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 105學年度第二學期信義鄉豐丘國民小學三年級數學領域教學計畫表

一、文字方塊: 數學3下課程架構圖

 

 

 

 

 

 

 

 

 

 

 

 


二、課程理念

數學課程發展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各階段學生的身心與思考型態的發展歷程,提供適合學生能力與興趣的學習方式。學習活動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討論,激盪各種想法,激發創造力,明確表達想法,強化合理判斷的思維與理性溝通的能力,期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建立數學知識。

 

三、先備經驗或知識簡述:

以現實生活的題材為中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掌握數、量、形的概念與關係;從現實生活中和同學或家庭成員理性溝通數學;從現實生活中,擬定數學問題,並培養其批判、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欣賞數學的能力

 

四、課程目標:

1.掌握數、量、形的概念與關係

2.培養日常所需的數學素養

3.發展形成數學問題與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4.發展以數學作為明確表達、理性溝通工具的能力。

5.培養數學的批判分析能力

6.培養欣賞數學的能力。

 

五、教學策略建議:

編輯教材時,適時納入各類評量問題與活動,希望能幫助教師在各種脈絡中適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在評量問題中,也適時納入學生與學生間及學生與教師間溝通的機制,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與人溝通、分析與批判的能力。甚至納入學生與家庭成員共同學習的機制,一方面讓學生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家長了解數學教育的走向。

 

六、參考資料:

1.胡志偉、方文熙(民國83),中文文章的易讀性指標。第四屆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發表。臺北市。

2.Anderson, J.R. (1991). Cognitive Psychology (3rd ed).

3.Mayer, R.E. (197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ative approach. Boston, M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4.Baroody, A.J. & Standifer D.J. (1993).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in the Primary Grade. In Jensen, R.J. (Rds.), Research Ideas for the Classroom-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pp 87-88.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5.譚寧君(1998):國小兒童面積迷思概念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1573-602

6.高敬文(1989):我國國小學童量概念發展之研究。省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1183-219

7.Bell, A., Greer, B., Grimson, L., Mangan, C. (1989). Childrens performance on multiplicative word problems: Elements of a descriptive theory.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8.鍾靜等(2000):國小數學教材分析─重量與容量。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9.Piaget. J. (1952):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Number.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0.Dickson, L; Brown, M. & Gibson, O. (1984). Children learning mathematics: A teachers guide to recent research. Chelsea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七、課程計畫:

學習總目標:

1.數:

(1)認識奇、偶數。

(2)分數的意義(分母12以內的真分數)並做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

(3)從平分活動中,初步經驗等值分數。

(4)認識一位小數(含帶小數)

(5)了解一位小數的位值與化聚。

(6)生活中應用一位小數,並比較一位小數的大小。

(7)認識整數數線,並在數線上做大小比較。

(8)認識小數數線,並在數線上做大小比較。

2.計算:

(1)解決二、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問題。

(2)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兩步驟問題(加、減與除,含簡單的間隔問題)

(3)用算式記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問題(分母≦12、和<1)

(4)使用直式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問題。

(5)在整數、小數數線上做加減計算。

(6)在具體情境中,認識乘除互逆,並驗算除法的答案。

(7)解決被乘()數未知、除()數未知的問題。

(8)能以「毫升」、「公升」為單位做加減計算。

3.量與實測:

(1)認識日、時、分、秒的時間單位及其關係。

(2)認識24時制, 並應用在生活中。

(3)認識時刻和時間。

(4)能做同單位時間量(時、分)的加減計算。

(5)能做時和分加減計算。

(6)長度的測量與計算。

(7)以「平方公分」為單位計算平面圖形的面積。

(8)能用平方公分板進行面積的實測,進而使用乘法簡化長方形面積的點算。

(9)能經驗平面圖形等面積不一定等周長,且等周長不一定等面積。

(10)利用間接比較的方法,比較不同容器的容量。

(11)利用個別單位測量,比較不同容器的容量。

(12)認識容量單位「公升」、「毫升」及其關係,並做實測與估測。

(13)認識毫米,並以毫米為單位進行實測。

(14)知道公分、毫米間的關係並做化聚。

4.代數:

(1)解決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應用問題。

(2)能解決具體情境中兩步驟的加、減與除。

(3)解決生活情境中被乘數(乘數)、被除數(除數)未知的問題。

5.幾何:

(1)能透過操作,將簡單圖形切割重組成另一已知簡單圖形,含經驗面積保留概念。

(2)認識「平方公分」的面積單位。

6.統計與機率:

(1)能報讀生活中常見的一維表格。

(2)能報讀生活中常見的二維表格。

(3)能做表格的應用。


 

起訖週次

起訖日期

   

單元名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學節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2/12

-

2/18

數與量

一、除法

3-n-05 能理解除法的意義,運用÷、=做橫式紀錄(包括有餘數的情況),並解

決生活中的問題。

3-n-06 能熟練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直式計算。

連結:

C-R-1,C-R-2,C-R-3,C-R-4,C-T-1,C-S-2,C-S-4,C-C-1,C-C-2,C-C-3,C-C-5,C-C-7,

C-C-8,C-C-9,C-E-1

1.能用除法直式,解決二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問題。

 

【活動一】二位數除以一位數

1.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指導學生用除法算式記錄問題,並使用除法直式記錄解題過程和結果(商為整10)

2.教師繼續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用除法直式解決二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問題(無餘數)

3.教師重新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用除法直式解決二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問題(有餘數)

 

3

1.附件12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習寫

4.錢幣操作

【海洋教育】

4-2-2 說明水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及其重要性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性別平等教育】

1-2-3 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2/19

-

2/25

數與量

一、除法

3-n-05 能理解除法的意義,運用÷、=做橫式紀錄(包括有餘數的情況),並解

決生活中的問題。

3-n-06 能熟練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直式計算。

連結:

C-R-1,C-R-2,C-R-3,C-R-4,C-T-1,C-S-2,C-S-4,C-C-1,C-C-2,C-C-3,C-C-5,C-C-7,

C-C-8,C-C-9,C-E-1

1.能用除法直式,解決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問題。

2.認識奇數和偶數。

【活動二】三位數除以一位數

1.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錢幣圖象和配合直式定位板,以除法直式解決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問題(商為三位數)

2.教師重新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錢幣圖象和配合直式定位板,以除法直式解決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並有餘數的問題。

3.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用除法直式解決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問題(商為二位數)

4.教師重新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圖象和配合直式定位板,以除法直式解決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並有餘數的問題。

【活動三】奇數、偶數

1.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引導學生讀取圖表內容,學生觀察圖表後回答問題。

2.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引導學生讀取百數表內容,學生觀察表格後回答問題。

3

1.附件12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習寫

4.錢幣操作

【海洋教育】

4-2-2 說明水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及其重要性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性別平等教育】

1-2-3 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2/26

-

3/4

數與量

一、除法

3-n-07 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兩步驟問題(加、減與除,不含併式)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T-4,C-S-5,C-C-3,C-C-5

1.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加、減與除法的兩步驟問題(不含併式)

2.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簡單的間隔問題(植樹問題)

【活動四】加、減與除法的兩步驟問題

1.教師以課本情境口述布題,指導學生將做法依照題目步驟記錄,處理減、除兩步驟的應用問題。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討論將做法依照題目步驟記錄,處理加、除兩步驟的應用問題。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指導學生將做法依照題目步驟記錄,處理除、減兩步驟的應用問題。

4.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討論將做法依照題目步驟記錄,處理除、加兩步驟的應用問題。

【數學步道】間隔問題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圖象表徵,計算簡單間隔問題(求整個距離長)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透過圖象

表徵,計算簡單間隔問題(求相鄰間隔距離長)

3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習寫

4.錢幣操作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性別平等教育】

1-2-3 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3/5

-

3/11

數與量

二、分數

3-n-11 能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分數,並解決同分母分數的比較與加減問題。

連結:

C-R-1, C-R-2, C-R-3

1.認識分母為12以內的真分數及其意義。

2.理解分數是幾個單位分數合成的結果。

【活動一】幾分之幾

1.教師以課本情境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把結果記下來並說明。

2.教師重新以課本情境口述布題,學生回答並進行分數語言的轉換。

3.教師以課本情境情境口述布題,學生回答問題。

4.教師以課本鳳梨酥情境布題,學生討論後發表。

5.教師以課本一罐糖果情境布題,學生討論後發表。

【活動二】分數數詞序列

1.教師宣告這是一條彩帶,再揭示第1等分並口述布題,學生把答案記下來。

2.教師揭示第1和第2等分並口述布題,學生把答案記下來,依此類推。

3.教師引導學生把記下來的答案和各等分累進的操作對應,建立分數數詞序列。

4.教師揭示學生各種不同的塗法並提問,學生討論後能知道相同的量有不同塗法的表示方式。

5.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觀察並回答。

3

 

