式解決爭執,才能和同學和睦相處。 【活動四】我想認識你 1.引起動機:教師詢問學童最要好的朋友是誰?你知道他的個性、興趣、家庭、喜歡的食物、會彈奏的樂器等問題嗎? 2.訪問活動:(1)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4、65頁學習加油站進行「了解我的同學」。(2)教師提示同學,課本上的訪問同學紀錄表只是範例,同學可以自行修改為自己想要訪問的事,教師也可提供第214頁「了解我的同學」學習單中的訪問同學紀錄表給學童參考使用,訪問後要將訪問內容,製作成紀錄表。(3)教師請學童再一起集思廣益,想想是否還有訪問時應注意的事項?(4)拒絕回答的權利。(5)完成紀錄表:訪問完成後,教師可依照學童繳交的紀錄表,檢核全班是否有需要改進訪問方法的地方,一一將其優缺點給予指導,確實達成訪問的能力。 3.統整:班級中來自不同地方、不同族群的同學,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大家要互相了解與欣賞,藉著認識彼此文化的特色,才能擴大自己的生活圈。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實作評量3.遊戲評量4.習作練習 |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1-2-2 知道人權是普遍的、不容剝奪的,並能關心弱勢。 1-2-5 察覺並避免個人偏見與歧視態度或行為的產生。 【家政教育】 4-2-1瞭解個人具有不同的特質。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十六 |
12/11 - 12/17 |
校園的人際關係 |
合作與競爭 |
5-2-1
舉例說明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並具有參與群體發展的權利。 5-2-2 舉例說明在學習與工作中,可能和他人產生合作或競爭的關係。 |
1.體會分工合作在團體中的重要性。 2.尊重個人在團體中享有的權利,並實踐個人在團體中應盡的責任。 3.知道競爭帶來的優缺點。 4.了解合作和競爭可以讓我們成長。 |
【活動一】誰的功勞大 1.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6、67頁並說明圖片情境,之後請學童思考下列問題。(1)園遊會活動開始了,小朋友可以分工合作做哪些工作?如果小朋友們不分工合作,會發生什麼樣的情形?(2)園遊會活動結束了,小朋友可以分工合作做哪些工作?如果小朋友們不分工合作,會怎麼樣?(3)在這個情境中,你覺得誰的功勞最大?為什麼? 2.配合動腦腦:你曾和同學分工合作完成哪些事情? 3.腦力激盪──誰的功勞大。 4.統整:在團體中一件事的完成,需要靠大家一起分工合作、互相幫忙。在分工的過程中,只要為團體盡心盡力做好份內該做的事,也將享有應得的權利。 【活動二】競爭好不好 1.引起動機:小小辯論會。 2.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68、69頁的課文及圖片,並對剛剛小小辯論會的過程進行解說,請學童思考下列問題。(1)競爭會帶來壓力,是否有解決的方法?(2)競爭可以表現自己的專長和能力,想想看你的專長是什麼?(3)總結:教師可以說明在競爭的過程中,可以表現自己的能力,學習別人的優點,得到進步的機會,因此如果將來有班際比賽,便需要某些專長的同學來為班級效力。同學也可在比賽競爭的過程中,精益求精。 3.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回家完成【第2課習作】。 4.統整:競爭不一定只有壞處,有時競爭可以讓人更加進步。合作與競爭,都是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需要面對的問題,我們應學會適應在團體生活中的各種狀況。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實作評量3.情意評量4.習作練習 |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性別平等教育】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
2.表現、欣賞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
十七 |
12/18 - 12/24 |
校園的人際關係 |
學校是個小社會 |
6-2-1
從周遭生活中舉例指出權力如何影響個體或群體的權益(如形成秩序、促進效率或傷害權益等)。 6-2-3 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義務。 |
1.知道學校裡提供服務的人與團體。 2.體察學校是一個小型的社會。 3.對學校內為我們服務的人表達謝意。 4.明白自己的學習權利,以及應盡的義務。 5.了解如何成為一個好公民。 |
【活動一】快樂小社會 1.引起動機──記憶力大考驗。 2.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70、71頁的課文及圖片。 (1)學校內有哪些地方為全校師生提供服務?(2)你曾經去過這些地方嗎?為了什麼事情?(3)除了這些處室外,學校裡還有哪些團體為我們提供服務?(4)有了這些處室及團體的幫忙,對我們的學習有什麼幫助? 3.說明與討論:教師說明社會是由許多人和團體所組成的,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扮演的角色,有需要遵守的規定與義務,也同時享有許多服務與權利。 4.統整:學校有校長、老師和同學,學校裡有很多不同的處室,為全校師生服務;也有不同的團體,為我們提供協助。 【活動二】感謝有你 1.引起動機──角色扮演對對碰。 2.「感謝有你」發表活動。 