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105學年度第學期信義鄉豐丘國民小學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計畫表

 

()課程架構圖

 

 

 

 

 

 

 

 

 

 

 

 

 

 

 

 

 

 

 

 

 

 

 

 

 

 

 

 

 

 

 

 

 

 

 

 

 

 

 

 

 

 

 

 

 

 

 

 

 

 

 

 

 

 

 

 

 

 

 

 

 

 

 

 

 

 

 

 

 

 

 

 

 

 

 

 

 

 

 

 

 

 


﹙二﹚年級下學期之學習目標

1.能引發想要去觀察校園景物的好奇心。

2.能說出樹朋友及校園中的許多景物都改變了。

3.能分辨出春天與冬天校園景物的不同,並歸納春天裡各項景物的特徵。

4.能唱出歌曲迎接春天的到來並學習豆子音符ㄇㄧ、ㄙㄛ、ㄌㄚ的高低。

5.能察覺校園中許多花朵都開花了。

6.能知道花的形狀、大小、顏色、氣味都不一樣。

7.能說出日常生活中把花的美麗留下的方法。

8.能和同學共同利用花的外形布置教室,把花的美留下來

9.能發現在校園中也有小動物在活潑的活動著。

10.能說出不同小動物的活動方式與外形。

11.能說出要介紹小動物要做哪些準備。

12.能分工合作,完成表現春天情境的小組作品。

13.能經由故事中知道:種子長大需要條件,且「小」種子會長成「大」植物。

14.能透過觀察,知道不同種子外形和顏色的異同。

15.能經由圖片對照,發現不同的種子長大後會有不同的樣子。

16.能用圖像和文字表達自己對種子長大的期待和想像。

17.能滿懷希望期待豆豆快快發芽。

18.能學會觀察的重點並知道製作觀察紀錄表要做哪些準備。

20.能動手做觀察記錄,並能唱出〈小豆苗〉歌曲且認識音符的長短和高低。

21.能享受收成的喜悅,對於種植活動充滿興趣。

22.透過詢問家人與同儕分享知道人們利用種子的各種方式。

23.能全班一起規劃辦個有關種子的活動。

24.能與同儕分工為種子展做準備。

25.能從種子展中獲得知識與成就感。

26.能了解自己和動、植物一樣都長大了。

27.能知道自己與之前幼稚園的不同。

28.能說出更長大懂事的行為。

29.能付諸行動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

30.能對自己是如何成長感到好奇。

31.透過訪問家人及搜集照片,了解自己成長中的故事。

32.能整理自己的成長故事及照片,做成自己的成長小書。

33.藉由分享成長故事,了解要更重視自己的成長。

34.能了解世上有許多人不是和自己一樣快樂成長的,而了解自己很幸福。

35.能說出照顧自己長大的人。

36.能製作感謝卡來感謝幫助自己成長的人。

37.能付出行動來感謝成長中幫助自己的人。

38.思考雨天外出對自己有什麼影響,該做哪些因應行為。

39.學會正確使用雨具。

40.能說出下雨了的五官感受。

41.能珍惜雨具,培養愛物惜物的行為。

42.能觀察生活中下雨天人們活動的情景。

43.能說出大家怎麼過下雨天會比較好。

44.能畫出自己對下雨天的印象和經驗。

45.和同學分享下雨天的畫作。

46.能用五官觀察雨後的校園有哪些現象。

47.能發現校園中雨後的小動物

48.能用心觀察小動物的外形和動作。

49.能用肢體動作表現出觀察到的小動物。

50.能說出水存在於生活之中。

51.能說出水出現在校園中的位置。

52.藉由集水活動的進行以及觀察他組作品的過程中,能適時修補調整集水容器。

53.透過集水活動所得的水再利用。

54.能明白水是無色無味無固定形狀的特性。

55.能確認添加東西到水中以改變其顏色、氣味。

56.能透過實驗的操作,明白生活中利用水的特性調製各種飲料。

57.能把實驗結果與同學分享。

58.能思考與水相關的各種遊戲並在玩遊戲時注意安全。

59.能確認自己可動手做的玩具

60.能自己動手完成水車,享受自己動手做的樂趣。

61.能發現水車會動是受水力的推動,且從操作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它。能欣賞聆聽音樂並隨之律動。

62.能了解水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並將節約用水落實於生活中。

63.能觀察並說出天氣變熱了而使得生活周遭的事物產生改變。

64.能說出涼爽的夏日活動。

65.能說出在陽光下活動須注意哪些事情?

66.能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扇子

67.能知道夏日各種有趣活動。

68.能與同學和諧相處,一同玩遊戲。

69.能探索體驗郊外夏日夜晚的自然生態。

70.能具有欣賞夜景及藝術品的能力。

71.能說出在暑假中想從事的活動。

72.能在暑假想從事的活動中找出可以做到的。

73.能在進行暑假活動前充分準備。

74.能規劃自己的暑假活動。

 


()

年級下學期九年一貫

生活

課程各單元內涵分析

 

起迄週次

起迄

日期

主題

單元

分段能力指標

學習目標

教學重點

節數

教學資源

評量

方法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2/12

-

2/18

主題一、春之歌

單元

1
、春天來了

1-1 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

2-2 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

3-1 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4-1 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5-1 相信自己只要能真切的觀察、細心的體會,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1. 能引發想要去觀察校園景物的好奇心。

2. 能說出樹朋友及校園中的許多景物都改變了。

3. 能分辨出春天與冬天校園景物的不同,並歸納春天裡各項景物的特徵。

4. 能唱出歌曲迎接春天的到來並學習豆子音符ㄇㄧ、ㄙㄛ、ㄌㄚ的高低。

1.能說出自己印象中的樹朋友。

2.能產生想去觀察樹朋友及景物的好奇

心。

3.能透過感官觀察校園。

4.能發現校園中景物發生改變。

5.能說出冬天及春天有所不同。

6.能說出春天的特徵。

7.能以肢體表現出春天的景象。

8.能唱出歌曲「春神來了」。

9.能指出豆子音符ㄇㄧ、ㄙㄛ、ㄌㄚ在五線譜中的位置。

 

◎補充教材

春天的氣候多變

從二月分開始,季節就算進入春季。天氣慢慢變暖和,樹木長出了新芽和嫩葉,各式各樣的花朵也漸漸綻放,冬天似乎已經過去了。大家紛紛把厚重的衣物收藏起來,換上春裝。但好景不常,一道從北方南下的鋒面過境臺灣,天氣馬上轉為陰雨,溫度又下降,脫去冬衣的人們又得重新把衣櫃裡的大衣、外套搬出來。兩三天的春寒過後,鋒面逐漸遠離,天氣又變好,氣溫再度回升,人們又把冬衣脫掉。這樣忽寒忽暖使得人們很難穿衣服,是有「二月亂穿衣」的氣象諺語。也由於春天的天氣相當複雜多變,就像後母喜怒無常的臉色一般,所以先民就形容春天反覆多變的氣候為「春天後母臉」。……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1 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1 辨識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

2-1-3 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2-1-4 認識自己的身體隱私權。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4-1-1 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家政教育