1.紙筆測驗

2.互相討論

3.口頭回答

4.作業習寫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性別平等教育】

1-2-3 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生涯發展教育】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3/12

-

3/18

數與量

二、分數

3-n-11 能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分數,並解決同分母分數的比較與加減問題。

連結:

C-R-1, C-R-2, C-R-3

1.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

2.從平分活動中,初步經驗等值分數。(連續量)

3.解決同分母分數的加減問題。

【活動三】分數的大小比較

1.教師以課本連續量情境口述布題,學生進行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

2.教師重新以課本情境口述布題,學生用大於或小於的符號表示同分母分數的大小。

3.教師以課本離散量情境口述布題,學生進行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

【活動四】哪些分數一樣大

1.教師以課本情境口述布題,學生透過操作附件的分數板,察覺和經驗和1等值的分數。

2.教師以課本情境重新布題,學生透過摺紙或操作附件,察覺和經驗和1/2等值的分數。

【活動五】分數的加減

1.教師以課本情境口述布題,指導學生解決分數的加法應用問題。

2.教師重新以課本情境口述布題,指導學生解決分數的減法應用問題。

3

1.附件3

1.紙筆測驗

2.互相討論

3.口頭回答

4.作業習寫

5.附件操作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性別平等教育】

1-2-3 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3/19

-

3/25

數與量

三、時間

3-n-13 能認識時間單位「日」、「時」、「分」、「秒」及其間的關係,並做同單位時間量及時、分複名數的加減計算(不進、退位)

連結:

C-R-1,C-R-2,C-R-3,C-R-4

1.認識日、時、分、秒的時間單位及其關係。

2.認識24時制,並應用在生活中。

【活動一】一日24

1.教師以課本情境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知道24時制與12時制表示時刻的方法。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和報讀數字鐘以24時制來表示時刻。

3.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進行報紙時刻表的報讀活動。

【活動二】時、分和秒

1.教師以課本情境口述布題,複習時和分單位間關係的舊經驗,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解題活動。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進行時和分的化聚,並比較時間的長短。

3.教師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生活事件及鐘面,察覺和認識1秒的量感,知道1分鐘是60秒。

4.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和報讀鐘面的時刻,並說明0秒的報讀。

5.教師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進行分和秒的化聚,並比較時間的長短。

3

1.附件4

2.有秒針的鐘錶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習寫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資訊教育】

1-2-1 能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之應用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3/26

-

4/1

數與量

三、時間

3-n-13 能認識時間單位「日」、「時」、「分」、「秒」及其間的關係,並做同單位時間量及時、分複名數的加減計算(不進、退位)

連結:

C-R-1,C-R-2,C-R-3,C-R-4

1.認識時刻和時間。

2.能做時間(時、分)的加減計算。

【活動三】時分的加減計算

1.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學習時刻和時間量「小時」的加減計算。

2.教師宣告:表示某一事件發生的時候,稱為「時刻」,例如:上午830分、下午750分」;表示某一事件經過了多久,稱為「時間」,例如:「2小時、3小時」,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時刻和時間。

3.教師重新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學習時刻和時間量「分鐘」的加減計算。

4.教師重新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學習時刻和時間量「幾小時幾分鐘」的加減計算。

5.教師重新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學習時刻和時刻的加減計算。

6.教師重新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學習時間量和時間量的加減計算。

3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習寫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資訊教育】

1-2-1 能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之應用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4/2

-

4/8

統計與機率

四、統計表

3-d-01 能報讀生活中常見的表格。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3,C-C-1

1.能報讀生活中常見的一維表格。

2.能報讀生活中常見的二維表格。

【活動一】報讀一維表格

1.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引導學生讀取表格內容,學生觀察表格後回答問題。

2.教師重新布題,引導學生報讀節目

表內容,學生觀察表後回答問題。

【活動二】報讀二維表格

1.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引導學生讀取功課表內容,學生觀察表格後回答問題。

2.教師重新布題,引導學生讀取高鐵時刻表內容,學生觀察表格後回答問題。

3.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看集集線火車時刻表回答問題。

3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習寫

4.同儕互評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環境教育】

2-2-1 瞭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

【性別平等教育】

1-2-3 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4/9

-

4/15

統計與機率

四、統計表

3-d-01 能報讀生活中常見的表格。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3,C-C-1

1.能做表格的應用。

【活動三】製作統計表

1.教師以課本情境口述布題,學生閱讀食物的熱量和營養成分,教師引導學生將繁雜資料整理成表格。

【活動四】表格的應用

1.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完成統計表並回答問題。

3

 