3.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課後完成【第3課習作】第一、二大題。 4.統整:在學校裡,因為有很多人和團體的協助、幫忙,我們才能快樂的在校園裡學習,所以我們要常懷感激之心,謝謝這些為我們服務的人。 【活動三】我是好公民 1.觀察與發表:教師指導學童閱讀課本第72、73頁的課文及圖片。 2.校園小社會闖關遊戲。 3.製作「好公民守則」。 4.配合動動腦:想一想,愛護學校的行動有哪些呢? 5.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完成【第3課習作】第三大題。 6.統整:學校就像是小型社會,學校裡我們除了享受各種服務和權利,也要遵守學校的規定,盡到應盡的義務,在學校內要學習做個好學生,將來出社會才能做個好公民。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實作評量3.遊戲評量4.習作練習 |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十八 |
12/25 - 12/31 |
和諧的相處 |
男生和女生 |
5-2-1
舉例說明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並具有參與群體發展的權利。 6-2-4
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族群、階層等)文化與其他生命為何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與歧視。 |
1.認識兩性在生理上的差異及生活中的各種表現。 |
【活動一】我們長大了 1.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76、77頁,討論並回答下列問題。(1)你現在和國小一年級的時候,在身高、體重各方面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2)觀察班上男生和女生的身高體重,說說看,男生和女生有什麼差別?(3)你覺得自己和異性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2.調查與記錄:請學童分組討論,在日常生活食、衣、住、行等方面,有哪些是因為男女身體構造不同而設立的,請學童記錄下來,製成表格,與其他組分別上臺報告。 3.角色扮演──帶球走:請教師協助學童準備一個裝滿水的氣球(或守護雞蛋一整天),裝在塑膠袋內綁在肚子上一整天,請學童要保護好這個氣球不讓它破裂,最後記錄下未破掉的同學,並討論問題。 4.配合動動腦:你認為運動比賽要分為男子組和女子組嗎?說說看你的看法。(例:我覺得需要,因為男生和女生的身體特徵不同,在運動方面,體力和極限都不同;我覺得不需要,因為現在是男女平等的時代,女生也可以與男生同場較勁。) 5.統整:男生和女生身體特徵的不同,是自然生成的。我們可以從自己的成長經驗中發現自己和不同性別的人在身體等方面的差異,並學習互敬互重的精神。此外,也請教師特別做價值澄清提醒學童,廁所標誌只是一種分辨男女廁所的方式,並非表示女生就一定要穿裙子或高跟鞋,男生就一定要穿褲子或抽菸,避免學童對性別有刻板的印象。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實作評量3.情意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1-2-2覺察性別特質的刻板化印象。 1-2-3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5 察覺並避免個人偏見與歧視態度或行為的產生。 |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十九 |
1/1 - 1/7 |
和諧的相處 |
男生和女生 |
5-2-1
舉例說明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並具有參與群體發展的權利。 6-2-4 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族群、階層等)文化與其他生命為何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與歧視。 |
1.了解兩性的差別大部分來自後天的學習。 2.探討社會對兩性特質的看法,破除對兩性的刻板印象。 3.了解兩性關係會隨社會期望的不同而改變。 4.體會兩性應彼此尊重,並培養性別公平發展的態度。 |
【活動二】性別刻板印象 1.引起動機:教師請學童討論下列問題作為引起動機。(1)請學童列出我們常說女生就應該要如何?或男生就應該要如何?各列出十種對男生或女生的要求。(2)教師可說明在不同的社會期望下,對男生、女生也會有不同的期待及要求, 藉此帶入課本第78、79頁之教學內容。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78、79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1)男生和女生的差異有哪些方面?(2)傳統漢人社會認為男生(或女生)應該如何?(3)傳統漢人社會對男生、女生工作的期待是什麼? 3.分組報告:如果你生活在傳統漢人社會,對於「男生出外工作,女生待在家中照顧家庭」的期待,你的感覺是什麼? 4.統整:男生和女生,除了天生的身體特徵不同之外,其他差別都來自後天的學習。 【活動三】男生女生一樣行 1.引起動機:志願發表。 2.觀察與討論:教師請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78、79頁插圖,並討論問題。 3.故事聆賞與發表:教師將「奧運跆拳道金牌選手—陳詩欣」的故事,講述給學童聽,並請學童探討「男生和女生的成就,會因為性別而有所不同嗎?」 4.觀念建立—─尊重他人:教師宜引導學童建立男生、女生皆平等的觀念,並對於他人的選擇培養尊重的態度。 5.習作配合:教師請學童回家完成【第1課習作】。 6.統整:社會期望會影響男女生的特質及表現方式。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的普及,不論男生或女生,只要有興趣和能力,從事各行各業都應該有公平的發展機會。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實作評量3.情意評量4.習作練習 |