2-1-1 關心自己的衣著。

3-1-4 察覺周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3-1-5 認識日常生活的用具。

4-1-1認識家庭的組成分子與稱謂。

◎生涯發展教育

1-1-2 認識自己的長處及優點。

◎海洋教育

4-1-2 辨別冷熱、晴雨等天氣的變化。

4-1-3 覺察天氣變化,並適切因應。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2/19

-

2/25

主題一、春之歌

單元

2
、美麗花仙子

1-1 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

2-1 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

3-2 練習並運用探究人、事、物的方法,解決生活的問題、美化生活的環境、增加生活的趣味。

4-3 能聽取團體成員的意見、遵守規則、一起工作,並完成任務。

5-1 相信自己只要能真切的觀察、細心的體會,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1. 能察覺校園中許多花朵都開花了。

2. 能知道花的形狀、大小、顏色、氣味都不一樣。

3. 能說出日常生活中把花的美麗留下的方法。

4. 能和同學共同利用花的外形布置教室,把花的美留下來

1.能說出校園中哪裡有花朵在盛開。

2.能說出自己喜歡的花。

3.能產生想和花做朋友的動機。

4.能說出認識花朋友的方式。

5.能觀察校園中的花朵特徵。

6.能了解各種花朵的特徵都不一樣。

7.能找出生活中哪裡有花。

8.能說出生活中有花對自己有不同的感受。

9.能察覺日常生活中花的運用。

10.能知道進行紙花布置教室應該有的行為與態度。

 

◎補充教材

在春季會開花的植物

1.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L'Herit.

(1)俗名: 「鹿仔樹」、「楮樹」、「榖」等

(2)特徵: 落葉性喬木,樹皮呈灰褐色、平滑全株都有乳汁。葉子互生,幼葉有3 個∼ 5 個深裂;成熟的葉呈卵形基部呈心形或偏斜,葉緣呈粗鋸齒狀,有長葉柄。嫩枝及葉面均長有密毛,構樹約在三月∼四月開花,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為乳黃綠色長條形的穗狀葇荑花序,雌花則為球形的頭狀花序。果實成熟時為橙紅色的球形;果實可以食用,味道甜美。

(3)用途: 構樹的樹皮富含纖維,可以當成製作宣紙與棉紙的材料;葉子可用來餵食牛、羊、鹿;果實有健脾、養腎等功能,可以入藥。……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1 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1 辨識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

2-1-2 學習與不同性別者平等互動。

2-1-3 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2-1-1 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以及常見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

3-1-1 能經由親近生物而懂得愛護與尊重生命,並瞭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5-1-1 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社區環境保護的活動經驗。

5-1-2 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家政教育

3-1-2 察覺自己的生活禮儀與習慣。

3-1-4 察覺周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3-1-5 認識日常生活的用具。

◎人權教育

1-1-1 舉例說明自己所享有的權利,並知道人權是與生俱有的。

1-1-4 說出自己對一個美好世界的想法。

◎生涯發展教育

1-1-1 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2-1-1 培養互助合作的生活態度。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2/26

-

3/4

主題一、春之歌

單元

3
、探訪小動物

1-2 透過各種媒材進行探索活動,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並體驗學習的樂趣。

2-3 察覺不同人、不同生物、不同文化各具特色,理解並尊重其歧異性,欣賞其長處。

3-1 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4-1 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1.能發現在校園中也有小動物在活潑的活動著。

2.能說出不同小動物的活動方式與外形。

3.能說出要介紹小動物要做哪些準備。

4.能分工合作,完成表現春天情境的小組作品。

1.能在校園中找到小動物活動。

2.能分享校園發現的小動物。

3.能說出小動物的活動方式。

4.能說出小動物的外形特徵。

5.能說出介紹小動物的方式。

6.能分工合作,完成小組作品。

7.能上臺發展小組創作。

 

◎補充教材

1.蝗蟲

(1)分類: 直翅目、蝗科。

(2)特徵: 蝗蟲的體色通常是綠色、褐色系的牠的頭大、觸角短、身材細長,外形很像葉子,能夠隱身於草叢中。蝗蟲的幼蟲,外形與成蟲相似,又稱為「若蟲」。剛剛孵化的若蟲無翅,會漸漸長出翅芽;若蟲善於跳躍,須經過4 次∼ 7 次脫皮,才能蛻變為能飛又能跳的成蟲。蝗蟲有粗壯、發達的後腳,使牠成為跳躍專家;蝗蟲後腳的脛節還有尖銳鋸刺,是有效的防衛武器。

(3)生態習性: 蝗蟲的成蟲以及幼蟲均能以其發達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莖、葉。蝗蟲很喜歡吃植物的葉子,尤其偏愛禾本科的植物,所以蝗蟲會對作物造成很大的威脅,是農業害蟲之一。……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1 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1 辨識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

2-1-3 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2-1-4 認識自己的身體隱私權。

◎環境教育

3-1-1 能經由親近生物而懂得愛護與尊重生命,並瞭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4-1-1 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家政教育

3-1-2 察覺自己的生活禮儀與習慣。

3-1-4 察覺周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3-1-5 認識日常生活的用具。

4-1-1認識家庭的組成分子與稱謂。

◎人權教育

1-1-1 舉例說明自己所享有的權利,並知道人權是與生俱有的。

1-1-4 說出自己對一個美好世界的想法。

◎生涯發展教育

1-1-1 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3/5

-

3/11

主題二、神奇的種子

單元

1
、種子大不同

1-1 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

2-3 察覺不同人、不同生物、不同文化各具特色理解並尊重其歧異性,欣賞其長處。

3-1 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4-1 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5-1 相信自己只要能真切的觀察、細心的體會,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1.能經由故事中知道:種子長大需要條件,且「小」種子會長成「大」植物。

2.能透過觀察,知道不同種子外形和顏色的異同。

3.能經由圖片對照,發現不同的種子長大後會有不同的樣子。

4.能用圖像和文字表達自己對種子長大的期待和想像。

1.學童能專心聆聽故事。

2.學童能回答老師提問的問題。

3.學童能辨認並且說出各種豆類種子的名稱和外觀特色。

4.學童能正確找出種子與其植株的相對應關係。

5.學童能說出至少一種種子為何神奇的理由。

6.學童能完成圖像表達種子發芽後的情形。

7.學童能清楚寫出要對種子說的話。

 

◎補充教材

如何指導學童種豆

1.掌控種豆活動的教學時間

種豆的教學活動時間約為70 天∼ 90 天,就能看到豆子的生長史,在栽培的期間內,教師可以視豆子的生長情形,適時的進行教學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讓每個學童擁有自己的種植盆

建議教師最好能讓每個學童都擁有自己的種植盆,因為此時的學童比較自我,對自己栽種的豆子比較關心,而且也會用心的照顧;若流於集體式種植,常常會發生學童有不關心或是忘了澆水、除草、推諉別人等現象。

3.時常引發學童的學習興趣

本單元的教學時間比較長,希望教師能不斷的引起學童的學習興趣。例如:課內、課外時間不忘以「豆子生長的情形」為話題,常常與學童交談,使學童經常注意豆子生長的情形、對種植的豆子保持高度的關心。

4.種豆的教學流程

(1) 先觀察豆子的外形:

教師帶來事先準備好的豆子,例如:容易種植和觀察的四季豆。種豆前,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童觀察四季豆的外形,包括四季

豆的形狀、顏色、種臍,教師甚至可以拿四季豆與其他豆子(例如:綠豆、紅豆、花豆等)做比較,探討不同豆子外形的異

同。注意不要將所有的種子都拿去栽種,應該保留一些種子,以便和未來種出的豆苗做比較。

(2)在種植盆中種豆的方法:

①布石: 在種植盆底下放一層小石子,讓種植盆的洞隙變小。

②置土: 布石後,在種植盆內裝入約八分滿的土壤。

③挖洞: 利用手指或竹筷子在土中挖洞(約1 公分 2 公分),每個洞的距離不要太近(大約每隔5 公分挖個洞)。

④播種: 在挖好的洞中放入四季豆的種子為了避免發芽不良與發芽失敗,每盆播種4 粒∼ 6 粒種子。

⑤覆土: 播種後,要撒一層薄薄的土覆蓋住種子。請教師提醒學童,覆土時,不要把土壓得太緊,以免影響豆子發芽。

⑥澆水:澆適量的水,保持土壤溼潤。

⑦貼名牌: 指導學童用黑色奇異筆在名牌紙上寫好豆子的名稱、自己的班別、姓名、播種日期,貼在種植盆上。豆子標示名牌如下

  豆 一年  班 王小明

      日種植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1 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1 辨識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

2-1-3 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2-1-4 認識自己的身體隱私權。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3-1-1 能經由親近生物而懂得愛護與尊重生命,並瞭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4-1-1 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5-1-2 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家政教育

1-1-3 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喜歡的食物。

3-1-4 察覺周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3-1-5 認識日常生活的用具。

4-1-1認識家庭的組成分子與稱謂。

◎人權教育

1-1-1 舉例說明自己所享有的權利,並知道人權是與生俱有的。

1-1-4 說出自己對一個美好世界的想法。

◎生涯發展教育

1-1-1 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3/12

-

3/18

主題二、神奇的種子

單元

2
、種子發芽了

2-1 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

3-2 練習並運用探究人、事、物的方法,解決生活的問題、美化生活的環境、增加生活的趣味。

4-1 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5-1 相信自己只要能真切的觀察、細心的體會,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5-5 產生愛護生活環境、尊重他人與關懷生命的情懷。

1.能滿懷希望期待豆豆快快發芽。

2.能學會觀察的重點並知道製作觀察紀錄表要做哪些準備。

3.能動手做觀察記錄,並能唱出〈小豆苗〉歌曲且認識音符的長短和高低。

4.能享受收成的喜悅,對於種植活動充滿興趣。

1.藉由圖片呈現種子發芽以及學童的喜悅,引發學童「要好好照顧種苗」的想法。

2.全班討論歸納「發芽的植物」除了陽光、空氣、水,還需要如何照顧才會長得好?

3.知道什麼是「觀察紀錄表」,知道製作時要用到哪些文具用品。

4.知道「觀察紀錄表」要具備哪些內容。

5.學童藉由實際觀察、記錄、分享紀錄,知道植物的生長過程。

6.指導學童唱出歌曲〈小豆苗〉。

7.教導學童了解音符的長短。

8.學會如何採收豆莢。

9.學會烹煮前要如何清洗、挑揀豆莢,並能用心觀察大人如何汆燙豆莢(教師可自行參考是否要舉辦此教學)。

◎補充教材

豆子的生活史

種豆、觀察完豆子的生長情形後,教師可以與學童討論豆的生活史(成長過程史),歸納出從豆子播種後發生了以下變化:豆子→播種→幼苗長大(莖長高了、莖上長出很多葉子)→開花→結果(果實裡有種子)。

教師也可以配合豆子生長的時間,適時引導學童思考:將豆子想像成人類,豆子一共經歷了以下成長階段:嬰兒→幼兒→兒童→青少年→成年(結婚生子)→老年。

教師還可以利用種豆的經驗,教導學童目前處於「兒童」階段,應該飲食均衡、睡眠充足、適量的運動等,才能成長茁壯。以及請學童思考有了家人養育、照顧,才能健康、平安的成長,所以要感謝家人。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1 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3 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2-1-1 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以及常見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

3-1-1 能經由親近生物而懂得愛護與尊重生命,並瞭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4-1-1 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5-1-1 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社區環境保護的活動經驗。

5-1-2 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家政教育

2-1-1 關心自己的衣著。

3-1-4 察覺周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3-1-5 認識日常生活的用具。

4-1-1認識家庭的組成分子與稱謂。

◎生涯發展教育

1-1-1 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1-1-2 認識自己的長處及優點。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8. 運用科技與資訊。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3/19

-

3/25

主題二、神奇的種子

單元

3
、種子的妙

1-3 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各種網絡之間的互賴與不可分離性。

2-1 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

3-2 練習並運用探究人、事、物的方法,解決生活的問題、美化生活的環境、增加生活的趣味。

4-2 學習體會他人的立場、體諒別人、並與人和諧相處。

5-2 察覺自己與許多事物的想法與作法,有時也很管用。

1.透過詢問家人與同儕分享知道人們利用種子的各種方式。

2.能全班一起規劃辦個有關種子的活動。

3.能與同儕分工為種子展做準備。

4.能從種子展中獲得知識與成就感。

1.學童能熱烈分享自己知道的訊息。

2.學童能透過討論決定要舉辦什麼形式的種子作品展。

3.學童能熱烈參與活動規劃,承擔被分配到的工作。

4.學童在種子作品時能做好自我管理。

5.讓學童發表從種子作品中學到什麼。

◎補充教材

收藏豆子的方法

  四季豆長出長長、彎彎的豆莢以後,等豆莢成熟、變黃後(大約在開花後10 天∼ 20 天再分次採收豆莢。採收完豆莢後,將豆莢放置室內陽光充足的地方2 天∼ 3 天,利用日晒的方法將豆莢晒到乾乾的、脆脆的以後,再把豆子剝下來,收藏在乾燥的瓶子中。注意瓶子必須保持乾燥,否則豆子受潮、發霉,就不能拿來種了。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1 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1 辨識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

2-1-2 學習與不同性別者平等互動。

2-1-3 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2-1-1 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以及常見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5-1-2 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家政教育

1-1-3 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喜歡的食物。

3-1-4 察覺周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3-1-5 認識日常生活的用具。

4-1-1認識家庭的組成分子與稱謂。

◎生涯發展教育

1-1-2 認識自己的長處及優點。

2-1-1 培養互助合作的生活態度。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8. 運用科技與資訊。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3/26

-

4/1

評量週

 

主題三、快樂的成長

單元

1
、我長大了

1-3 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各種網絡之間的互賴與不可分離性。

2-2 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

3-3 養成動手探究事物的習慣,並能正確、安全且有效地行動。

4-1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5-2 察覺自己對許多事務的想法與作法,有時也很管用。

1.能了解自己和動、植物一樣都長大了。

2.能知道自己與之前幼稚園的不同。

3.能說出更長大懂事的行為。

4.能付諸行動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

1.能說出小豆苗的長大情形。

2.能說出自己已經長大了。

3.能表現更長大、更懂事的行為。

4.能寫下自己可以做到成長的行為。

5.能實際操作成長事項。

6.一週內能按時做到成長事項。

7.能唱出〈成長小達人〉。

8.能以肢體與樂器拍出「強、弱、弱」的節奏。

 