1.紙筆測驗

2.互相討論

3.口頭回答

4.作業習寫

 

【環境教育】

2-2-1 瞭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

【性別平等教育】

1-2-3 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4/16

-

4/22

數與量

五、小數

3-n-12 能認識一位小數,並做比較與加減計算。

連結:

C-R-1,C-R-2,C-R-3,C-T-1,C-C-5

 

1.認識一位小數。

2.了解一位小數的位值與化聚。

【活動一】認識一位小數

1.教師以課本情境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認識生活中的一位小數。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操作,察覺分數與小數的連結關係。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操作,教師介紹說明小數點。

【活動二】化聚與位值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和討論,認識0.11的關係,並進行小數的化聚。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操作,認識帶小數。

3.教師口述情境布題,配合定位板,教師說明小數定位板上的位名,學生觀察,認識小數的位名並做化聚。

4.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配合定位板,察覺1.01是一樣,進而知道小數點後面的0可以省略不寫。

5.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小數的化聚與位值關係。

3

1.附件5~7

2.色筆

1.紙筆測驗

2.互相討論

3.口頭回答

4.作業習寫

5.積木操作

6.同儕互評

【性別平等教育】

1-2-3 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一

4/23

-

4/29

數與量

五、小數

3-n-12 能認識一位小數,並做比較與加減計算。

連結:

C-R-1,C-R-2,C-R-3,C-T-1,C-C-5

1.能比較一位小數的大小。

2.能用直式計算,解決一位小數的加減問題。

【活動三】小數的大小比較

1.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進行一位小數的大小比較。

2.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配合定位板,進行小數的大小比較。

【活動四】小數的加減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指導學生解決小數的加法問題,並用直式計算解題。

2.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進行帶小數的加法直式計算。

3.教師口述情境布題,指導學生解決小數的減法問題,並用直式計算解題。

4.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進行帶小數的減法直式計算。

3

1.附件8

1.紙筆測驗

2.互相討論

3.口頭回答

4.作業習寫

 

【性別平等教育】

1-2-3 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二

4/30

-

5/6

數與量

六、長度

3-n-14 能認識長度單位「毫米」, 及「公尺」、「公分」、「毫米」間的關係,並做相關的實測、估測與計算。

連結:

C-R-1, C-R-2,C-R-3, C-R-4,C-T-1,C-C-5

1.認識毫米,並以毫米為單位進行實測。

【活動一】認識毫米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公分尺,認識1毫米。

2.教師說明尺上一小格是1毫米,國際上用㎜表示。

3.教師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以毫米為單位的報讀和實測活動。

4.教師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1公分是10毫米的關係。

5.教師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以公分和毫米為單位的報讀和實測活動。

6.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進行以毫米為單位,畫出指定的長度,並做公分和毫米二階單位的化聚。

7.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進行以公分和毫米長度二階單位的長短比較。

3

1.公分刻度尺

1.紙筆測驗

2.互相討論

3.口頭回答

4.作業習寫

5.實際操作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性別平等教育】

1-2-3 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生涯發展教育】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三

5/7

-

5/13

數與量

六、長度

3-n-14 能認識長度單位「毫米」, 及「公尺」、「公分」、「毫米」間的關係,並做相關的實測、估測與計算。

連結:

C-R-1,C-R-2,C-R-3,C-R-4,C-T-1,C-C-5

1.知道毫米和公分之間的關係並做化聚。

2.能做長度的實測、估測與計算。

【活動二】長度的計算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進行以公分和毫米為單位的二階單位加法計算(沒有進位)

2.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進行以公分和毫米為單位的二階單位加法計算(有進位)

3.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進行以公分和毫米為單位的二階單位減法計算(沒有借位)

4.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進行以公分和毫米為單位的二階單位減法計算(有借位)

【活動三】1毫米=0.1公分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毫米和公分的關係,並用分數的表徵引入小數,教師說明1毫米=0.1公分。

2.教師以課本圖示重新口述布題,學生以公分和毫米二階單位進行物件長度的報讀,並使用小數表徵。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畫出指定的長度,並做毫米和公分的小數化聚。