【性別平等教育】 1-2-2覺察性別特質的刻板化印象。 1-2-3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5 察覺並避免個人偏見與歧視態度或行為的產生。 |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9.主動探索與研究 |
二十 |
1/8 - 1/14 |
和諧的相處 |
欣賞與尊重 |
5-2-1 舉例說明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並具有參與群體發展的權利。 6-2-2 舉例說明兒童權(包含學習權、隱私權及身體自主權等)與自己的關係,並知道維護自己的權利。 6-2-4 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族群、階層等)文化與其他生命為何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與歧視。 |
1.尊重、欣賞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
【活動一】握握手.敬個禮 1.引起動機:教師提問「當你看到和你飲食、服飾不一樣的同學,你的感覺如何?」。 2.觀察與發表:教師請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80、81頁課文及圖片,並討論下列問題。 (1)班上的同學分別來自哪一個地方或哪一個族群?(請學童舉手發表。) (2)和不同族群的同學相處,對我們有什麼幫助?(例:可以讓我們多了解不同的文化,認識新的事物。) 3.遊戲──「握握手.敬個禮」: (1)進行方式:哨音開始,請全班同學各自找另一位同學,互相詢問對方是哪裡人、母語是什麼、有沒有信仰的宗教等?彼此詢問完後,互相握握手、向對方敬禮,然後再找另一位同學重新開始。 (2)遊戲時間:教師可設定時間為五或十分鐘,結束時吹哨音提醒。 (3)比賽方式:結束後請同學回座位做好,由老師點選一位同學站起,此時如記得此位同學個人資料的小朋友,便可搶答。最後,老師請大家給予對其他同學了解較多的小朋友掌聲鼓勵。 4.統整:每個人的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養成的個性、習慣等也都會不同。我們生活在社會中,碰到與我們不一樣的人,要培養以尊重、欣賞的態度來對待對方。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遊戲評量3.情意評量 |
【性別平等教育】 1-2-1
覺知身體意象對身心的影響。 2-2-4
尊重自己與他人的身體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
二十一 |
1/15 - 1/19 |
和諧的相處 |
欣賞與尊重 |
5-2-1 舉例說明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並具有參與群體發展的權利。 6-2-2 舉例說明兒童權(包含學習權、隱私權及身體自主權等)與自己的關係,並知道維護自己的權利。 6-2-4
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族群、階層等)文化與其他生命為何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與歧視。 |
1.認識隱私和身體自主權。 2.培養尊重別人的行為與態度。 3.知道保護自己的權益及方法。 |
【活動二】我會說「不」 1.觀念說明:教師引導學童閱讀與觀察課本第82、83頁圖文,教師先說明「身體自主權」的意義。 2.討論與發表:教師請學童先舉例說說他們身體隱私的部位有哪些?並請學童分組討論下列問題後上臺發表。 (1)配合動動腦:在校園中,哪些行為會侵犯到別人的隱私權? (2)他人任意觸碰我們身體隱私部位時,應該怎麼辦? (3)任何人若未經允許,便隨意碰觸我們的身體,令我們有不舒服的感覺,我們應該怎麼辦? 3.反省與回饋:教師請學童先發表自己的經驗,再反省自己生活中是否有無意傷害到他人的行為。 4角色扮演——我會說「不」: (1)教師將學童分成4∼6組,請各組自由選擇「狀況」,討論因應之道,限時三分鐘。 (2)各組推舉或指派代表上臺演出,完畢,請其他同學針對演出內容給予回饋。 (3)總結:學童演出完畢後,教師可請全班討論哪一組的因應之道最好,給予鼓勵。之後說明如果真的遇到狀況中的情形,要懂得運用討論的方法,並隨機應變。 5.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童於課堂上完成【第2課習作】。 6.統整:每個人對自己的身體都有自主權,只要感到不喜歡或不願意,都應該勇敢說「不」;而除了保護自己的身體外,也應該尊重他人身體的隱私。 |
3 |
教學媒體 |
1.口頭評量2.遊戲評量3.情意評量4.習作練習 |
【性別平等教育】 1-2-1
覺知身體意象對身心的影響。 2-2-4
尊重自己與他人的身體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
2.欣賞、表現與創新 4.表達、溝通與 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