◎補充教材

胎兒的成長

當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結合後,受精卵會著床於母體的子宮壁;卵受精後約經過三週,受精卵漸漸形成胎盤、羊膜、臍帶。在母體的子宮裡,胎兒被包在一個充滿羊水的羊膜中;羊水有避震的功能,可以保護胎兒;胎兒的肚子上有一條長長的臍帶,臍帶和母體的胎盤相連;胎盤著生在子宮壁上,胎盤提供胎兒發育所需的營養和氧氣,排除胎兒排泄的廢物與二氧化碳;臍帶是連接母體和胎兒的通道,用來運輸母體和胎兒交換的物質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環境教育

2-1-1 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以及常見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5-1-2 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家政教育

1-1-3 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喜歡的食物。

4-1-1認識家庭的組成分子與稱謂。

◎人權教育

1-1-1 舉例說明自己所享有的權利,並知道人權是與生俱有的。

◎生涯發展教育

1-1-1 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1-1-2 認識自己的長處及優點。

2-1-1 培養互助合作的生活態度。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4/2

-

4/8

主題三、快樂的成長

單元

2
、成長小故事

1-3 探索生命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各種網絡之間的互賴與不可分離性。

2-2 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

3-3 養成動手探究事物的習慣,並能正確、安全且有效地行動。

4-1 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5-2 察覺自己對許多事物的想法與作法,有時也很管用。

1.能對自己是如何成長感到好奇。

2.透過訪問家人及搜集照片,了解自己成長中的故事。

3.能整理自己的成長故事及照片,做成自己的成長小書。

4.藉由分享成長故事,了解要更重視自己的成長。

1.說出其他動物、植物成長的歷程。

2.產生想知道自己是如何長大的動機

3.說出要知道成長故事的方法。

4.說出自己搜集到成長資料中的故事

5.出要如何整理資料。

6.自己的成長小書。

9.享自己的成長小書。

8.出自己與同學成長一樣與不一樣的地方。

 

◎補充教材

胎兒的成長2

1.卵受精後大約經過一個月,胎兒已長出頭、手、心臟和脊柱。

2.卵受精後大約經過二個月,胎兒已經長到約3 公分大,開始有小小的眼睛、耳朵、手指和腳趾。

3.卵受精後大約經過三個月,胎兒已經有完整的嬰兒形狀。

4.卵受精後大約經過四個月,胎兒的大部分器官都已經形成。此時胎兒能移動頭、手臂和腿,甚至吸吮大拇指。

5.卵受精後大約經過五個月,母親能夠感覺到胎兒在身體裡活動。此時,胎兒已經長出頭髮,也會喝周圍的液體。

6.卵受精後大約經過六個月,大部分的胎兒已經有一公斤重了。有時胎兒喝了太多羊水,會打嗝,使得母親的肚子會震動;胎兒會尿尿,也長出了指甲。

7.卵受精後大約經過七個月,胎兒能張開眼睛了,也能聽到母體製造的聲音,例如:心跳、講話聲等。

8.卵受精後大約經過八個月,胎兒已經長得很大,不能在母親的肚子裡翻觔斗了。在出生前的幾個星期,胎兒的頭部會往下;在出生的時候,胎兒會從頭部先生出來。

9.卵受精後大約經過九個月,大部分的胎兒差不多有三公斤重,此時,胎兒已發育完整,準備出生。

10.胎兒要出生時,母體的子宮壁會開始收縮羊膜會破掉,使羊水流出來,母體的子宮則會把胎兒擠壓到陰道外面。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1 辨識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

2-1-2 學習與不同性別者平等互動。

2-1-3 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2-1-4 認識自己的身體隱私權。

◎環境教育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4-1-1 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5-1-2 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家政教育

1-1-3 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喜歡的食物。

4-1-1認識家庭的組成分子與稱謂。

◎人權教育

1-1-1 舉例說明自己所享有的權利,並知道人權是與生俱有的。

◎生涯發展教育

1-1-1 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1-1-2 認識自己的長處及優點。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8. 運用科技與資訊。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4/9

-

4/15

 

主題三、快樂的成長

單元

3
、成長中的感恩

1-3 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各種網絡之間的互賴與不可分離性。

2-2 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

3-1 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4-2 學會體會他人的立場、體諒別人,並與人和諧相處。

5-5 產生愛護生活環境、尊重他人與關懷生命的情懷。

1.能了解世上有許多人不是和自己一樣快樂成長的,而了解自己很幸福。

2.能說出照顧自己長大的人。

3.能製作感謝卡來感謝幫助自己成長的人。

4.能付出行動來感謝成長中幫助自己的人。

1.出自己感覺最幸福的事。

2. 能分享新聞事件中的小朋友與自己幸福成長有所不同。

3.出是誰幫助自己成長。

4.說出自己最深刻的成長回憶。

5.能說出感謝幫助成長的人的方式。

6.能完成感謝卡。

7.能說出感謝的方法。

8.能在生活中實際說出感謝。

 

◎補充教材

抓週(嬰兒滿週歲時)

寶寶滿一歲時,家人會準備紅龜粿、牲禮祭拜祖先。過去寶寶滿一歲時會準備包子,用包子擦寶寶的嘴(表示寶寶已成長至週歲,以後可以吃各種食物),再把包子丟給狗吃,據說這樣可以消除寶寶的口角炎。此外,寶寶滿一歲時,家人也會為寶寶進行抓週儀式,替寶寶做一個性向測驗。通常家人會為寶寶準備十二樣象徵各行業或是未來志趣的物品,將物品置於米篩中,讓寶寶自行抓出象徵未來發展方向的物品。例如:

(1)書(讀書人)。

(2)筆(作家、畫家)。

(3)墨(書法家)。

(4)雞腿(健康的人)。

(5)豬肉(強壯的人)。

(6)算盤(生意人)。

(7)針線(裁縫師)。

(8)秤(生意人)。

(9)錢幣(有財氣的人)。

(10)蔥(聰明人)。

(11)泥土(農人)。

隨著時代改變,過去這十一樣物品已無法含括時下的新興產業,因此,有新增一些抓週物品,讓寶寶有更多元的選擇。例如:聽筒(醫生)、滑鼠(電腦工作者或是程式設計師)、六法全書(檢察官或是律師)、手機(電信業者)、刀劍、槍(軍官、警察)、金卡(有錢財)、麥克風(演藝人員)等。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1 辨識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

2-1-2 學習與不同性別者平等互動。

2-1-3 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2-1-4 認識自己的身體隱私權。

◎環境教育

2-1-1 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以及常見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

3-1-1 能經由親近生物而懂得愛護與尊重生命,並瞭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4-1-1 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5-1-1 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社區環境保護的活動經驗。

5-1-2 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家政教育

3-1-1 瞭解自己所擁有的物品並願意與他人分享。

3-1-5 認識日常生活的用具。

4-1-1認識家庭的組成分子與稱謂。

◎人權教育

1-1-1 舉例說明自己所享有的權利,並知道人權是與生俱有的。

◎生涯發展教育

1-1-1 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2-1-1 培養互助合作的生活態度。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8. 運用科技與資訊。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4/16

-

4/22

主題四、下雨天

單元

1
、啊!下雨了

1-1 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

2-1 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

3-3 養成動手探究事物的習慣,並能正確、安全且有效地行動。

4-1 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5-5 產生愛護生活環境、尊重他人與關懷生命的情懷。