4.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以一位小數報讀長度,並做簡單的減法計算。

3

1.直尺

1.紙筆測驗

2.互相討論

3.口頭回答

4.作業習寫

5.長度實測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性別平等教育】

1-2-3 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生涯發展教育】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四

5/14

-

5/20

數與量

六、長度

3-n-14 能認識長度單位「毫米」, 及「公尺」、「公分」、「毫米」間的關係,並做相關的實測、估測與計算。

3-n-09 能由長度測量的經驗來認識數線,標記整數值與一位小數,並在數線上做大小比較、加、減的操作。

連結:

C-R-1,C-R-2,C-R-3,C-R-4,C-T-1,C-C-5

1.能由長度測量的經驗認識整數數線,並在數線上做大小比較及加減操作。

2.認識小數數線,並在數線上做大小比較與加減操作。

【活動四】整數數線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認識生活中的數線。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認識整數數線。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指導學生在數線上做加減計算,並用算式記錄。

【活動五】小數數線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認識小數數線,並在數線上做大小比較。

2.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指導學生在小數數線上做加減計算,並用算式記錄。。

【數學步道】氣象報導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說明情境圖的內容,並回答相關問題。

3

 

1.紙筆測驗

2.互相討論

3.口頭回答

4.作業習寫

【環境教育】

2-2-1 瞭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

【性別平等教育】

1-2-3 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五

5/21

-

5/27

數與量、幾何

七、面積

3-n-18 能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公分」,並做相關的實測與計算。

3-s-05 能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公分」,並做相關的實測與計算。

3-s-06 能透過操作,將簡單圖形切割重組成另一已知簡單圖形。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S-3,C-C-1,C-S-4,C-S-5,C-C-3C-C-2,C-C-3,C-C-5,C-C-7,C-C-8,C-C-9,C-E-1

 

1.能透過操作,將簡單圖形切割重組成另一已知簡單圖形,含經驗面積保留概念。

2.認識「平方公分」的面積單位,並以「平方公分」為單位計算平面圖形的面積。

3.能用平方公分板進行面積的實測,進而使用乘法簡化長方形面積的點算。

【活動一】透過切割拼湊比較面積

1.教師以課本情境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比較兩卡片面的大小。

2.教師宣告:「我們用『面積』來表示面的大小。」

3.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進行拼排出指定的圖形,並經驗面積的保留概念。

【活動二】認識平方公分

1.教師口述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察覺白色積木的每一面都是正方形,用尺測量發現正方形的每一邊都是1公分。

2.教師宣告:邊長1公分的正方形,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公分」,也可以記成「1cm2」。

3.教師重新布題,並介紹「平方公分板」,學生使用平方公分板進行實測活動,並能在平方公分板上用乘法簡化長方形面積的點算。

3

1.附件913

2.剪刀

3.色紙

4.白色積木

5.直尺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習寫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資訊教育】

1-2-1 能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之應用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六

5/28

-

6/3

數與量、幾何

七、面積

3-n-18 能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公分」,並做相關的實測與計算。

3-s-05 能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公分」,並做相關的實測與計算。

3-s-06 能透過操作,將簡單圖形切割重組成另一已知簡單圖形。

連結:

C-R-1,C-R-2,C-R-3,C-R-4,C-T-1,C-T-2,C-S-3,C-C-1,C-S-4,C-S-5,C-C-3C-C-2,C-C-3,C-C-5,C-C-7,C-C-8,C-C-9,C-E-1

1.能透過操作,將簡單圖形切割重組成另一已知簡單圖形,含經驗面積保留概念。

2.認識「平方公分」的面積單位,並以「平方公分」為單位計算平面圖形的面積。

3.能經驗平面圖形等面積不一定等周長,且等周長不一定等面積。

【活動三】切割拼湊算面積

1.教師以課本圖示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察覺半格與整平分公分格的關係,2個半格可以合成1個整格。

2.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在平方公分方格紙上點算圖形面積。

3.教師重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在方格點上算圖形面積。

【活動四】周長與面積

1.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在方格點上畫出指定面積的三種長方形,並實測與計算這三種圖形的周長後發表。

2.教師提問,學生比較這三種圖形的周長,發現面積相等,周長不一定相等。

3.教師可宣告:面積相同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

4.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在方格點上畫出指定周長的三種長方形,實測與計算這三種圖形的面積後發表。