1.思考雨天外出對自己有什麼影響,該做哪些因應行為。

2.學會正確使用雨具。

3.能說出下雨了的五官感受。

4.能珍惜雨具,培養愛物惜物的行為。

1.能明確說出下雨天出門的不便之處。

2.能明確說出常用的雨具種類與適用時機。

3.能自己穿脫雨衣、雨鞋,開、關、收拾雨傘。

4.能說出對下雨天的五官經驗。

5.能說出自己對下雨天五官經驗的感受

6.能參與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

7.能以行動配合班上的決議,正確收納雨具。

 

◎補充教材

使用雨衣的方法

1.穿雨衣時,要戴上雨衣的帽子,扣上雨衣前排的鈕扣,並繫緊雨衣的帽子。

2.使用雨衣後,要將雨衣攤開、掛在衣架上放置在通風處晾乾。

3.使用過的雨衣晾乾後,要將雨衣摺好,收放在固定的位置。摺雨衣的步驟如下圖所示:

①將晾乾後的雨衣攤開、鋪平。

②拉上雨衣的拉鍊,或是扣上雨衣的釦子。

③將雨衣翻到背面,將雨衣朝上鋪平。

④在雨衣的肩膀約二分之一處向內摺疊,並將袖子往內摺,另一邊的摺法相同。

⑤將雨衣的兩側向內摺好後,再將雨衣的下擺往上摺,即完成。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1 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3 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3-1-1 能經由親近生物而懂得愛護與尊重生命,並瞭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4-1-1 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5-1-1 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社區環境保護的活動經驗。

5-1-2 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家政教育

1-1-3 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喜歡的食物。

3-1-4 察覺周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3-1-5 認識日常生活的用具。

4-1-1認識家庭的組成分子與稱謂。

◎人權教育

1-1-4 說出自己對一個美好世界的想法。

◎生涯發展教育

1-1-1 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海洋教育

4-1-2 辨別冷熱、晴雨等天氣的變化。

4-1-3 覺察天氣變化,並適切因應。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一

4/23

-

4/29

主題四、下雨天

單元

1
、啊!下雨了

1-1 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

2-1 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

3-3 養成動手探究事物的習慣,並能正確、安全且有效地行動。

4-1 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5-5 產生愛護生活環境、尊重他人與關懷生命的情懷。

1.思考雨天外出對自己有什麼影響,該做哪些因應行為。

2.學會正確使用雨具。

3.能說出下雨了的五官感受。

4.能珍惜雨具,培養愛物惜物的行為。

1.能明確說出下雨天出門的不便之處。

2.能明確說出常用的雨具種類與適用時機。

3.能自己穿脫雨衣、雨鞋,開、關、收拾雨傘。

4.能說出對下雨天的五官經驗。

5.能說出自己對下雨天五官經驗的感受

6.能參與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

7.能以行動配合班上的決議,正確收納雨具。

 

◎補充教材

使用雨傘的方法

1.打開雨傘前,要先注意周圍是否有人,避免雨傘的傘頭刺傷別人。

2.下小雨時,撐傘的那隻手舉直;下大雨時要注意雨的方向,隨時移動傘的角度,才能有效的遮蔽。

3.使用過雨傘後,要將雨傘收起來。

4.一手握住雨傘的手把,另一手收傘;收傘的那隻手要把傘往下拉,直到傘卡進卡榫。

5.將雨傘摺好,扣上雨傘的釦子,即完成。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1 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3 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3-1-1 能經由親近生物而懂得愛護與尊重生命,並瞭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4-1-1 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5-1-1 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社區環境保護的活動經驗。

5-1-2 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家政教育

1-1-3 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喜歡的食物。

3-1-4 察覺周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3-1-5 認識日常生活的用具。

4-1-1認識家庭的組成分子與稱謂。

◎人權教育

1-1-4 說出自己對一個美好世界的想法。

◎生涯發展教育

1-1-1 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海洋教育

4-1-2 辨別冷熱、晴雨等天氣的變化。

4-1-3 覺察天氣變化,並適切因應。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二

4/30

-

5/6

主題四、下雨天

單元

2
、雨天的情景

1-1 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

2-2 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

3-1 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4-1 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5-4 養成參與、欣賞展示及演出時的基本禮儀與態度。

1.能觀察生活中下雨天人們活動的情景。

2.能說出大家怎麼過下雨天會比較好。

3.能畫出自己對下雨天的印象和經驗。

4.和同學分享下雨天的畫作。

1.能說出雨天時的街景。

2.能說出雨天人們的活動。

3.能說出雨天的情景。

4.能和同學分享自己對雨天的印象。

5.能畫出雨天的情景。

6.能用繪畫技法表現雨絲。

7.能大方對同學介紹自己的作品。

8.能說出同學作品的優點。

◎補充教材

〈天黑黑〉角色扮演

教師帶領學童唱<天黑黑>時,也可以添加角色裝扮的活動,使學童融入歌曲的情節。例如:將毛巾披掛在肩膀上,扮演農夫;頭上綁絲巾,扮演農婦。器物道具則可以利用報紙模擬簑衣,利用掃把或是畚箕代表鋤頭,利用臉盆代表鍋鼎,利用寶特瓶或鉛筆盒象徵泥鰍等。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1 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1 辨識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

2-1-3 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2-1-4 認識自己的身體隱私權。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4-1-1 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家政教育

3-1-2 察覺自己的生活禮儀與習慣。

3-1-4 察覺周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3-1-5 認識日常生活的用具。

4-1-1認識家庭的組成分子與稱謂。

◎人權教育

1-1-1 舉例說明自己所享有的權利,並知道人權是與生俱有的。

◎生涯發展教育

1-1-1 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海洋教育

4-1-2 辨別冷熱、晴雨等天氣的變化。

4-1-3 覺察天氣變化,並適切因應。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三

5/7

-

5/13

主題四、下雨天

單元

3
、雨後新發現

1-1 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

2-1 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

3-3 養成動手探究事物的習慣,並能正確、安全且有效地行動。

4-1 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5-1 相信自己只要能真切的觀察、細心的體會,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1.能用五官觀察雨後的校園有哪些現象。

2.能發現校園中雨後的小動物

3.能用心觀察小動物的外形和動作。

4.能用肢體動作表現出觀察到的小動物。

1.能說出「五官觀察」雨後校園的發現

2.能合群的參與校園探索活動。

3.能將觀察所得記錄在學習單上。

4.能和組內夥伴分工合作,完成表演。

5.能專心看別組表演。

6.願意和組內夥伴分工合作。

 

◎補充教材

雨後會出現的小動物

2.青蛙

(1)分類: 脊索動物門、兩生綱、無尾目。

(2)特徵: 青蛙的眼睛有上眼瞼、下眼瞼,上眼瞼不會動,瞬膜則可以往上翻蓋以保護眼球。腳上有蹼,某些青蛙腳趾末端還有膨大成圓盤狀的吸盤可以幫助青蛙吸附在物體上,不易滑落。青蛙的皮膚有呼吸的功能,還能感應環境的溫度、溼度變化,青蛙的皮膚會分泌一層薄膜,使皮膚保持溼潤。青蛙的眼睛後方有鼓膜,鼓膜是聽覺構造,能夠感受到聲波。雄蛙的喉部具有鳴囊,雄蛙鳴叫時,會把空氣吸到肚子裡,再把空氣來回往聲帶推,最後空氣經過鳴囊產生共鳴,發出鳴叫聲。青蛙的幼年是蝌蚪,蝌蚪用鰓呼吸,經過變態後成為青蛙,而青蛙用肺及皮膚呼吸。