5.教師提問,學生比較這三種圖形的面積,發現周長相等,面積不一定相等。

6.教師可宣告:周長相同的圖形,面積不一定相等。

3

1.附件14

2.直尺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作業習寫

【性別平等教育】

2-2-2 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生涯發展教育】

2-2-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3-2-2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資訊教育】

1-2-1 能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之應用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七

6/4

-

6/10

代數

八、乘法與除法

3-a-01 能理解乘除互逆,並運用於驗算及解題。

連結:

C-R-1,C-R-3,C-R-4,C-T-1,C-T-2,C-T-4,C-C-5

1.在具體情境中,認識乘除互逆。

2.能用乘除互逆,驗算除法的答案。

【活動一】乘與除的關係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指導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乘法與除法相互間的關係,並進行解題活動。

2.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指導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運用乘除的關係進行解題。

3.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運用乘除的關係,察覺驗算的方式。

3

 

1.紙筆測驗

2.互相討論

3.口頭回答

4.作業習寫

【海洋教育】

1-2-1 分享家鄉或鄰近地區的親水活動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性別平等教育】

1-2-3 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八

6/11

-

6/17

代數

八、乘法與除法

3-a-01 能理解乘除互逆,並運用於驗算及解題。

連結:

C-R-1,C-R-3,C-R-4,C-T-1,C-T-2,C-T-4,C-C-5

1.能用有( )的算式記錄被除數(除數)未知的問題,並進行解題。

2.能用有( )的算式記錄被乘數(乘數)未知的問題,並進行解題。

【活動二】被除數(除數)未知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指導學生將被除數未知的問題,用有括號的除法算式記問題,並運用乘除的關係進行解題活動。

2.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指導學生將被除數未知且有餘數的問題,用有括號的除法算式記問題,並運用乘除的關係進行解題活動。

3.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指導學生將除數未知的問題,用有括號的除法算式記問題,並運用乘除的關係進行解題活動。

【活動三】被乘數(乘數)未知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指導學生將被乘數未知的問題,用有括號的乘法算式記問題,並運用乘除的關係進行解題活動。

2.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指導學生將乘數未知的問題,用有括號的乘法算式記問題,並運用乘除的關係進行解題活動。

3

 

1.紙筆測驗

2.互相討論

3.口頭回答

4.作業習寫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性別平等教育】

1-2-3 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生涯發展教育】

3-2-2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九

6/18

-

6/24

數與量

九、容量

3-n-15 能認識容量單位「公升」、「毫公升」(簡稱「毫升」)及其關係,並

做相關的實測、估測與計算。

連結:

C-R-1, C-R-2, C-R-3, C-R-4,C-T-1

 

1.認識容量單位「公升」、「毫公升」 (簡稱「毫升」)及其關係。

2.能以「公升」、「毫公升」為單位進行實測與估測。

【活動一】認識毫升(毫公升)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認識容量的單位毫公升。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進行容量的實測和估測。

【活動二】公升與毫升(毫公升)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認識容量的單位公升。

2.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察覺1公升和1000毫升之間的關係。

3.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進行容量的實測和估測。

4.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進行公升和毫升化聚的解題活動。

3

1.10ml量杯

2.各式容器

3.自製量杯

4.附件16

1.紙筆測驗

2.互相討論

3.口頭回答

4.作業習寫

5.容量實作

【海洋教育】

4-2-2 說明水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及其重要性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性別平等教育】

1-2-3 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廿

6/25

-

6/30

數與量

九、容量

3-n-15 能認識容量單位「公升」、「毫公升」(簡稱「毫升」)及其關係,並

做相關的實測、估測與計算。

連結:

C-R-1,C-R-2,C-R-3,C-R-4,C-T-1

 

1.認識容量單位「公升」、「毫公升」 (簡稱「毫升」)及其關係。

2.能以「公升」、「毫公升」為單位做加減計算。

【活動三】認識0.1公升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察覺100毫升和1公升的關係,並以小數表示。

【活動四】容量的計算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進行容量加法應用問題的解題活動。

2.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進行容量多少的比較。

3.教師重新口述情境布題,學生進行容量減法應用問題的解題活動。

3

1.各式容器

2.自製量杯

3.附件17

1.紙筆測驗

2.互相討論

3.口頭回答

4.作業習寫

5.容量實作

【人權教育】

1-2-1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性別平等教育】

1-2-3 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2-2-1 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