(3)生活習性: 為了防止白天太陽照射過分蒸發而脫水死亡,蛙類為夜行性動物,牠們喜歡棲息於潮溼的環境;不同種類的青蛙,棲息的環境不大一樣,例如:潮溼的泥沼中、樹林中、枯葉底層等。

(4)求偶行為: 雄蛙求偶時,會發出鳴叫聲,吸引雌蛙前來交配。

(5)避敵行為: 不同種類的青蛙因著棲息地的不同有不同的體色,有綠色或褐色等,有些種類的青蛙身上還有斑紋,隨著溫度及光線的不同,蛙類可以藉由改變黑色素的分布而變化體色的深淺,使牠們隱蔽在棲息地,不容易被敵人發現。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1 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3 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2-1-1 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以及常見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4-1-1 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5-1-2 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家政教育

1-1-3 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喜歡的食物。

2-1-1 關心自己的衣著。

3-1-4 察覺周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3-1-5 認識日常生活的用具。

4-1-1認識家庭的組成分子與稱謂。

◎生涯發展教育

1-1-1 舉例說明自己所享有的權利,並知道人權是與生俱有的。

1-1-2 瞭解、遵守團體的規則,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四

5/14

-

5/20

評量週

 

主題五、生活中的水

單元

1
、水在那裡

1-1 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

2-1 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

3-3 養成動手探究事物的習慣,並能正確、安全且有效地行動。

4-3 能聽取團體成員的意見、遵守規則、一起工作,並完成任務。

5-1 相信自己只要能真切的觀察、細心的體會,常會有很多新奇的發現。

1.能說出水存在於生活之中。

2.能說出水出現在校園中的位置。

3.藉由集水活動的進行以及觀察他組作品的過程中,能適時修補調整集水容器。

4.透過集水活動所得的水再利用。

1.能運用五官觀察生活中哪裡有雨水。

2.能一起參與探尋雨水蹤跡的活動。

3.能說出雨水出現在校園中的位置。

4.能察覺到水無所不在。

5.能利用各種容器完成集水容器。

6.能說出集水的適當位置。

7.能進行集水容器的集水。

8.能實際進行集水活動以及水的再利用

 

◎補充教材

降水機率預報

降水機率預報是氣象預報人員根據各種氣象資料,經過整理、分析、研判、討論後,預測出在某一個地區及一定時間內降水機會的百分數。這只是預測降水的「機會」有多少,不能百分之百保證一定會降水。降水機率預報是指各預報區未來36 小時內的3 個時段(每12小時為1 時段)出現0.1 毫米0.1 毫米以上的降水機會,和降水時間以及降水面積是無關的。例如:預報臺北市降水機率70%,就是指有7 成的機會在臺北市出現降雨。目前中央氣象局於每日清晨4 30 分及下午4 30 分對外發布各地之降水機率。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1 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1 辨識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

2-1-2 學習與不同性別者平等互動。

2-1-3 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2-1-1 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以及常見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5-1-1 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社區環境保護的活動經驗。

5-1-2 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家政教育

1-1-3 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喜歡的食物。

2-1-1 關心自己的衣著。

3-1-2 察覺自己的生活禮儀與習慣。

3-1-4 察覺周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3-1-5 認識日常生活的用具。

◎人權教育

1-1-2 瞭解、遵守團體的規則,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生涯發展教育

1-1-1 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1-1-2 認識自己的長處及優點。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五

5/21

-

5/27

主題五、生活中的水

單元

2
、認識生活中的水

1-2 透過各種媒材進行探索活動,喚醒豐富的想像力,並體驗學習的樂趣。

2-2 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的變化,覺知各種變化的可能性。

3-1 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4-1 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5-3 喜歡探討事情演變的原因,並養成對周邊訊息做適切反應的態度。

1.能明白水是無色無味無固定形狀的特性。

2.能確認添加東西到水中以改變其顏色、氣味。

3.能透過實驗的操作,明白生

活中利用水的特性調製各種飲料。

4.能把實驗結果與同學分享。

1.能針對日常的生活經驗對水的特性提出疑問。

2.能帶齊所需要的用具。

3.能主動參與討論與進行實驗。

4.能以五官觀察並說出水所具備的特性

5.能利用水的特性進行小實驗,並透過操作了解水與生活的關聯。

6.能主動參與討論與進行實驗。

7.能說出水的特性。

8.能透過實驗的經驗習得水的特性。

 

◎補充教材

降水量的定義

1.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的降水,儲積在一個平面上,在降水沒有蒸發、流失或滲透等損耗的情況下,其儲積量之深度。

2.測降水量的方法

測雨量的儀器稱為「雨量器」,雨量器的構造可以分為:承雨器、漏斗、貯水筒、貯水瓶、雨量杯等。雨量器必須設置在四周空曠無障礙物的地點,使雨量器高出地面,並使承雨器保持水平。測雨量時,要先將承雨器的漏斗取下,再取出貯水瓶,然後將雨水慢慢的倒入雨量杯,不可潑灑或遺失;將雨量杯放置平臺上,眼睛平視水面最低凹之處,讀出雨量。計算雨量的單位是毫米。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1 辨識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

2-1-3 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2-1-4 認識自己的身體隱私權。

◎環境教育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4-1-1 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家政教育

3-1-5 認識日常生活的用具。

4-1-1認識家庭的組成分子與稱謂。

◎人權教育

1-1-1 舉例說明自己所享有的權利,並知道人權是與生俱有的。

◎生涯發展教育

1-1-1 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8. 運用科技與資訊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六

5/28

-

6/3

主題五、生活中的水

單元

3
、水的遊戲

1-2 透過各種媒材進行探索活動,喚醒豐富的想像力,並體驗學習的樂趣。

2-2 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的變化,覺知各種變化的可能性。

3-3 養成動手探究事物的習慣,並能正確、安全且有效地行動。

4-1 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5-5 產生愛護生活環境、尊重他人與關懷生命的情懷。

1.能思考與水相關的各種遊戲並在玩遊戲時注意安全。

2.能確認自己可動手做的玩具

3. 能自己動手完成水車,享受自己動手做的樂趣。

4.能發現水車會動是受水力的推動,且從操作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它。能欣賞聆聽音樂並隨之律動。

5.能了解水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並將節約用水落實於生活中。

1.能思考與水相關的各種遊戲。

2.能參與水的遊戲並注意安全。

3.能思考水玩具的玩法,並分享玩水玩具的心得,且確認要做的水玩具。

4.能自己動手完成水車,享受動手做的樂趣。

5.能從操作中發現問題並有解決的方法

6.能發現水車會動是受水力的推動。

7.能欣賞音樂並隨之律動。

8.能說出沒有水對生活的影響。

9.能說出省水和水資源再利用的方法。

10.能將節約用水的行為落實於生活中。

 

◎補充教材

節約用水的方法

臺灣的水資源條件不好,是缺水國之一;缺水時,分區限制用水會讓許多人感受到不便與壓力,然而許多民眾經常在平日浪費了許多水,不了解水資源的寶貴。平時民眾應該學習節省用水的方法,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解決臺灣水資源不足的難題。以下是「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提供民眾省水、節水的妙方: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2-1-1 辨識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

2-1-2 學習與不同性別者平等互動。

2-1-3 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2-1-4 認識自己的身體隱私權。

◎環境教育

3-1-1 能經由親近生物而懂得愛護與尊重生命,並瞭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4-1-1 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5-1-1 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社區環境保護的活動經驗。

5-1-2 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家政教育

1-1-3 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喜歡的食物。

4-1-1認識家庭的組成分子與稱謂。

◎人權教育

1-1-1 舉例說明自己所享有的權利,並知道人權是與生俱有的。

1-1-4 說出自己對一個美好世界的想法。

◎生涯發展教育

1-1-1 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海洋教育

1-1-1 願意並喜歡參與親水活動。

1-1-2 說明親水活動要注意的安全事項。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8. 運用科技與資訊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七

6/4

-

6/10

主題六、夏日生活

單元

1
、天氣變熱了

1-1 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

2-1 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

2-2 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

3-1 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5-1 相信自己只要能真切的觀察、細心的體會,常會有很多新奇的發現。

1.能觀察並說出天氣變熱了而使得生活周遭的事物產生改變。

2.能說出涼爽的夏日活動。

3.能說出在陽光下活動須注意哪些事情?

4.能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扇子。

1.能說出周遭人的穿著、飲食習慣發生改變。

2.能說出因為天氣變化而使得生活方式產生改變。

3.能說出夏天來了。

4.能說出夏日活動的種類。

5.能說出從事夏日活動中,可能發生的事情。

6.能說出從事夏日活動須要注意哪些事

7.能決定製作哪一種扇子,並完成製作。

 

◎補充教材

夏日活動的注意事項

1. 游泳衛生炎炎夏日,游泳是許多人選擇的消暑活動,為了使民眾能享受衛生無虞的游泳樂趣,通常各地政府的衛生局每年會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游泳營業場所的衛生稽查輔導以及池水抽驗工作,尤其在每年夏天更會增加抽驗頻率地方衛生局除了為業者辦理衛生講習之外,也會積極輔導業者設置衛生管理人員,並要求業者定期清洗游泳池,現場必須有衛生注意事項標示,公告欄標示水溫、酸鹼值、餘氯量等,以保障消費者游泳的衛生安全。所以一般民眾到游泳池游泳,應該注意池水是否乾淨,游泳池場地是否安全,現場是否有標示衛生注意事項,公告欄是否有標示水溫、酸鹼值、餘氯量等,以維護個人衛生安全。除此之外,到游泳池游泳的人應該遵守個人衛生公約,例如:入池前應該先淋浴、穿著泳衣、戴泳帽,勿攜帶動物進入游泳池勿在游泳池內飲食或吸菸,患有傳染性眼疾或其他傳染性疾病的人不應該進入游泳池游泳。發揮公德心,共同維護游泳池的衛生安全……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1 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1 辨識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

2-1-2 學習與不同性別者平等互動。

2-1-4 認識自己的身體隱私權。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5-1-2 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家政教育

1-1-3 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喜歡的食物。

3-1-4 察覺周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4-1-1認識家庭的組成分子與稱謂。

◎人權教育

1-1-1 舉例說明自己所享有的權利,並知道人權是與生俱有的。

2-1-1 瞭解兒童對遊戲權利的需求並促進身心健康與發展。

◎生涯發展教育

1-1-1 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2-1-1 培養互助合作的生活態度。

◎海洋教育

4-1-2 辨別冷熱、晴雨等天氣的變化。

4-1-3 覺察天氣變化,並適切因應。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八

6/11

-

6/17

 

主題六、夏日生活

單元

2
、陽光下的影子

 

 

1-1 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

1-2 透過各種媒材進行探索活動,喚醒豐富的想像力,並體驗學習的樂趣

2-1 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

2-3 察覺不同人、不同生物、不同文化各具特色,理解並尊重其歧異性,欣賞其長處。

3-1 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1.能知道夏日各種有趣活動。

2.能與同學和諧相處,一同玩遊戲。

3.能探索體驗郊外夏日夜晚的自然生態。

4.能具有欣賞夜景及藝術品的能力。

1.能說出想從事的活動有哪些,並能與同學討論,交換想法與意見。

2.能知道從事這些活動須注意的事。

3.能隨著歌曲唱出「螢火蟲」,並以肢體動作表現律動。

4.能觀察到夏天生活中的生態現象。

5.能說出夏天時想從事的活動及原因。

6.能具有欣賞夜景的能力。

7.能有欣賞藝術作品的能力。

 

          補充教材

熱急症的預防和處理

1.熱急症的預防方法:

(1)避免於豔陽下長期從事戶外活動,或滯留於密不通風的空間內太久。

(2)定期補充水分,必要時補充含有電解質的運動飲料。

(3)如果在陽光下活動感到不適時,應該立即走到陰涼處休息。

(4)家長應該避免將老人或小孩單獨留置在無空調的家裡或車上,避免老人或小孩過熱不適。

2.熱急症的處理方法:

(1)將病患移至陰涼處,採平躺姿勢休息。

(2)解開病患身上緊束的衣物,讓病患休息。

(3)給病患喝水或是喝含有電解質的運動飲料(如果有嘔吐的情形則避免給予飲料。

(4)對於意識不清的患者,應該儘早打119求救,並維持其呼吸道通暢。

3.認識各種熱急症:

(1)熱痙攣:較早出現較輕微的症狀,因為暴露在熱的環境中,水分與鹽分流失,造成肌肉痙攣。發生熱痙攣時,皮膚會溼熱、潮紅,身上流許多汗、抽筋,不過意識是清醒的,血壓也正常。

(2)熱衰竭:在熱的環境中,體內水分與鹽分流失過多,身體的循環系統無法維持正常的功能,呈現休克的狀態。皮膚溼冷、蒼白,呈現精疲力竭、虛弱無力、頭暈、頭痛、躁動的現象。中心體溫低於40.6,收縮壓經常大於90 毫米汞柱,脈壓變窄。

(3)傳統型中暑:因為長時間曝晒陽光,或處於高溫的環境中,體溫調節機能失去作用,可能危及生命。發生傳統型中暑時,皮膚乾熱、膚色斑駁,但是流汗不多。呈現昏厥、昏迷、癲癇、失序、暴躁等現象。中心體溫超過40.6。收縮壓經常會小於90 毫米汞柱,脈壓變寬(4)運動型中暑:因為長時間曝晒陽光,或處於高溫的環境中,體溫調節機能失去作用,可能危及生命。發生運動型中暑時,皮膚溼熱、潮紅、身上會流許多汗

呈現昏厥、昏迷、癲癇、失序、暴躁。中心體溫超過40.6,收縮壓經常會小於90 毫米汞柱,脈壓變寬。

4.各種熱急症的處理原則:

移開病患,使病患離開熱源,解開病患身上緊束的衣物,使用風扇或開大空調以降溫。若病患意識清楚,可以每15 分鐘給

予半杯水喝(如果病患嘔吐則避免給予)如果病患意識不清,則施予生理食鹽水或林格氏液緩慢靜脈滴注。要維持病患的呼

吸道通暢,必要時給予氧氣。如果病患發生休克的症狀,以休克處置方式處置。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1 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1 辨識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

2-1-2 學習與不同性別者平等互動。

2-1-4 認識自己的身體隱私權。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4-1-1 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5-1-2 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家政教育

1-1-3 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喜歡的食物。

2-1-1 關心自己的衣著。

3-1-4 察覺周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3-1-5 認識日常生活的用具。

4-1-1認識家庭的組成分子與稱謂。

◎人權教育

1-1-1 舉例說明自己所享有的權利,並知道人權是與生俱有的。

1-1-2 瞭解、遵守團體的規則,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生涯發展教育

1-1-1 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1-1-2 認識自己的長處及優點。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十九

6/18

-

6/24

主題六、夏日生活

 

單元3
、快樂過夏天

1-1 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

2-1 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

3-1 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4-1 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法,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1.能說出在暑假中想從事的活動。

2.能在暑假想從事的活動中找出可以做到的。

3.能在進行暑假活動前充分準備。

4.能規劃自己的暑假活動。

1.能說出在暑假中可以從事的活動。

2.能說出在暑假中自己可以從事的活動

3.能為自己要在暑假中進行的活動做準備。

4.能知道進行暑假活動時,不要去危險的地方玩耍。

5.能利用紀錄表計畫自己的假期生活。

6.能規劃自己的暑假活動計劃。

7.能與家人討論出可行的暑假活動計劃。

 

          補充教材

落實防晒、延緩肌膚老化1

  陽光中的紫外線對皮膚造成的傷害很廣,除了晒紅、晒傷以及晒黑之外,還會產生「光老化、光毒性、光過敏」等現象。由於「光老化」占了皮膚外因性老化原因的八成,因此,落實正確的防晒工作,就能有效延緩肌膚衰老的速度。以下簡單介紹皮膚受到的光害和預防光害的方法:

1.紫外線對皮膚產生的光害

(1)光老化:

發生「光老化」時,皮膚會產生鬆弛、出現斑點、血管擴張等症狀。

(2)光毒性:

晒太陽也可能產生「光毒性」反應,例如服用某些藥物、食物或皮膚直接接觸某些感光物質後再晒太陽,造成類似晒傷的反

應。

(3)光過敏:

光過敏指的是某些接觸到陽光的部位會出現癢疹,這是一種類似溼疹的皮膚變化。

2.皮膚受到光害的症狀

過度曝晒陽光會使皮膚免疫力下降,所以曝晒陽光會增加皮膚長「皰疹」及「扁平疣」的機會,皮膚發生感染的可能性因此提高。長期曝晒陽光還可能引起皮膚的惡性病變,例如:日光性角化症、皮膚癌,黑色素細胞癌等。起初可能先在鼻子附近長出一突起物好幾年都無法消褪,這可能是所謂的基底細胞癌的前期。雖然它不會轉移,但是局部的皮膚卻會逐漸被癌細胞侵蝕、破壞,更嚴重者甚至會連整個鼻腔都被癌細胞吞噬,此時須要進行詳細的皮膚切片檢查,才可以確定診斷。此外陽光有時候會加重某些疾病的病情,例如:紅斑性狼瘡等,不可不慎。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1 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1 辨識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

2-1-2 學習與不同性別者平等互動。

2-1-3 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4-1-1 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5-1-1 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社區環境保護的活動經驗。

◎家政教育

3-1-2 察覺自己的生活禮儀與習慣。

3-1-4 察覺周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3-1-5 認識日常生活的用具。

◎人權教育

1-1-2 瞭解、遵守團體的規則,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生涯發展教育

1-1-1 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2-1-1 培養互助合作的生活態度。

◎海洋教育

1-1-1 願意並喜歡參與親水活動。

1-1-2 說明親水活動要注意的安全事項。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二十

6/25

-

6/30

評量週

 

主題六、夏日生活

 

休業式

單元3
、快樂過夏天

1-1 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

2-1 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

3-1 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4-1 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法,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1.能說出在暑假中想從事的活動。

2.能在暑假想從事的活動中找出可以做到的。

3.能在進行暑假活動前充分準備。

4.能規劃自己的暑假活動。

1.能說出在暑假中可以從事的活動。

2.能說出在暑假中自己可以從事的活動

3.能為自己要在暑假中進行的活動做準備。

4.能知道進行暑假活動時,不要去危險的地方玩耍。

5.能利用紀錄表計畫自己的假期生活。

6.能規劃自己的暑假活動計劃。

7.能與家人討論出可行的暑假活動計劃。

 

          補充教材

落實防晒、延緩肌膚老化2

3.紫外線傷害皮膚的原因

陽光中有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以及微波等電磁波。其中紫外線c 無法到達地球表面,會被臭氧層吸收;紫外線c 屬於對人體有害的光線。陽光中的紫外線a、紫外線b可以到達地表,是使人體皮膚老化的元凶,還會造成色素沉澱、光過敏、皮膚癌等。

4. 常見的防晒用品

一般防晒用品的成分可以分為化學性防晒成分(可吸收紫外線)及物理性防晒成分(可反射、散射紫外線)。此外,穿戴衣帽也是阻隔紫外線傷害的方法之一,衣服材質最好選擇深色、質料致密的衣物,出門穿戴寬邊帽、撐陽傘、配戴太陽眼鏡等防晒設備,也能抵擋紫外線的傷害。至於防晒SPF 數值到底要多少才能達到防晒效果呢?一般公認SPF 達到1516 以上就已足夠,不過由於汗水會稀釋掉一部分的防晒乳液,不經意的擦拭臉部也會造成防晒效果的減損,因此建議如果防晒係數能提高到SPF25SPF30 以上,效果會更好。

5. 擦防晒產品應該注意的事項

防晒經常被忽略的部位有:下嘴脣、耳朵、脖子、眼睛下方及鼻梁等處。有些老年人的下嘴脣會長期脫皮無法痊癒,這是一種「日光性角化症」的初期症狀,可以使用有防晒功能的護脣膏加以預防。脖子部位的皮膚,甚至比臉部更薄、更細緻,很容易老化,必須特別注意。而鼻梁位於臉部突起的部位,由於與陽光照射角度比較垂直的緣故,更容易被晒傷、晒黑。原則上,在太陽最大的時候(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盡量避免出門如果必須出門,必須使用SPF15 以上的防晒乳液。進行戶外或水上活動時,則應該選用具有防水功能的防晒產品,否則防晒產品容易被水沖掉。高山地區、熱帶地區,由於比較接近太陽,陽光直射海、沙灘或雪地的反射作用會使曝晒量增大,因此更應該注意防晒。補擦防晒產品也是防晒的一大重點,最好每隔2 個∼ 3 個小時就補擦一次。至於晒傷後的急救,可選擇擦拭具有消炎、鎮定舒緩的物質,例如:擦拭蘆薈。也可以服用維他命C 及維他命E,減輕晒傷的症狀。正確的防晒,應從小做起,嬰兒六個月大之後,就可以擦防晒乳液。

7

南一數位教學館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行為檢核
態度評量
習作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1-1-1 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

1-1-2 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2-1-1 辨識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

2-1-2 學習與不同性別者平等互動。

2-1-3 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4-1-1 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5-1-1 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社區環境保護的活動經驗。

◎家政教育

3-1-2 察覺自己的生活禮儀與習慣。

3-1-4 察覺周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3-1-5 認識日常生活的用具。

◎人權教育

1-1-2 瞭解、遵守團體的規則,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生涯發展教育

1-1-1 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2-1-1 培養互助合作的生活態度。

◎海洋教育

1-1-1 願意並喜歡參與親水活動。

1-1-2 說明親水活動要注意的安全事項。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9. 主動探索與研究。